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常识

音韻學常識一、概述1、什麼是音韻學音韻學,也叫“聲韻學”、“漢語音韻學”。

是中國傳統語文學的一個門類,是研究漢語語音古今沿革的一門學科。

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

2、音韻學的研究物件我們今天研究古代語音,只能根據單個漢字在歷史時期的不同讀音,進而瞭解語音的歷史變化。

3、古音韻的歷史分期1)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時的語音,以《詩經》音為代表。

2)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代語音,以《切韻》為代表。

3)近古時期:元明清時的語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韻》為代表。

4、音韻學的功用1)對古代漢語的意義A、明語法:音韻學上的“破讀”和“如字”術語,實際上就是指通過語音屈折變化以表現不同的詞性或詞義。

如,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破讀/讀破:“yì,動詞,‘穿(衣)’;guàn,動詞,‘戴(帽子)’”。

如字:“yī,名詞,‘衣服’;guān,名詞,‘帽子’”。

又如:“Contrast,重音在前,名詞,‘對比、對照’;Contrast,重音移後,動詞,‘使對比、使對照’。

”(詞法上的屈折變化)B、知構詞:通過語音的學習,可以瞭解古漢語中雙聲、疊韻等構詞法則,就不容易誤解詞義。

如:逶迤(w ēi yí),道路彎曲而長(=委迤=委蛇=蜲蛇=委佗=委它=委侈=委陀=委維=委隨=委移=逶移=逶夷=逶隨=逶迂=……)。

連綿詞——因聲求義:a、“望洋興嘆”,《論衡·骨相》:“武帝望陽”,《莊子·秋水》:“望洋向若而歎”。

解釋有“望視太陽、望著海洋、仰視貌、遠視貌”的意思,類推:“望×興歎”,如“望書興歎”、“望題興歎”。

疊韻連綿詞,“望洋:望羊、望陽、望佯、盳洋”——仰視的樣子/迷惘直視的樣子。

b、“猶豫”,解釋1:猶是犬名。

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

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

解釋2:猶是犬名,每聞人聲,即豫上樹,久之複下,故曰猶豫。

雙聲連綿詞,“猶豫:猶與、猶預、由豫、猶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貪婪”,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於天下也(《漢書·董仲舒傳》)。

解釋1:狼性皆貪,故謂貪為貪狼也(顏師古注)。

解釋2:“貪狼”是“貪狠”的錯誤寫法(晨風、劉永平編《韓詩外轉選譯》)。

“貪狼”一詞在漢代典籍中常見:《鹽鐵論·世務》:“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

”《漢書·賈山傳》:“秦王貪狼暴虐,殘賊天下。

”《漢書·西域記》:“民剛惡,貪狼無行,多寇盜,最為強國。

”疊韻連綿詞,“貪婪:貪狼、貪惏”——不知足。

C、知通假。

如:疲,勞也。

從皮聲。

罷,遣有罪也,從網,能,言有賢能而入網,而貰遣之。

《國語·吳語》:“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

”《韓非子·存韓》:“陷銳之卒勤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內攻。

”《漢書·高帝紀》:“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餉。

”(古音都為並母歌部)D、知聲訓。

聲訓: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來解釋詞義的方法,推求字義的來源,說明其命名的原由。

如:漢·劉熙《釋名》:“土,吐也,吐生萬物也。

”“火,化也,消化物也。

”“死,澌也。

”E、知特殊讀音之特殊意義a、或來自他民族,如:單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來自方言,如:蚌埠(bâng bù)。

F、明韻文:韻文之押韻、詩詞曲格律等。

2)對現代漢語的意義A、深入瞭解現代漢語語音系統。

B、掌握語音演變規律,使語音更加規範。

C、進行方言調查、推廣普通話。

二、古今語音的變化1、語音是發展變化的A 、古韻文今天不押韻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廣韻》都屬“灰韻”)又如,柳宗元《江雪》李白《越女詞》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長幹吳兒女,眉目厭新月。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古代都屬入聲韻)B、諧聲字不諧聲(諧聲字就是含有同一個聲符的字)從“禺”得聲的:“遇、寓、隅”,“偶、耦、藕”從“句”得聲的:“拘、駒”,“苟、夠”從“京”得聲的:“景、鯨”,“諒、涼”,“掠”C、反切拼不出該字讀音(用兩個字合起來為一個字注音的方法,如《廣韻》“冬,都宗切”。

)東-德紅切,山-所間切,朝-直遙切。

D、通假字不同音,如《出師表》:“欲信(“信”通“伸”)大義於天下。

”E、異文、重文如:“蒂”又寫作“從艸,帶聲”,以“帶”為聲符;“溯”又寫作“氵斥”,以“斥”為聲符;“梅”又寫作“木某”,以“某”為聲符;“伏羲”又寫作“庖犧”。

2、宋以前“葉韻”說A、梁末沈重的《毛詩音》提出“協句”說。

如,《邶風、燕燕》三章:“燕燕於飛,上下其音。

之子於歸,遠送于南”中的“南”字下注雲:“協句,宜乃林反”。

(南,那含反)B、朱熹《詩集傳》大倡葉音說。

《詩·關睢》:“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清代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釋文》:“樂之,音洛,又音嶽。

或雲協韻宜五教反。

”C、唐明皇把《尚書·洪范》“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的“頗”改為“陂”;D、宋·吳才老著《韻補》、《詩補音》、《字學補韻》、《楚辭釋音》,認為古人韻寬,創通轉之說。

3、明代陳弟在《毛詩古音考》中第一次提出了“古今音變”理論:“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然。

”三、音韻學的基本概念1、關於聲母的術語1)字母:字母即聲母的代表字。

又稱“聲”、“紐”、“聲紐”、“音紐”“聲類”等。

三十六字母:唐末僧人守溫創三十字母,為:不、芳、並、明、端、透、定、泥、知、徹、澄、見、溪、群、疑、精、清、從、邪、照、穿、審、禪、心、影、曉、匣、喻、來、日。

後人增六,是為三十六字母。

每一字母代表一個“聲”。

相較於現代漢語21聲母,在數量上多出25個。

“三十六字母”相傳為唐朝僧人守溫所創,故又稱為“守溫三十六字母”。

“守溫三十六字母”當出於後人的偽託。

三十六個字母分別代表一個聲母,大致反映了唐宋間的聲母系統。

2)五音、七音:音韻學上按發音部位對聲母進行的分類。

五音——“唇、舌、齒、牙、喉”。

七音——加“半舌、半齒”。

後來唇音分“輕、重”,舌音分“舌頭、舌上”,齒音分“齒頭、正齒”,是為“九音”。

如表所示:3)清濁:傳統音韻學依據聲帶顫動與否對聲母進行的分類。

不顫動者為清音,反之為濁音。

不送氣清音為全清,送氣清音為次清,塞音、塞擦音、擦音為全濁,鼻音、邊音、半母音為次濁。

如表所示:三十六字母(中古後期聲母)表:2、關於韻母方面的術語1)韻:指主要母音、韻尾和聲調相同的音韻類聚。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廣韻》同屬“尤韻”)又如:蘇軾《新城道中》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問積雨聲。

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

(屬庚韻)2)韻部、韻目A、韻部——押韻字的歸類,即韻書中韻腹和韻尾相同的大類。

B、韻目——韻書中韻部的標目,也就是韻部的代表字。

如《廣韻》中平聲“先”韻,現代讀“-an、-uan、-ian、yan”等韻母的字,如“先、天、千、年、煙、賢、玄、淵”等。

同韻字中領頭字“先”就是韻目。

3、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根據韻尾不同而對古韻進行的分類。

A、陰聲韻:指開韻尾和母音韻尾的韻B、陽聲韻:指鼻音韻尾的韻(-n、-m、-ng結尾的韻)C、入聲韻:指塞音韻尾的韻([-p]、[-k]、[-t]收尾的韻)4)對轉、旁轉A、對轉——指古音中陰、陽、入聲韻之間相互轉變。

如:陽聲韻失去鼻音韻尾-ng、-n、-m,入聲韻失去塞音韻尾[-k]、[-t]、[-p]就變成了陰聲韻。

反之,陰聲韻增加鼻音韻尾或塞音韻尾,就變為陽聲韻或入聲韻。

B、旁轉——指古音中陰聲和陰聲、陽聲和陽聲、入聲和入聲之間的相互轉變。

如:陽聲韻中ang與ong,主要母音a與o可以轉變。

3、關於聲調方面的術語1)四聲:平、上、去、入四種聲調。

2、平仄、舒促A、平仄——舊體詩賦及駢文中把所使用的字音分為平聲和上去入聲兩類,平即平聲,仄即上去入聲,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使聲調和協,謂之調平仄。

B、舒促——促指入聲,因其發音短促而得名,舒指平上去三聲。

四、上古漢語語音1、上古漢語的聲母1)古無輕唇音(錢大昕),如:伏羲——庖羲;費,舊讀bi,“費”屬敷母;阿房宮,音e páng gōng,秦宮名,“房”屬奉母。

2)古無舌上音(錢大昕)A、娘、日二紐歸泥說(章丙麟)B、喻三歸匣、喻四歸定說(曾運乾《喻母古讀考》)唇音:1、幫(非);2、滂(敷);3、並(奉);4、明(微)舌音:5、端(知);6、透(徹);7、定(澄);8、喻[甲];9、泥(娘);10、來;11、照[甲];12、穿[甲] ;13、床[甲];14、審[甲];15、禪;16、日齒音:17、精;18、清;19、從;20、心;21、邪;22、照[乙];23、穿[乙];24、床[乙];25、審[乙]牙音:26、見;27、溪;28、群;29、疑喉音:30、曉;31、匣(喻乙);32、影2、上古漢語的韻母上古韻部音值表:3、上古漢語的聲調:中古的調類共有四個,即平上去入四聲。

關於中古四個調類的調值現在則無從得知。

上古漢語聲調到底有幾類,尚無定論。

1)古今四聲的變化規律:A、平分陰陽:古清聲母平聲字今讀陰平,古濁聲母的平聲字今讀陽平。

B、濁上變去:即全濁上聲變去聲。

C、入派三聲:即全濁聲母變陽平,次濁聲母變去聲,清聲母變上聲。

2)掌握古入聲字的方法A、所有陽聲韻的字不是入聲字。

B、聲母是“d、b、g、z、j、zh”的陽平字是古入聲字。

C、“ue”韻母的字大都來自古入聲。

D、“uo”與“zh、ch、sh”相拼是古入聲。

E、“e”與端、精組相拼是古入聲字。

F、“ie”和幫、端組相拼是古入聲。

G、“f、z、c、s”和“a”相拼是古入聲字。

五、中古漢語語音《廣韻》的產生: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

修訂本于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完成,是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

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

《廣韻》是一部韻書, 它只向我們展示了中古音的韻部和聲調,而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反切注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