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中指出:“自有《马 氏文通》以来,往往不能脱模仿之窠臼,今欲矫 其弊,惟有从独立的研究下手耳。”王力也在 1936年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中说:“此后,我 们最重要的工作,在乎努力寻求中国文法的特点 。”“我们对于某一族语的文法的研究,不难在 把另一族语相比较以证明某相同之点,而难在就 本族语里寻求其与世界诸族语相异之点。”(《 清华学报》第十一卷第一期)文中还列举了汉语 文法的一些特点,如语序比较固定,虚词在汉语 中是文法成分,应该列为文法学的主要对象等等 。1943年,王力出版了《中国现代语法》,提出 了汉语词无形态变化,“汉语没有屈折作用,于 是形态部分也可以取消”这是十分敏锐和深刻的 ,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比马、黎大大前进了 一步。
印欧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对应比较 整齐,例如名词——主语、宾语;动词—— 谓语;形容词——定语;副词——状语。动 词、形容词不能直接出现于主语与宾语的位 置上,只有通过构词或句法手段,将其转化 为名词性成分之后,才可以作主宾语。也就 是说,英语的词在进入句子时,在不同的位 置上,词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表示词在 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以及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这样词(以及词的形态变化)与句子成分之 间就有了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
7 张伯江 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江西教育出版社 8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功能与认知研究》, 商务印 书馆。 9 吕叔湘:《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胡裕树 张斌:《胡裕树 张斌选集》,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1 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商务印书馆。 12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13 邵敬敏:《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邵敬敏卷》, 河南教育出版社。 《汉语语法学史稿》,商务印书馆 14 周国光、张林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理论与方法》,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讲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具有 特别重要的地位。只有找到了汉语语法的特点, 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汉语语法系统,否 则,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国外某种语言的 语法,削汉语语言事实之足,适国外某种语言语 法之履。因此,建国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都和 汉语语法特点这一问题相互联系;每次有关汉语 语法问题的大讨论,都和人们对汉语语法特点的 不同认识相关;每一种有关汉语语法的新观点、 新理论,也都是为了解决与汉语语法特点相关的 问题而提出来的;每一位语法学家的成就,每一 部语法论著的价值,也都和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 识和探究相联系。
2、句子构造规则跟词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 英语中的词组和句子是两种不同的东 西,在构造上也是两套原则。英语句子包 括单句(sentence)和子句(clause)。 英语句子的构造原则有三条: 1)一个句子由主、谓两部分构成; 2)主语和谓语之间具有一致关系; 3)句子的谓语必须有动词,且必须由 一个限定式动词(finite verb)来充当。
可以看出,由于汉语词类没有形态变 化,所以在分布上呈现出一种多功能的状 态。因此,汉语词类同句法成分之间的对 应关系是复杂的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
主、宾语 名词
谓语 动词
定语 形容词
状语 副词
这样,很自然地在汉语里相同的词类序 列,可以代表不同的句法构造。例如: 动词+名词: 广播新闻(动宾) 广播事业(修饰); 广播赵忠祥(主谓)。 动词+动词: 研究讨论(并列); 打算回家(动宾) 挖掘出来(动补); 研究结束(主谓) 访问回来(连动); 讽刺说(状中) 养殖研究(定中)。
第一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才有百余年,是 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1898年的《马氏 文通》是第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 第一部白话文语法研究是1924年黎锦 熙的《新著国语文法》。从这一部语法著 作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百 来年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
上世纪,经过30年代末40年代初开展 的“中国文法革新”大讨论,加之有一 批当年的中青年语法学者的努力探索, 40年代进入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 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 语法》、《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 《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 法论》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这几部专 著各具特色,但是都是以普通语言学的 理论为指导,并且都是以挖掘汉语语法 特点为宗旨,揭示了不少的汉语语法自 身的特殊规律。
因此,汉语语法研究要有新的突破, 并且深入下去,就必须探讨汉语语法的特 点。研究汉语语法的目的,就是要揭示汉 语语法的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揭示出 汉语语法的特点。汉语语法学界自《马氏 文通》问世以来的百余年的不倦的探索, 都是为了找出汉语语法的特点。龚千炎在 《中国语法学史稿》中说:“一部中国语 法学史,就是不断向汉语特点回归的历史 。”
He flies a plane。 To fly a plane is easy。 Flying a plane is easy。 “研究”:他研究(回答“他研究语法吗?”)。 打算研究(宾语)。 研究语法(带宾语)。 研究清楚(带补语)。 研究课题(定语)。 语法研究(有定语)。 认真:他的态度比较认真。 做事要有认真的态度。 认真好,粗心不好。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你认真想一想。
当今世界语言学研究领域内普遍关注 的和广泛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 诸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 词配价”、“中心词说”、“范畴论”、 “变换”、“语用分析”、“篇章分析”, 以及语法规则的形式变化等,在20世纪前 半叶我国汉语语法论著中,都已有萌芽, 甚至已经有所实践,只是所用术语不同而 已。遗憾的是:这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都 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加以论述和阐释, 因而鲜为人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汉语的特点是和非汉语的 比较中得到的。汉语特点的探究取决于汉语自身 可观存在的语言实事,汉语的语法特点取决于汉 语语法实事本身。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是通过与古 代汉语语法的比较得到的。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朱德熙在《语法问答》 中说:“要是拣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来说,主要 只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 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 本上是一致的。这两条……每条都概括了汉语语 法的一些具体的特点。”(1985,4页)
4 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 商务印书馆 5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 北京 语言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北京语 言大学出版社。 6 马庆株:《动词与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社。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精选》 商务印书馆。
文革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现代汉 语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语 法研究的视野大大开阔,研究的领域大大 拓展,研究队伍空前壮大,研究路子呈现 出多样化。80年代以后,口语语法的调查 研究、动词研究、句法歧义研究、虚词研 究、句型研究、复句研究、句群研究、方 言语法的研究、双语语法对比研究,都有 不同程度的突破,语法研究实现了全面大 丰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温锁林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法学名著推荐书目
1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 版社。 《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语法答问》, 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邢福义:《邢福义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理论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二:一是分 析方法大进展——层次分析法已经成为大 家的共识,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 格”语法分析、配价分析等广泛使用,并 提出了语义指向分析,自觉地走上了力求 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互相渗透、互相验证 、互相结合的研 具体体现在“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 用)”(也有人称为“表、里、值”)研 究思路的确认,以及普通话、方言、古代 汉语互相参照、互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的提 出;对待国外语言学理论方法,也开始采 取开放的、多元论的方针,从各种学派、 各种理论中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并紧 密结合汉语的实际加以改造发展。总之, 80年代在深入挖掘汉语语法事实上,在进 一步揭示汉语语法规律上,在语法理论的 建树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进入90年代后,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又有了 新的进展。一是进一步加强了句法语义的研究和 探索;二是开展了汉语形式语法学、汉语功能语 法学、汉语认知语法学的研究;三是加强了关于 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这集中反映在如何处 理人类语言的共性与汉语特性关系的思考上和现 代汉语语法研究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本位”(词 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字本位?小句本位? 还是词和词组的双本位?还是无需本位?还是原 则本位?)的讨论上;四是加强了应用方面的研 究,主要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问题的研究、中学 语文教学语法问题的研究和中文信息处理中语法 问题的研究。
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 着汉语语法学的诞生。它是汉语语法学史上的第 一座丰碑。他发现了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例如 ,他提出的“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 不变之穷”,“中国文字无变也,所以介字济其 穷”。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他模仿拉丁语的语 法框架,没有给汉语语法的特点以足够的重视, 该书的例言中说:“各国皆有本国之葛朗玛,大 旨相同,所异者音韵与字形耳。”以西洋语法“ 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序言 )生硬地将汉语语法比附拉丁语语法,其结果必 然是抹煞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将没有严格意义上 的词形变化的词、词类与句子成分简单地对应起 来,以词、词类为纲,把句子结构问题分散词法 中加以讨论,以求建立起“词本位”的语法体系 。
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文法》 (对白话文的分析),看到了马建忠“词本位 ”语法体系的毛病,创建了“句本位”的语法 体系,首次把句子成分划分为主、谓、宾、定 、状、补六大成分,建立了“中心词分析法” 。这在普及语法知识,使语法教学条理化等方 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黎先生模仿纳斯菲 尔德《英语语法》的语法体系,将汉语比附于 英语,非为汉语的真正特点。该书的引论中说 :“思想底规律,并不因民族而区分,句子底 ‘逻辑分析’,也不因语言而别异。”可以看 出,从马建忠到黎锦熙,他们都认为不同民族 的思维方式相同,语言特点也必然一致。因此 ,都以西洋语法理论为基础,以模仿印欧语法 为开端,构建汉语语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