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与社会治安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性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
犯罪是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面特殊镜子,能从反面反映某一社会人们的文化、道德素养以及精神面貌,暴露社会某些方面的弊病与问题。
可以说,青少犯罪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青少年的状况,对于某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
这已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
如何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职能部门一项光荣职责和重要任务。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概念、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特指从刑法学观点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一般认为从刑法学观点出发,所谓青少年犯罪是指刑法规定的某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实施了依法应受刑法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这其中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依据刑法的规定。
第二层含义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某个特定年龄阶段,在我国就是指已满14岁不满18岁这一时期。
第三层含义是所谓依法应受刑法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特征及发展趋势1、犯罪趋势居高不下。
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2、农村青少年犯罪将急剧上升。
近年来,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是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新动向。
工业化使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涌向城镇企业和城市,传统控制体制的弱化促使犯罪现象释放增多。
3、女性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明显增多,其中,因卖淫而被劳教的占较大比例。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女性青少年犯罪有男性化发展的动向。
4、流失生和在校生犯罪突出。
当前,我国在校学生参与犯罪活动剧增,这是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的一个标志。
5、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提前,呈低龄化。
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不满14岁以下的人员犯罪率极高占57%左右。
6、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
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
7、青少年侵财、暴力、性欲型案件在高位攀生。
抢劫、强奸、杀人、伤害四类暴力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约占43.5%.暴力性犯罪为何在青少年中占如此大的比例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造成未成年人发生暴力倾向的原因很多。
8、青少年犯罪智能化趋势增加、手段狡诈。
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由过去的盗窃型,逐步向抢劫杀人等极端化发展,由简单的冲动冒险向预谋性的团伙犯罪、集团犯罪方向发展。
9、青少年犯罪的组织能力增强,团伙作案形式突出。
青少年犯罪中75%都属于团伙作案。
未成年人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期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心理和生理都很脆弱。
二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率较高,它与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人的举止行为肯定是受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在这个前提下,每个人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是出于他们的需要。
年轻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不能说完全出于自觉。
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上讲既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客观上讲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因素。
(一)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因素。
1、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
由于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容易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
在心理上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可塑性强;在生理上他们的身体飞速发展、精力充沛、易受暗示。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自主、自立意识加强遇事有自己独立的看法,爱自己解决问题,不愿受约束,成熟感越来越突出,在心理上希望社会、家长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给自己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主权,但在经济、生活上却还要依附家长和社会。
2、青少年道德观不健全。
大多数犯罪青少年有着颠倒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青少年都能奋发有为、与时俱进,自觉的增强自身素质,成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但是商品经济中的不良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的滋生也使一部分青少年迷失了方向。
形成了错误的人生价值观。
他们错误的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向社会索取。
只有一切为了自己才是最实惠的,甚至以此作为犯罪的正当理由,错误地把犯罪当成了发财致富的正当途径和门路。
3、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
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化,学生的法制观念虽然有所增强,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教育不感兴趣,只重视学习成绩,关心是否能考上大学,既便搞了法制教育也是表面应付,被动接受。
所以这些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急待提高。
大量事实说明:大多数违法犯罪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加之法制观念淡薄,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易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
1、腐败现象和贫富差距的拉大。
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些青少年价值观趋向发生情绪倾斜。
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受到的教育和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成长以后影响很大,社会问题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2、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一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主要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境外种种社会丑恶现象的侵入及我国历史上一些精神文化沉渣的泛起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起着极度腐蚀的作用。
3、文化市场监督不力。
文化市场监督机制的缺失,致使不良文化现象泛滥,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4、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产生较大影响。
犯罪亚文化引发青少年犯罪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犯罪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极端的越轨活动,它与青少年犯罪活动接壤,有的本身就是青少年犯罪活动,因而对青少年犯罪的实施起推动与促进作用是必然的。
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方法的传播起着渲染、扩展与教化作用。
犯罪亚文化影响作用下的个体,以亚文化的标准相互之间产生认同感,从而出现青少年犯罪群体化。
由于犯罪亚文化没有主文化那样系统、规范,也不具有高度的理论化形态,因而更容易被社会的一般成员,尤其是青少年所接受和传播。
犯罪青少年是社会上特殊的一个群体,犯罪亚文化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5、社会管理力度不够。
社会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对离开学校的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他们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在社会上放任自流,思想苦闷,精神空虚,一遇不良因素的诱惑就会误入歧途。
6、社会对青少年的关心程度不够。
形成青少年敌视社会的现象。
(三)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环境因素。
1、家庭教育的失当,为青少年犯罪推波助澜。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有学者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有很多,其中因家庭教育缺陷,使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或丧失,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1)家庭结构缺损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在单亲家庭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家庭中,青少年由于缺少正常的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
父(或母)往往忽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放任自流,孩子无拘无束,一旦有犯罪诱因出现,就会铤而走险,实施犯罪。
(2)家庭成员不和造成青少年人格不健全。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感情不和,往往会导致青少年人格上的不健全。
生活在没有感情的家庭中,青少年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灵封闭,感情冷漠,逆反心理强,待人接物缺乏热情,处事方式固执、偏激。
他们对父母不满、鄙视,对成年人有强烈的反抗心理,一但遭受挫折和打击,或受外界因素的刺激,就会突然爆发,不计后果,实施犯罪,侵犯对象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
(3)是家庭教育失当导致青少年犯罪。
许多家长忙于工作疏忽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使处于危险年龄的青少年违规违纪,逐步走向犯罪;有的家长只注意孩子的智力开发,放弃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导致孩子人格上的畸形,容易产生犯罪。
(4)是家长自身行为不当误导青少年犯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会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如果父母行为失当,或者品行不端,甚至劣迹斑斑,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诱发青少年犯罪。
(5)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
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
(6)家长过分溺爱子女。
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赖,甚至袒护包庇。
这种教育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也显得越来越普遍。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
(7)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
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孩子就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
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
2、不良的学校教育因素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1)学校的重智力轻道德。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使一些学校领导重视的是生源、荣誉,老师拼命地抓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理想、道德、法制的教育,出现了“教书不育人”的状况。
(2)学校对待学生实施歧视待遇。
有的学校责任心不强,对校规校纪抓得不严,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上不上课,无人过问,使他们无故逃学,浪迹社会,结伙成群,互相传染不良习性,加之没有及时发现与制止,久之使他们胆大妄为,蔑视校规,从而走向犯罪;有的学校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区别对待,在青少年学生中人为地形成身份地位差异和不平等,导致青少年心理严重失衡,最终使思想差、学习差的学生破罐子破摔,走向犯罪。
(3)学校缺乏性健康教育。
学校、家庭、缺乏针对性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性道德教育,青春性萌动和好奇心,驱使一些学生接受来自社会的不良性信息、性知识和性观念,有的因此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治对策由上看出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内因又有外部的客观原因,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家庭、学校、社会应各负其责,互为一体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构筑有力防线,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社会功能1、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