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能力与态度

浅谈能力与态度

浅谈能力与态度08级助理牟佳这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有能力上,无能力下,已成为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默认的准则。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面临的机遇是很多的,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状是:当今大学生普遍不好就业。

而对于有些人论调的“毕业等于失业”,我想说的是,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强的条件下,毕业不等于失业。

上面谈到的专业技能即通常意义上的能力。

在学校期间,你们学到的知识都可以转化为技能,这就使你具备了完成某种事情的能力,而你能完成这件事情并不代表你会做这件事情。

这就是能力与态度的问题。

会不会做,是能力问题;愿不愿做,是态度问题,那么怎样来看待能力与态度两者的关系呢?下面先看一则故事。

有一只狗和一只猫都深受主人的喜爱。

狗和猫都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但是主人出去打猎的时候就只能带狗出去,好吃的东西都是先给狗吃了。

渐渐地,猫觉得,主人更加喜欢狗了,于是感到不满的猫就不抓老鼠了。

某天晚上,狗和主人都在家,狗被老鼠的声音惊醒后就在屋里抓老鼠了。

可由于狗的体积比较大,且不擅长捉老鼠,狗碰倒了很多瓶瓶罐罐。

主人起来查看是什么原因,猫抢着说:“是狗笨,不会捉老鼠,却偏去捉,把主人的东西打烂了好多。

”主人听了之后勃然大怒:“有老鼠不去捉,还指责别人,我养你干什么?”于是便把猫轰出了家门。

看完故事后,请仔细想想。

大家都知道,猫在抓老鼠这方面能力可谓比狗强多了,然而,故事中的猫却偏偏输在了自己的能力上。

为什么?就是因为猫对待自己工作的问题。

其实,现实中不乏有能力之人,但也有很多像故事中的猫一样的人,他们自恃能力强,不仅许多该做的事不做,还等着看别人出笑话,然后在旁边说风凉话。

能力是在工作中显示出来的,你做好了工作,人家看得见,自然知道你是能干之人。

有能力的人,不应该只会夸夸其谈,向上级诉说着别人的无能,而是应该把自己的能力展示出来,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即便是遇到一些麻烦,也会比别人有办法解决。

像那只猫,自己不做事反而批评那些勤恳做事的人,那是非常可耻的。

你有能力,不做事,你的能力又有何用?又怎能体现你有能力?所以,很多时候,能力也是需要拿出来展示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就像那只狗一样忠于他们自己的事业,每时每刻都在努力,也不怕别人讥笑他们是“狗抓耗子——多管闲事”。

尽管这样的人在工作中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也犯一点错误,但这样的人,可以在工作中得到锻炼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人就像一块海绵,能时刻吸收甘露让自己逐渐得到提高的营养,最后在工作中成长起来。

他们把每一次的任务,都当作是砸在自己头上的机遇,努力地去做到尽善尽美。

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弥补了能力不足的缺陷。

俗话说的“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做得多,历练得多,能力也就逐步得到提高了。

由此可见,良好的工作态度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

这一点应该无可厚非。

能力,《辞海》解释为“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而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

可见,对于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不同类别的因素,当我们让其连接配合在一起之后,困难不再难了!即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把态度和能力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这就要求:能力要强,态度要正。

只有这样,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会成为攻克难题的一把无往而不胜的利剑!2009年5月11日指导、责任编辑:刘昭暾未来学家佛里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预言道:“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态度。

”他的这番言论告诉我们,积极的态度已经成为当今最为稀缺、珍贵的资源;它是个人决胜于未来的最大资本,是纵横职场最核心的竞争力!“态度”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美国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博士曾做过一次令人瞩目的印证实验。

他首先从一窝老鼠中挑选出三只老鼠,然后他把这三只老鼠分派给学生们。

他拿出第一只老鼠说:“这是一只聪明的老鼠,你们要在六周的时间内好好训练它,以便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冲出迷宫。

”他又拿出第二只老鼠说:“这是一只很普通的老鼠,经过六周的训练能否走出迷宫是个未知数,所以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对它抱有太大希望。

”最后,他拿出第三只老鼠说:“这是一只反应迟钝的老鼠,要在六周的时间内训练它走出迷宫简直比登天还难。

”罗伯特博士的引导对学生们产生了作用。

经过六周的训练,最终的结果是:第一只老鼠迅速、准确地冲出了迷宫;第二只老鼠虽也通过了迷宫,但时间用得多些;第三只老鼠一直未到达终点。

同样的实验者、同窝的老鼠,试验结果何以如此迥异?罗伯特博士说:关键就在于我对学生们的引导,使他们对这三只老鼠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买验态度。

由此可知,态度有着比能力更强的神奇力量。

以不同的态度面对相同的实验客体,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实际上,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其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所以,身在职场,每一个员工都要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走好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步,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竞争智慧和能力的同时,也在竞争态度。

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

”无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态度、改变态度。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就算我们到最后什么都失去了,但至少我们还能以踏踏实实的态度去工作。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生所有的能力都必须排在态度之后。

因为在态度的内在力量驱动下,我们常常会激发自身的无数潜能,而这种潜能,如果被正确地运用在工作中,结果会远远超出我们当初的构想。

所以说,态度胜于能力,态度永远是你成功的基础。

在工作中,良好的工作态度是职业精神的崇高表现。

一个工作态度很差的人,即使有能力也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一个工作态度积极的人,则一定能够找到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并逐步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成为企业最受欢迎的人。

本书针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建设与实践的需要,深刻地阐述了态度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告诉了读者怎样才能培养正确的工作态度。

最后,希望每位读者能够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

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有句话说得很好:我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选择表情;我无法选择天气,但可以选择心情。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你无法选择工作,但可以选择态度。

对于工作来说,无论工作平凡或伟大,无论困难或容易,你的态度都将决定你能够取得怎样的成果。

卓越的态度可以使平凡变成伟大,平庸的态度可以使伟大变成卑微。

可以说,我们的态度决定了一切。

面对工作的态度主要有两种,我们可以从中任选其一。

第一种是爱迪生所说的:“我一辈子从来没有工作过,我只是在玩而已。

”另一种就是古希腊神话里邪恶国王西西弗斯王所认为的“工作就是苦役”。

爱迪生认为工作可以创造出生产力、乐趣以及满足感。

投身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可从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快乐和成就感。

而西西弗斯王被打入冥府后,每天必须推动庞大的巨石到山上去。

一天过完之后,这块巨石又会自动掉落山谷。

他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过程,日复一日。

他的工作艰辛、枯燥而且毫无意义。

在一所学校里,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她的职业是给学校拉上课铃,这个工作她一千就是30年。

在这30年里,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老人也在学生的眼里,由“校工阿姨”变成了“校工奶奶”。

她在这个岗位上从没误过一天工,不管刮风下雨,她都坚持着拉铃的时间不晚一分一秒。

后来,老人已经70岁了,由于年龄的关系,她不能在学校继续工作了。

离开学校的那天,校长和学校里所有的老师都来为老人送行,老人说,想要学校送给她一件东西,留个纪念。

校长说,已经为她备了一份礼物——一件纯毛毛衣。

老人说:“不,我要的是这个。

”说罢,老人从屋里拿出一个红布包,里面包着一只学校里早已淘汰不用的铜铃。

她说:“这只铜铃陪了我大半辈子,我想把它带回家去,看到它就能想起我工作的日子。

”听了老人的话,在场的所有人眼睛都湿润了。

诚然,这位老人的工作岗位很平凡,甚至在许多人眼中很不起眼。

但正是这个工作岗位陪伴了她大半生的光阴,同时,也正是她的勤恳态度为这个岗位增添了庄严的分量。

我们也许无法选择自己的工作,因为很多时候人们的选择自由度确实不大。

但是,一旦你参与了某项工作,来到某个岗位上,就必须要有把它做好的态度。

因为怎样去面对工作,这个态度的决定权是在你的手中。

杰克是美国一家餐厅的经理,他总是有好心情,当别人问他最近过得如何时,他总是有好消息可以说。

当他换工作的时候,许多服务员都跟着他从这家餐厅换到另一家。

为什么呢?因为杰克是个天生的激励者,如果有某位员工今天运气不好,杰克总是适时地告诉那位员工往好的方面想。

有人问他:“没有人能够总是这样积极乐观,你是怎么做到的?”杰克回答说:“每天早上起来我告诉自己,我今天有两种选择,我可以选择好心情,或者选择坏心情,但我总是选择好心情。

即使有不好的事发生,我可以选择做个受害者或是从中学习,但我总是选择从中学习。

每当有人跑来跟我抱怨,我可以选择接受抱怨或者指出生命的光明面,但我总是选择指出生命的光明面。

”应该说,杰克懂得工作的真谛,因为工作本应是一件需要每一个人用心去做的、快乐的事情,但却被很多人认为只是谋生的手段。

的确,如果我们用应付的态度来对待工作,自然难以从中得到乐趣,更不用说能将工作做得出色。

工作中,我们常常喜欢为自己寻找理由和借口,不是抱怨职位、待遇、工作的环境,就是抱怨同事、上司或老板,而很少问问自己:我努力了吗?我真的对得起这份薪水吗?要知道,抱怨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而只有端正自己的态度才能获得出类拔萃的机会。

琳达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自己向往已久的报社当记者。

虽然说是记者。

但她却没有被指派去担任采访等工作,而是每天做一些整理别人的采访录音带之类的小事情。

每天做这样无聊的工作是她以前所没有料到的,于是便萌生出辞职的念头。

朋友给了她这样的建议:“你是幸运的,你正在接近你最喜欢的工作。

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工作无聊的话,那只是你的借口,说明你并没有努力工作。

你可以试着学习如何快速听写录音带,试着成为快速记录的高手。

将来一定会派上用场的。

因为听写一个小时的录音带,往往要耗掉三至五倍的时间,但精通速记的话,只要花费和录音带相同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了,不但合理,而且省时。

”于是,琳达每个周末都去文化学院学习速记。

她精通了速记后,变得能够自如地进行录音带的速记工作。

6年以后,她以“录音带速记高手”的身份闻名新闻界,因其速记的“更快速、更便宜、更正确”,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她的工作也从没间断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