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摘要】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农村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对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应该因地制宜,从细节入手。

本实验报告从实验前后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入手,探究适合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自我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是我校2012年申报,被大英县教育局小学德育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组批准立项的课题。

经过2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研究方案设定的部分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因此,我们从本地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入手,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作来抓,让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及对象本课题研究的范围玉峰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目的①探求一种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方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②促使教师树立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③探索一套适合我校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

④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模式有机结合。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1.对学生做人好习惯养成的研究。

2.对学生做事好习惯养成的研究。

3.对学生学习好习惯养成的研究。

4.对学生生活好习惯养成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一)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6-8)课题研究开始,要求每个学生拥有一本《弟子规》、《礼仪手册》和《养成教育》及四个好习惯要求。

为让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更具时代特征,课题组重点开展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组织课题组学习培训查阅文献,利用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国内知名网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点,寻求更具时代特色的青少年优良的行为习惯。

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二至五年级学生,发放526份问卷,回收526份。

问卷分为学生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四类。

由课题组成员完成问卷设计,其中行为习惯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文明礼貌、品德行为、卫生习惯等方面内容。

(1)调查结果与说明:我们对调查所得资料,组织专人进行统计处理,其情况报告如下:表1:文明礼貌情况从上表可知,61.1%的学生能主动向老师问好,说明在文明礼貌方面多数同学做得好。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学生使用礼貌用语坚持不够好。

表2:做人习惯情况从上表可知,有75%捡到东西交给老师,反映学生比较诚实。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41.7%的学生做错事,不能主动承认,44.2%的同学在和同学了生冲突时,一能主动谦让,61.2%的同学不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表3:生活习惯情况从上表可知61.7%同学每次吃饭前洗手,43.4%同学看到学校内有脏物赶快捡起来。

现时调研中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在个人卫生,保持学校卫生方面较被动,应引起重视。

表4:学习习惯情况从上表可知48.8%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同时发现,不能经常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达59.7%,在学习方法方面对学习新知识提前预习仅达35.5%,对学过知识经常复习达4.18%。

反映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

(2)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调查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行为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相关:①学生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由于农村部分家长对学生卫生要求、使用用语要求意识浅薄;另一方面家长自身不良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较差。

加之当今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使得相当部分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孩子缺乏人际交往,脆弱娇气,。

为了使孩子明天更美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紧密配合,同步发展,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尤其必要。

②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师教育观念相关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意识薄弱。

究其原因,既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关,还与老师的教育观念有关系。

部分老师仍存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

③生活习惯养成与学校常规教育相关。

学校在进行矫正教育中往往是堵的多,疏导的少。

说教批评多,引导实践少。

(二)第二阶段操作实施阶段(2011.9-2013.9)1.抓常规教育,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基础,学校将持之以恒开展“日查、周结、期结”的常规教育活动。

日查:每天由少先队监督岗的学生进行细致检查,进行量化评比。

周结:总结一周工作,根据四个好习惯进行文明班流动红旗评比,表扬文明班级、四个好习惯之星(学生)。

通过公布每周量化评比成绩,督促各班进行反思,找出习惯养的方面及不足,不断改进班级工作。

期评:根据《固河中心小学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和《固河中心小学“好习惯之星”评比办法》开展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家长评。

2.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各班每日坚持背诵古诗,口算练习。

每周写一篇日记或读书心得,出一期学习园地。

根据《固河中心小学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每月进行一次学习情况评价,同学们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教导处有计划的开展促使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活动。

如:读书竞赛,口算比赛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严格教学常规,培养学习好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每学期撰写一份潜能生转化案例。

3.家校联手,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家庭教育要从落实家庭教育常规入手,如:对长辈有礼貌,养成按时学习的习惯以及生活、劳动习惯。

通过家长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不断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学生做到在校在家一个样,促进行为习惯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号召学生学习身边榜样,营造比学习比进步、比提高的教育氛围,促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之目的,增强活动效果。

5.根据不周时期出现的问题,利用家长会给学生及学生家长做专题讲座。

家庭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2011年9月我校成立了家委会,便利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6.利用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研究过程中,为保证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坚持做到以下几点:(1)要求班主任来抓实管、经常、反复地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和校本教材《习惯成就未来》。

(2)学校对规范学生行为采取了正反两方面教育相结合的办法,管教结合,让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进行评比,并把检查、评比的结果列入班级考评内容。

(3)认真做好德育常规工作“五个坚持”。

始终坚持规范的升旗仪式、坚持“文明班评比”制度,坚持“文明监督岗”制度、坚持“主题队会”制度、坚持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工作等。

7、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文化,是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学校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等都是是校园文化的表现范畴。

如校园的建筑设计、绿化、校规、作息时间、活动课程设置,学校环境布置、办公室布置、教室的布置……它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具有导向、激励、传递文化信息、审美、娱乐及教育人等功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

如何优化校园环境,增强育人功能:8.运用多种手段,唤醒学生的养成意识。

儿童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情感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行为随兴趣而转移,还不懂得行为应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唤起学生的习惯养成意识,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纳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和校本教材《习惯成就未来》等要求上来。

六、研究的成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校经过几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践模式,建构起了与学生及其生活紧密相联的养成教育内容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良好习惯的比率有所提高。

为了证实这一效果,我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其结果如下:表1 课题开展前后文明礼貌对比表从上表可知,89.6%学生能向老师主动问好,比活动前提高28.4%,交流中能经常使用礼貌用语比活动前提高23.3%说明在文明礼貌方面开展教育实践,在活动后明显的提高。

表2:课题开展前后品德行为做人习惯情况对比表从上表可知,有75%捡到东西交给老师,反映学生比较诚实。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41.7%的学生做错事,不能主动承认,44.2%的同学在和同学了生冲突时,一能主动谦让,61.2%的同学不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所表现被动性尤为突出。

表3:课题前后卫生习惯情况对比表从上表可知61.7%同学每次吃饭前洗手,43.4%同学看到学校内有脏物赶快捡起来。

现时调研中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在个人卫生,保持学校卫生方面较被动,应引起重视。

表4:学习习惯情况从上表可知48.8%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不能经常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达59.7%,在学习方法方面对学习新知识提前预习仅达35.5%,对学过知识经常复习达4.18%。

反映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

从课题研究前后对比,学生行为习惯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现在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蔚然成风。

2.提高了老师的教育研究水平课题组老师自觉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有关材料,外出考察学习,认真撰写论文,教学心得体会和教案。

更新了观念,改善了老师的教育行为和实践。

几年来,我校老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获奖共论文100余篇,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或网站论文30余篇。

其中刘美强等多位老师的论文发表、刘景艳等老师的德育课获得市县教学能手和优质课3、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变化,形成了学校、家庭齐抓共管新局面。

当代教育正在走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不可分的格局。

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规范家庭教育要求,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统一,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定期对家长进行家校知识讲座,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研究。

尤其是在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中,我们更是注意争取家长支持与配合,向家长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使不少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

4、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校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之后,全校所有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对任何活动都有热情,并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