千年古县之一 山东邹城市我的家乡刘刘思秋_559 一、邹城市概况 山东省邹城市原名邹县,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全市辖14个镇和3个街道,871个行政村,21个社区居委" />
千年古县之一山东邹城市我的家乡山东邹城市我的家乡">千年古县之一山东邹城市我的家乡刘刘思秋_559一、邹城市概况山东省邹城市原名邹县,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全市辖14个镇和3个街道,871个行政村,21个社区居委会,110万人口,境域面积1613平方公里。
邹城市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故乡。
孔子的诞生地尼山,历史上(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的20世纪60年代)亦曾长期隶属于邹城市。
邹城市既孕育了中国的“至圣”,又孕育了中国的“亚圣”两位“文圣”,成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素有“孔孟圣地,邹鲁秀灵”,“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
邹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丰富,文化灿烂,既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新兴的能源工业城市。
总装机容量360万千瓦的中国最大的坑口电厂邹县电厂在邹城。
年产3000万吨原煤的中国最现代化特大型煤炭基地兖矿集团公司在邹城。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共和国55年风雨历程,邹城市人民抢抓机遇,勇于改革,团结奋进,进行了历史性的凤凰涅磐,实现了从文化名城到经济强市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
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3.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位于山东省县(市、区)前列。
邹城市成为鲁南地区一颗耀眼的明珠。
二、政区沿革邹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据城南6公里处的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野店遗址发掘证明,在距今六千多年到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境内即有东夷少昊氏族部落结罾猎鱼,鬲甑饮食,繁衍生息,是中化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邹城市,古属夷地。
夏代,属徐州。
殷商时期,地属奄国。
《山东通志·疆域·封建》载:“奄,嬴姓,少昊之后,始祖翳,为东方夷国,周武王代奄即此”。
《左传》载:“成王因商奄之民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墟”。
西周初期,周武王克商灭奄后,封颛顼玄孙陸终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侠于此,国号“邾”,附庸于鲁国,春秋之初为子爵。
《左传》载: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定都于峄山之阳,从此奠定了邹城市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至穆公一度改邾为邹。
峄山前之邾国故城至今仍依稀可见。
邾文公即邾国君主曹籧篨,在位52年,正是邾国极盛时期。
他率军灭掉须句,在升陉打败鲁国,东征亡鄅,跟随齐恒公连年征战,而受到周天子奖赏,邾国也由鲁国的附庸晋为与齐鲁诸国并驾齐驱的国家。
至战国末期楚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邾国被楚所灭,共传29世。
峄山之阳之纪王城作为邾国都城,计有330多年的历史。
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废除周朝的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郡县制,始设置驺县,隶属薛郡。
对此,《通典》有载:“秦分天下为36郡,海、岱、淮之间置薛郡”。
是时,薛郡辖鲁、卞、汶阳、蕃、驺、薛共6县。
驺县治所仍在原邾国故都峄山之阳。
西汉,高后元年(前187年),继置驺县,改属豫州鲁国。
《山东通志·疆域沿革》载:“鲁国,故秦薛郡,高后元年为鲁国属豫州……《续后汉·郡国志》云,鲁国本属徐州,光武改属豫州,则此志云当属徐州。
县六:鲁、卞、汶阳、蕃、驺(故邾国,莽曰驺亭,今兖州府邹县地)、薛。
”据此记载,西汉王莽时期,驺县曾一度改称为“驺亭”。
东汉,仍沿用前制未变。
“后汉《郡国志》鲁国驺县本邾国注:有驺山,高五里,秦始皇刻石焉”(清道光十四年《邹县志稿》)。
魏、晋时期,据吉洪亮补《三国疆域志》,仍置驺县(并曾一度改驺为邹)。
《山东通志·疆域沿革》载:“鲁郡,秦薛郡,汉改今名,魏领县六。
”《晋书·地理志》载:“鲁郡,汉置,统县七:鲁、汶阳、卞、驺、蕃、薛、公邱”。
南北朝时期,邹县开始隶属于南朝刘宋政权。
据《宋书·州郡志》载:“鲁郡,领县六:驺、汶阳、鲁、阳平、新阳、卞”。
刘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鲁郡治所曾一度从曲阜迁至邹县峄山之阳的县治所。
在此期间,今市境西南部太平镇陶城一带,历史上曾为高平故城西汉时称橐县,新莽时改称高平,东汉时更置高平侯国,刘宋时高平郡治迁此。
北齐时郡县俱废;西北部平阳寺一带,西汉时置南平县,属山阳郡;新莽时曾改称黾平县;东汉时改称为南平阳侯国;刘宋时改为平阳县。
北魏时,曾一度废卞县(今泗水县),并入驺县。
当时泗河以南皆属驺县,后又析出。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平阳县,邹县治所亦从峄山之阳迁至岗山之阳的古平阳县城。
“按今邹城东十里大佛岭北,齐武平六年刻石称:‘刊经佛于昌邑之西绎岭’,似当时邹县东又有昌邑县者”(清道光十四年《邹县志稿》)。
隋代,开皇(581年)至大业(605年)年间,又废高平县,先后将两县近驺之地并入驺县。
据《隋书·地理志》载:“隋大业二年(606年),旧兖州改为鲁郡属徐州,统县十:瑕邱、任城、驺、曲阜、泗水、平陸、龚邱、梁父、博城、嬴”。
驺县属徐州鲁郡。
今邹城西南石里村(原属邹县,今属微山县),有幢“仲思那造桥碑”,碑文有“大隋开皇六年(586年),岁次丙午二月壬午八月巳丑,兖州高平县石里村仲思那等造桥之碑……”之记述,据此,隋代邹城市西南还应有高平县之建置。
唐初,置县,并改驺为邹,属河南道、兖州、鲁郡。
《唐书·地理志》兖州鲁郡邹县。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改兖州为泰宁军。
五代隶兖州。
按今凫山伏羲庙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年)碑称“徐州邹县”,还应曾隶属过徐州。
宋代,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废道存路,设京东西路袭庆府辖鲁郡,邹县隶属未变。
宋《地理志》:袭庆府本兖州,县七。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撤销邹县建制,降为镇,划归仙源县(今曲阜市)。
时隔12年,至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重新设置邹县。
金代,改京东西路为山东西路,仍设邹县,隶属滕州。
《金史·地理志》载:滕州“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滕阳州,二十四年(1184年)更今名。
县三、镇一。
二县在境内,滕、邹。
”《续山东考古录》亦载:“金,山东西路:滕州,邹县。
”后又隶徐州路、益都路。
元代,行政区划较前代有所变化。
全国设中书省,下有路、府、州、县。
邹县属山东行中书省益都路滕州。
《元史·地理志》载:“滕州,领二县,滕县、邹县,隶属益都路”。
《续山东考古录》载:“元都省,山东益都路滕州,邹县”。
据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重修开元寺碑记》中,有“徐州路邹县”,尼山夫子庙元碑有“益都路邹县”,亦有“徐州路邹县”之记述,邹县曾一度改属过徐州路。
明代,邹县属兖州,隶济宁府。
洪武十八年(1385年),鲁王就藩于兖州,遂升兖州为府,改济宁为州,邹县属兖州。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邹县志·土地部·沿革志》载:“明属兖州,隶济宁府。
洪武十八年封鲁藩于兖州,遂升为府,改济宁为州。
邹属兖州。
国朝因之。
”清代,与明代略同,地方设省、道、府、县。
邹县属山东省兖州府。
清末又设山东省兖沂曹济道兖州府,邹县仍隶属兖州府。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邹县续志·第三卷·里社》载:邹县“列为四乡、三十二社、二屯社”。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邹县《乡土志·地理》载:“邹县,属山东省兖州府。
治所在省城南四百里,府城东南五十里。
”民国时代,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废府设道,山东改为四道,邹县初属岱南道,后属济宁道。
民国十四年(1925年),山东改四道为十一道,邹县属济宁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除道建制后,邹县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时期,邹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
1939年8月,在邹西建立了邹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于苏鲁豫区党委所辖之湖边地委。
1939年12月,在邹东地区建立了邹东办事处,隶属于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
1940年1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由邹西迁至邹东地区,与邹东办事处合并,仍称邹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隶属于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中共鲁南第一地委政府工作部。
1941年10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曾一度撤销,邹东抗日根据地各区划归鲁南第一地委、鲁南第一行政主任公署领导。
1943年9月,邹县划归山东省鲁南行政区第一专区领导。
1944年7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重新建立,至1945年8月,隶属山东省鲁南行政公署第一专署(抗日战争前后,邹县除抗日民主政权所辖区域外,曾隶属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其间,1937年,曾隶属督察区设立的鲁西行署;1945年9月,曾隶属督察区设立的山东省第四办事处即鲁南办事处。
1946年3月至1947年5月,曾隶属督察区设立的鲁西南行署)。
1948年8月,鲁中南行署建立后,邹县隶属鲁中南行署第四专署。
1949年8月,尼山专署建立后,邹县隶属尼山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0年5月,滕县专区建立,邹县隶属滕县专区。
1953年7月,济宁专区建立,邹县隶属济宁专区。
1968年,济宁专区改为济宁地区,邹县隶属济宁地区。
1983年10月,撤销济宁地区,设济宁市,邹县为济宁市所辖县。
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邹县,设立邹城市,为山东省直辖、济宁市代管的县级市。
邹城市从此结束了自秦朝以来二千多年县的建置历史,揭开了全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一页。
三、历史文化(一)历史渊源邹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孔孟之乡,儒家学说的发源地,文化历史悠久,优势独特。
古往今来,这片文化沃土造就了勤劳智慧的邹城人民,创造了闻名中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孔孟文化。
从先秦到东晋,文化名人辈出。
除孔子、孟子外,王粲、仲长统、王弼、刘表都诞生在这里。
他们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后,境内南北朝时期的五山摩崖刻经,不仅是驰名中外的艺术珍品,而且在佛教文化史和书法发展史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近代以来,随着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带动境内经济的繁荣及市民阶层的形成,为各种民间文艺形式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戏曲、曲艺、民间舞蹈、民歌演唱、民间吹鼓乐、民间工艺品制作等都比较活跃,丰富了邹城的文化内涵。
(二)历史事件清咸丰十年(1860年),邹东田黄镇白龙池村人宋继鹏,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联合李八、李九、郭凤冈等人,发动了大规模的文贤教农民起义,曾一度包围了县城,直驱兖郡城下,清王朝“陈合九省之兵力”,前后用四五年时间,直到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才将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镇压下去。
宋继鹏与其他起义领袖及数万名义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据《邹县续志》及《平定白莲池教匪掩埋枯骨碑记》、《掩埋白莲池尸骨记》碑文记载:“轰斩累万,山谷为赤”,“白骨累累,如山堆积”,“除残肢断骨不计外,其可数计者二万余具”。
几年后,又“搜寻遗骨一万余副”,后“又复搜得五千余副”,共埋十一大冢。
由此可知,义军战士无不视死如归,慷慨捐躯,此次起义是何等恢弘,何等悲壮!(三)历史人物邹城市“川岳锺灵,圣贤攸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