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实验报告.doc

课题实验报告.doc

实验报告中学历史“情景·实践·创新”教学模式介绍一、中学历史“情景·实践·创新”教学模式介绍
(一)、理论依据
“情景·实践·创新”教学模式是为了克服学习历史天然的深层次障碍和直接障碍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理论依据为:
一是马克思主义主体实践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主体实践论强调从具体的、现实的、实践的人出发,以人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学历史“情景·实践·创新”实验研究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素材,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在探究中学习,从心理上产生高昂的精神,奋发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是杜威的问题解决理论。

杜威提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景。

”他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按序列为:情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被称为五步教学法。

杜威的理论说明了“教学要有情景”这一带有规律性的命题,恰当的教学情景,可以有效地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共同投入教育教学活动。

因此,在中学历史“情景·实践·创新”实验研究中,我们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合理的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发展区域,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创设一种鼓励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的环境和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应是积极的,应该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学习者应逐渐自我控制学习过程。

“情景·实践·创新”课题,要求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我感知历史、体验历史、理解历史、认识历史,从而去借鉴历史,而不是将这一切由教师硬灌输给学生,所以,它是比较充分地运用了建构主义的理论。

四是多元智能理论。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每个人都至少有8种智能,多数智能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没能得到显现,课堂上只强调语言和数理智能,多元智能教学被称之为“真正关爱生命的教学。

”“情景·实践·创新”课题是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情景,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情景之中自然地全方位地体验、认识,所以,它是比较充分地运用了多元智能的理论。

根据历史及历史教材的构成要素,可以创设问题情景、人物情景、事件情景和文物情景。

根据实践性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可分为课内、课外及再认再现历史、分析阐释历史、总结借鉴历史的实践性学习。

本教学法的基本环节是情景创设、实践探究、拓展创新。

(二)基本内涵
中学历史“情景·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情景”,是指根据特定的课程教
学内容,创设的多种形象化、具体化的历史场景;“实践”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特征及性质,即学生的整个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探究,学习具有实践性;“创新”是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扩大思维和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初步形成一定的批评性思维能力。

(三)内在关系
“情景·实践·创新”教学模式是以历史情景为前提,以实践探究为中心,以历史问题为主线,以师生共同活动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情景·实践·创新”教育研究课题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过各种方法创设多种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回到”过去了的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面对面”,学生在这种“面对面”之中自主地去“参与、实践”历史,去发现历史、探究历史、总结历史,并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扩大思维和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初步形成一定的批评性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情景·实践·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流程
(一)“情景·实践·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流程和目标如下
(二)实施步骤
1、创设情景阶段
“情景·实践·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情景”,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还原多种形象化、具体化的历史场景,可创设情景实践探究
拓展创新
学生与历史“面对面”
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合作探究
学生思考、
质疑、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