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现状基本情况 (2)(一)自然环境(二)资源状况(三)现状建设及居民情况(四)存在问题及建议二、项目背景 (2)三、规划理念 (2)四、规划依据 (3)五、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六、规划定性 (3)七、结构布局 (4)(一)视觉控制点设计(二)地形改造(三)功能分区八、总体设计 (5)(一)分区设计(二)建筑及园林小品(三)游人容量控制九、组景策划......................................................7 十、游线组织 (7)十一、植被抚育与绿化规划 (7)(一)植物现状及分析(二)植被护育规划与绿化设计(三)苗圃地建设十二、植物资源保护规划 (10)(一)保护原则(二)保护措施(三)分类保护规划(四)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五)森林防火十三、园路规划与竖向设计 (11)(一)园路规划(二)竖向设计十四、工程管线规划 (11)(一)给水工程规划(二)排水工程规划(三)供电工程规划十五、导游标示设计 (15)十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5)十七、分期建设项目实施安排及投资估算 (16)十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与建议 (17)一、现状基本情况(一)自然环境会昌岚山公园位于县城区西北部,为岚山森林公园的一部分,处于贡江、湘江、绵江交汇之西侧,城市道路从公园东南边缘经过。
其四至范围为东至黄坊石角,南至岚山脚下,西以最高峰(海拔400.6米)往西山脊为界,北以岚山最高峰为界。
整个地形东西长、南北短,东西长约2564米,南北宽约853米,总面积为122.68公顷。
园内地貌以低山丘陵和坡地为主,土壤主要由浅变质花岗岩发育的黄壤、黄红壤构成,地势最高处海拔为400.6米,最低海拔为159.3米,最大相对高差241.3米;植被以马尾松、杉木为主,少量针阔混交林及次生灌木丛。
中部凹地分布着少量冷水稻田(大多种植一季),靠东侧有一水库。
会昌县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水量1624毫米,月平均气温为19.3℃,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
(二)资源状况自然景观以山林植被为主。
人文景观主要有粤赣省红军医院旧址、“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会昌战斗遗址(战壕、防空洞)、毛泽东诗词纪念碑、烈士纪念塔、烈士墓及会昌县地震台、书画苑、善园缘、翠竹祠、六祖寺等,山上分布有八个休息亭廊,大部分以毛泽东诗词《清平乐·会昌》里的字、词命名,如独好亭、未老亭、君行亭、欲晓亭等。
(三)现状建设及居民情况现状分布有县化工厂、县物资公司仓库、县酒厂等工业及仓库建筑用地。
山上分布有7户村民,沿山脚居住着少量居民。
目前厂房、仓库、居民、农户住宅的建筑质量均较差。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1、树种单一,缺乏阔叶树;2、森林遭砍伐、破坏,山体滑坡、裸露较严重;3、防火道目前修建了上山游步道,无林荫大树;4、游步道大部分做成水泥制品,城市化色彩太浓;5、景点小品及其附属设施尚需进一步完善,打通景观视线;6、沿岚山脚下搬迁或拆除建筑质量较差的厂房、仓库及居民住宅建筑,给公园留出可建设用地。
二、项目背景会昌,历史悠久,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置县。
置县时恰逢县治凿井得砖,有篆文“会昌”二字,遂以“会昌”命县。
目前县城保留有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的会昌县古城墙。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八仙文化和盘古文化都是会昌特色文化。
同时会昌人基本上属于客家人,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羊角古城堡是会昌客家建筑的代表。
会昌有悠久的米粉制造工艺。
1931—1934中共苏区时期,会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粤赣省治所在地,是会昌、寻乌、安远三县的中心县。
毛泽东和一批革命先辈在此进行过较长时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陈毅、贺龙、叶剑英、聂荣臻、林彪八位元帅在这块红土地上纵横驰骋,屡建奇功,先后有7700名优秀儿女英勇献身。
岚山岭原名明山、南山,又叫会昌山,雄峙于贡江河畔,最高峰海拔400.6米,满山林木苍茏,郁郁葱葱。
盘山公路由南麓蜿蜒而上半山寺(粤赣省红军医院旧址),东、南麓各有曲径通往山顶,该县具有良好的登山活动传统。
登临四顾,湘江古镇与龙光宝塔尽收眼底,远山连绵直奔天际;山下湘江、绵江、贡江蜿蜒而过,山光水色令人留连往返。
因当年毛泽东登临并填词《清平乐·会昌》闻名的会昌山(俗称岚山),以其“郁郁葱葱”的满山苍松,给人“风景这边独好”之感。
登上这名副其实的“会昌城外高峰”,县城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三、设计理念岚山公园规划设计将始终坚持和运用以下科学理念:(一)环境生态为根本当今人类共同目标不仅要有一个基本的生存环境,更需要一个以良好生态为依赖的优美生活环境,正是由于岚山公园位于会昌的西北部,处于岚山森林公园的核心部位,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公园。
本次规划首先应尊重现有的景观,突出生态设计保护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提供具有优越自然环境生态条件的最佳共享空间。
环境生态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岚山森林公园游乐区的建设必将成为会昌县整个城市环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域文化内涵为主导现代人的生活日益追求品位和质量,追求高尚的文化精神内涵。
游乐区的建设正是依托于会昌独特优异的人文背景条件,着力发掘和利用这一丰厚人文资源优势,形成以地域文化内涵为主导的风格特色,既有效地展示出会昌历史的辉煌,也恰到好处地突出了文化公园的主题,极大地丰富了公园景观和活动内容,提升了公园建设的整体品位。
规划将以会昌最具代表性的不同时代文化精萃——历史、民俗与客家文化、近代红色文化、现代城市文化,运用跨越时空的链结布局手法,作为公园体现会昌地域文化的三条主线,使其成为全园主体构架和内涵主导。
(三)依山而定势山依脉而走向,脉固形则势定,此乃天成之法则。
造园(指自然地形公园)亦莫不属此;故而岚山公园的规划设计,必须依山而定势,就是说:园内各种不同活动功能的用地选择和布局,应当紧密结合山形走势,充分运用地形地貌与环境条件,尽量维护原有地貌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改造的痕迹。
(四)理水而蕴秀因循“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的造园基本法则,岚山公园用地为低山丘陵地而匮有水面,故规划中拟充分利用原有水库及山丘间沟谷地形营造适量水面。
“水因山而活,山得水而媚”,理水而蕴秀,山水结合,相得益彰。
着力做好水文章,创造优美的山水景观环境,是公园(游乐区)设计的重要内容。
(五)置景而巧于因借“园外有景妙在借,园内有景妙在时”。
亦或说:造园之微妙,既要迎合时令,做到四时皆有景,又要善于因借,使园外和园内之景皆可因借,互为借景、对景、衬景、烘景,丰富景观层次,提升艺术魅力。
故而规划中将对每一处置景均反复琢磨,对其选址方位、高程、成景环境、对景关系和视通效果都要认真加以研究。
置景不在于景多而泛,在于精而巧,在于意境深邃,使有形之景和无形之景交响成曲,此为造园之重要理念与手法。
(六)兼融体现历史和时代感岚山公园作为精神风貌的载体,将跨越年代和时空,与城市发展及人们生活共存,始终应体现出其历史和时代感,求得传统与时尚、历史与现代的和谐统一,经得起时间磨验,并适当留给未来发展、更新的必要演泽空间。
同时,对于已进入高科技发展的当今时代,应崇尚科学,寓教于乐,增强活动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参与性,使公园成为开展启智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四、规划依据1、会昌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2、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 Y/T5132—95)3、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4、江西省会昌县会昌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江西农业大学1998)5、江西省会昌县岚山公园详细规划设计任务书(2006)6、其他相关法律及设计规范五、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适应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着眼区域环境,崇尚自然归真,突出湖光山色风貌,体现地方文化和时代内涵,将其建设成为功能齐全,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游线便捷,特色鲜明,融生态游览、健身娱乐、文化熏陶、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森林公园。
(二)基本原则1、为城市提供一个绿色的背景。
2、美化城市景观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3、充分体现岚山红色文化特色。
4、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多功能的游览娱乐的佳处。
5、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且能对周边地区起一定的经济带动作用。
六、规划定性以自然山林为基础,红色旅游为特色,综合活动、休闲游憩为主要活动内容,合理进行林相改造,巧妙构筑景观点,布置文化、休闲、体育等服务设施。
建成一个集生态、红色、休闲、旅游为一体,兼有城市公园功能的森林公园。
七、结构布局(一)视觉控制点设计根据现状用地条件和构景需要,将公园设计为三个视觉控制点(主要景观区),即:岚山顶(全园最高峰)、岚湖水景(轮回广场)和主入口(三江阁)。
(二)地形改造1、水体水面聚散相结合,岸线曲折有致,南北三条水岸线结合山溪水往里延伸,形成深邃、悠远的水际线。
水体面积为2.30公顷,形成二级滚水,三段水面,其中主体岚湖为1.32公顷。
2、山体岚山公园为低山丘陵地势,主峰雄踞园区西北,视野开阔,南可远眺县城,东、东南、东北可俯看园内景色,尽收眼底;次峰横于北,一可分隔空间,二可障冬日北风长驱,为岚湖之北屏障。
园内除局部地段造景需要改造地形外,基本保持现有地形地貌,尽量不做人工挖掘,以求自然成趣。
(三)功能分区全园共分为五大功能区:1、主入口景观区:位于公园东南中部,面积为3.05公顷。
规划内容:1)三江阁2)历史浮雕3)文化腾柱4)思源广场5)摩崖石刻6)管理服务7)游船码头2、岚湖游憩区:位于园区中部凹地,面积为12.22公顷。
规划内容:1)岚湖水景2)轮回广场3)四季园(春园、夏园、秋园、冬园)4)客家园5)盆景园6)荷花池7)茶室、水榭8)游客服务中心3、红色文化纪念区:位于主入口西侧,面积为6.92公顷。
规划内容:1)“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会昌山战斗遗址2)红色纪念广场3)无名英雄纪念之路4)毛泽东诗词碑廊5)会昌地震台科普馆4、健身娱乐区:位于园区西侧,面积为6.04公顷。
规划内容:1)文体健身广场2)老年活动中心3)青少年活动中心4)儿童乐园5)“成长之路”5、山林生态观赏区:公园自然山林地,面积为94.45公顷,其中包括1.50公顷苗圃用地。
规划内容:1)马尾松林2)杉木林3)红枫林4)针阔混交林5)苗圃生产区6)森林栈道7)重阳(传统登高)石刻8)观景亭台(四)出入口公园出入口的安排是根据公园周围的环境,城市人流的主要走向,用地条件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合理分析、统筹布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