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的动力
答:国际政治的动力是指推动国际社会发展和国际政治演变的作用力,其内涵既包括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又涉及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实力和利益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问题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和研究国际政治的动力,是认识国际社会和国际政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
2.国家实力
答:国家实力是指国家行为主体所拥有的维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是它们维护自身利益、推行对外战略和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重要基础。
国家实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是衡量行为主体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能力的尺度,又是行为主体借以实现其对外目标,维护其国家、民族或共同体利益的手段。
现代国家实力的构成分为有形的构成和无形的构成两部分。
有形的构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地理条件、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科技实力;无形的构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政治局势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3.能力
答:能力是指国家以实力为基础对其他行为主体发挥影响和作用的条件和手段,是使实力真正转化为权力的途径和方式。
实力和能力都是权力形成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没有一定
的实力,权力便失去了物质来源;不具备一定的能力,实力本身很难影响和改变其他行为主体而形成真正的权力。
4.社会制度
答:社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制度的总称。
社会制度的基础是经济制度,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主要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制度作为国家实力构成中的无形要素,其核心并不在于确立的是什么制度,而在于这种制度是否符合该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否代表着社会向前进步的趋势。
5.政治体制
答:政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党和政府体制,如一党制、多党制、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
与政治体制相关的,还有政府素质或政府效能。
一个国家的政策、在国际政治中的行为主要是要通过政府来实现的,一个国家的政党和政府能否充分、合理地调动本国的各种资源,能否对国际事件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否准确、及时地贯彻国家的战略意图,是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权力地位的重要因素。
同样,对某种政治体制的估价,也要看其是否符合该国的实际,是推动还是阻碍该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6.行为能力
答:行为能力是指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维护自身利益、达成其对外目标、影响他国行为主体的能力。
国家实力对国际行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力的影响上。
一个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作用的大小,主要表现为其行为能力的大小。
测定一国行为能力的尺度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在主要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作用;
③对其他行为主体对外决策的影响;④自身对外影响的范围和领域;⑤对外影响的途径和手段等。
国际行为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国物质力量的强弱,同时,也与非物质力量有着密切关系。
此外,行为能力的大小,还取决于不同的国际环境、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以及不同的地域和对象。
一般来讲,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其行为能力和对外影响力就大;综合国力较弱的国家,其行为能力和对外影响则相对较小。
但有可能因条件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7.主权
答:主权是指统治者或国家的最高权力,它具有最高性、普遍性、终极性和自主性等特征。
众所周知,主权的对外独立性是其对内最高性的派生物。
一个国家之所以拥有对外独立自主权,就在于它具有对内的最高统治权。
传统的观点认为,国家的对外主权,即政治独立、领土完整、经济自立,是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后,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而产生的。
实际上,对外主权在实践中自国家和国家主权产生后就存在了,只不过人们没有明确地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说明而已。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答: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原因如下:
(1)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受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制约的。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们在生产人类必需的产品时彼此所发生的关系”。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
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们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必然产物,它们的发展也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2)生产力的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从历史上看,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了国家,从而出现了最初的国家间关系。
资本主义的出现,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的结果,同时也造就和推动了现代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产生。
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同样不悖于这一基本规律。
社会主义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必然需要经过一个生产力长期发展的过程。
当今国际社会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并存、共处以及彼此间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结构,正是与当今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阶段相一致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在国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政治体系和格局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2.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答: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政治与经济多元化发展,国际关系日益多样、复杂,它不仅影响着单个国家的自身发展与对外行为,而且影响着各类国家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构。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在大战中急剧膨胀的生产力和在战后新科技革命
条件下迅速发展的科技实力,确立了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形成了所谓“美利坚统治下的和平”。
3.民族国家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答:民族国家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海外扩张的过程中。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世界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的地区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时期,世界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新兴资产阶级为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而同国内外封建阶级进行的殊死斗争,以及资产注意自身发展所要求的向海外扩张并建立殖民帝国的征战。
正是在这种矛盾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最初的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国际关系体系——民族国家体系。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基本矛盾在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何新的特点?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基本矛盾没有在本质上发生变化,但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讲,都有了新的特点:
(1)从内容上讲,除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东西矛盾)依旧存在之外,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因殖民体系的崩溃而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南北矛盾);此外,还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等新的内容。
(2)从表现形式上看,世界基本矛盾表现在不同类型国家自身内部和相互之间的各种矛盾相互交错,并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更。
二战后世界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
使得国际关系表现出异常错综复杂的特点。
5.简要论述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运动之间的关系?
答:(1)国际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就是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矛盾运动。
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其无政府状态,或“自然状态”。
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形成后,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就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各个国家彼此独立、主权平等,追求国家利益是各个主权国家国际行为的最基本动因。
(2)主权国家在国际中组织结构、制度体系最为严密,政治效能最为强劲,且具备实施国家目标之一切手段。
(3)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作为国际社会最主要构成要素的主权国家的高度组织性和效能,就构成为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矛盾运动的基础。
6.国际政治中对权力的定义有何含义?
答:在国际政治关系中,权力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西方传统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就是以权力为核心,无论是传统现实主义,还是新现实主义,都不否认权力的重要地位,区别只在于如何界定和评价权力的作用,以及如何理解权力关系的内容。
非西方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同样重视权力问题,但是其出发点是根本不同的。
权力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和政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在国际政治中,权力关系是一种国家问相互影响的现实。
在我们看来,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主要是指:在国际政治互动关系中,一个国家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行为的能力。
这一定包含四层含义:
(1)由于权力主要是一个政治的或政治学的概念,因而我们强调它是一种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或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