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第十八章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18.1 复习笔记
功利主义思想是两宋时期政治和社会思想的主轴。

功利主义者提倡“经世”,关注具体现实问题和社会事务,强调达到具体的效果(功),增大政府提供给社会的利益好处(利)。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1)生平背景
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少年时家境即已衰败,故他曾自称为“南城小草民”。

(2)主要贡献
李觏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社会思想家。

在他的著作和教学中,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的著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的面貌,被人誉为“皆从大处起议论”的“医国之书”。

著有《李觏集》。

2.论人性与人的欲望
(1)论人性
①性三品、人五类学说
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中,李觏形成了他性三品、人五类的学说。

以“学”为标准把人分为五类:
a.上智—“不学而能”的“圣人”;
b.贤人—中人之上,“学而得其本”的人;
c.迷惑—中人之中,“学而失其本”的人;
d.固陋—中人之下,“兀然而不学”的人;
e.下愚—“虽学而不能”的蠢人。

②具体人性的评定
a.李觏认为把中人中的优秀者“贤人”与上智的“圣人”同等对待;
b.把中人中的恶劣者“固陋”之人与“下愚”的“蠢人”同等对待;
c.只有中人中的“迷惑”之人,才是实际上的中品之性。

③关于以“学”界定人品,的具体指标:
具体的指标李觏认为是仁义礼智信,并且以“礼”为核心的。

④三品五类差异的原因
关于从形体的角度看,同属于“人”的社会群体中,造成三品五类的差异,李觏认为是“天命”所使然。

⑤纵观李觏的人性论可见,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超出董仲舒、韩愈的思想范畴,但是在对于人性的进一步解释方面,李觏却有了自己的新意,这就是他的功利主义欲望论。

(2)论欲望
①内容
a.李觏以“性情”来指称人有欲望的本性及表现这种欲望的“情”。

他认为,人类的任何一个成员,无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的目标就是个人利益的满足。

b.他大胆提出了“人非利不生”、“欲者人之情”的命题,表现超越董仲舒与韩愈的一面。

c.他又从现实社会生活的角度论证了财、利的社会功能。

②评价
a.李觏批判“贵义贱利”的社会思想,并不是要否定“义”的社会功能,而是要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

b.李觏的功利主义欲望论虽然只是对传统的贵义贱利思想的批评和修正,但这种批评和修正本身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他倡导人们从传统的空洞的儒家说教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社会生活,正视人们的情欲,然后要求人们从社会“至公”的利益出发。

去节制自己的私欲,以期在社会秩序协调的同时使人们的欲望得到满足。

3.论礼的社会功能
李觏把“礼”视为一切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核心和最高准则。

(1)关于“礼”的范畴。

李觏的“礼”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在内的一切社会规范的总和。

(2)关于“礼”的起源及功能。

李觏认为人们依据文明社会的物质生活及世事人情而制定的社会规范,就是“礼”了。

他充分肯定了礼的社会管理功能。

“礼”是来源于社会管理的需要,又用之于社会管理的。

(3)论作为道德规范的“礼”。

李觏认为,作为道德规范的“礼”只是个“虚称”,本身并无内容,而只是对仁、义、智、信的总概括;而仁、义、智、信是“实用”,是“礼之四名”。

(4)论作为行为规范的“礼”。

李觏把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礼”又称作“法制”。

其内容包括“礼乐刑政”,而其中
的礼居于核心的地位,乐、刑、政皆统一于礼,而且是同出于礼而辅助礼的。

(5)论礼与其“三支”、“四名”的关系。

关于礼的功能与礼的“三支”(乐、政、刑)、“四名”(仁、义、智、信)之关系,李觏举例论证说:
①“三支”就好像人的手足一样,是“同生于人而辅于人者也”。

“三支”对于礼的关系是:“三支立而礼本行”,故他认为“三支”是“礼之用”。

②“四名”就像人的“筋骸之类”,是“同生于人而异其称者”,是纵向地贯串于头、胸腹、手足之内的,所以,“四名”是“礼之道”。

(6)基于他对礼的一套见解,李觏还批判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观点。

他把这种观点的出现归结为“述《曲礼》者之妄”,并认为“礼”作为社会规范,是对社会中的任何成员都起作用的。

这就打破了保持了上千年的社会上层对“礼”的垄断特权,显然是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

4.论社会控制
(1)关于社会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①社会控制的目的:
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社会本身的反思性行动,是以抑制社会冲突,维护人类生存为主要目的的。

进行社会控制不是为了危害人们的社会生活,而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

②社会控制的意义:
通过社会控制手段,人们的社会生活才能在一定规范之内得到协调。

(2)论先教化而后控制
①李觏认为,移风易俗,保证社会良性运行之道是以教化的手段,树立社会正义。

a.基于人性的关系,进行制度化的教育,使人们遵循仁义礼智信,行人间正道;
b.完善刑罚,强化社会控制,使人们自觉扬善抑恶。

②社会教化包括教育和刑罚两个方面,应在对人们进行教育,使之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之后,再对其进行控制,这样才具有维系社会生活协调的意义。

③李觏还认为,人们的越轨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必须注意防患于未然。

(3)论实行社会控制的要领
社会控制的手段,除道德规范与社会舆论之外,主要表现为赏与罚。

李觏认为实行社会控制必须掌握以下三个要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①要一视同仁。

②刑罚要获得社会的认同。

③对越轨者不可轻易赦免。

5.论社会治理
(1)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运行机制失调或失控时,需要进行社会整合或治理,为了巩固社会的协调及使社会更加协调,也需要进行社会整合或治理。

李觏认为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民本思想
李觏认为,治理社会的目的在于安民养民,维护众民的生活。

②治理社会当以衣食为前提
李觏指出人们的衣食足,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前提条件。

他认为,凡是有志于治理社会的人,都应当做到“平徭役,不专取”,“量人以为出,节用而爱人”,首先满足人民的衣食需求。

③要掌握和利用社会心理
①李觏认为,掌握人们的社会心理对社会治理大有益处。

②李觏还指出,考察人们的社会心理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才感到不满足的。

④法令是社会治理的命脉
李觏认为,治理社会是靠法令进行的。

在利用法令时,不可朝令夕改,否则,不但无助于社会的治理,还必将产生更多的社会混乱和社会问题。

因为朝令夕改就会使“善人”担心做了好事也不一定得到赏识,会使“恶人”对作恶也不一定挨罚心存侥幸,造成赏罚手段失灵,产生恶劣的负面效应。

(2)评价
①李觏的社会控制及社会治理思想是具有一定民主性和战斗性的。

②他考察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态度是严谨的,对社会的分析是较为深刻的。

③当然其中也不无肤浅之处,如他把贫富悬殊的弊害几乎完全归结于贫者不安,并试图采用表面上的平等使贫者得到心理安慰以使社会安定的思想,就是非常肤浅的,甚至是荒谬的。

二、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1.王安石所处的社会及其变法活动
(1)个人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宇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出身于小官僚地主家庭,他天资聪明,读书过目不忘。

(2)主要贡献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其著作保留下来的大都收入《王临川全集》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