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0分)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3分)A.行.辈(hánɡ)人情事故怠.慢(dài)装模装样B.家眷.(juàn) 惊心动魄欺侮.(wǔ) 气势磅礴C.眼眶.(kuānɡ) 张灯结彩脑畔.(pàn) 垂珠联珑D.冗.杂(rǒnɡ) 富贵容华斡.旋(wò) 戛然而止(解析:A.“事”应写作“世”;C.“眶”应读作“kuànɡ”;D.“容”应写作“荣”。
) 2.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3分)A.行文至此,作者终于大彻大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真正进入了忘却自我、超越功利的自由自在的境界。
B.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起先大厅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C.我们绝对不能因受人撺掇..,就去做些违法的事。
D.这起贪污案分布范围之广、团伙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解析:D.“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褒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 3.文化积累―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3分)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知章,诗歌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写给小儿子傅敏的书信辑录。
D.吴伯箫,当代散文家、教育家,《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选》。
(解析: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C.《傅雷家书》主要是写给大儿子傅聪的书信辑录。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3分)A.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如果将‘一带一路’比作多国协奏曲的乐章,那么它的基调就是共赢”。
巴基斯坦中国委员会执行主任菲扎尔·拉赫曼一语中的。
C.这么厚的一本书,我至少要五、六天才能读完。
D.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等。
(解析:B.后引号后的句号应在引号内;C.表约数,顿号应删去;D.省略号和等不能同时使用,删去“等”或“……”。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3分)A.通过学校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奠定和谐社会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近日,贵州一女导游嫌游客购物少,与游客起冲突后将游客赶下车的恶劣行径在网络上热传,很多人看后都不敢再到贵州去旅游了。
C.昆明南二环高架改造工程将于2018年5月30日前完成施工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在2019年春节前完工实现通车,施工时间大约为8个月左右。
D.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宏观调控、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
(解析:A.成分残缺,应删去“通过”一词;C.语义重复,“大约”与“左右”任删一个;D.语序不当,“实施宏观调控”应放到“制定经济政策”后。
)6.语言运用——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D)(3分)A.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解析:A.“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B.“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C.“家严”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令堂”。
]7.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2分)①《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②《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诗经·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④《诗经·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⑤《答谢中书书》: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⑥《回延安》: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二、阅读(50分)(一)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12分)冯骥才①有人曾对我说:“过年不就是一顿鸡鸭鱼肉的年夜饭吗?现在天天鸡鸭鱼肉,年还用过吗?”也有人说:“过年就是一个黄金周吧,比平时周末不过多出几天而已。
”我听罢便说:“你说黄金周也可以,这可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②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从腊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
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
不信,去听听大年夜里越洋跨洲的拜年电话——它绝不同于平时的相互问候。
③对于年,我们只能加强它,不能简化它、淡化它。
2006年,春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遗产传承者是艺人,节日遗产传承者是全民。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最重要的当属除夕。
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后的时光,是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因此一定要和亲人团聚在一起:陪伴生养自己的父母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和同一血缘的家人枝叶相拥,尽享亲情。
为此,春运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
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磁场,遍布大地山川每个城市和村庄。
让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④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积淀而成的,大量、密集的民俗如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共同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景象。
它既有视觉的(如颜色与图像)、听觉的(如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如应时食品)、嗅觉的(如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
由此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⑤年俗,正是年文化的具体载体。
以除夕来说,除了年夜饭,还有许多传统活动应在这一天进行。
我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正是传统年俗日益削减所致,而不是因为年的情结淡漠。
“旧”年俗之所以被淡化乃至被摒弃,一是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冲击;二是生活方式多样化,很多人不愿再遵循繁缛习俗;三是现代人缺少对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认知。
缺少年意、缺少年味——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深深的集体失落!只有对传统进行再创造,让其成为当代节日生活所需,才能使我们的年浓郁、美满、充满魅力地传衍下去。
⑥团圆、和谐、富足,年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实现出来的生活理想。
每逢过年,我都会觉得土地是热的,都会感到民族这个概念变得更实在、更动情。
我会从年中重温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体验他们对生活独有的真挚情感,感受中华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朗朗精神。
相信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根脉在接续,只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选自2018年2月8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8.通读全文,说说标题“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中“最大”的含义包括哪些。
(4分)①“年”这个节日时间跨度长、地域覆盖面广;②“年”这个节日“欢乐、祥和、团聚”的主题认同度高;③“年”这个节日的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强大的精神与力量。
④“年”这个节日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
(每点1分)9.请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针对时下人们的疑惑(1分),引出全文的主旨: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1分),并引出下文(1分)。
10.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热”的含义如何理解?(2分)“热”在这里是热闹、热烈的意思(1分),有深厚感情的意思(1分)。
1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
(3分)年文化的传承者是全民,年文化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积淀而成的,它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和金钱无关。
(3分)(二)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12分)①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
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几乎在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一个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由得让人认为,中国的节日就是舌尖上的节日。
而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则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②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
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
《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后被演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后两者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只能做好前面两件事。
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吃饱吃好则是“齐家”重要的一环。
③中国人有很强的团圆情结。
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
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夹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证的美德。
④接下来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
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
之所以需要菜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将它吃下去。
这样的饭菜结构便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标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不断地翻新花色。
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每一天都有的,一方面是因为食物长久以来较匮乏,直到明清时期马铃薯、番薯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当时生产力不高,导致需要下地劳作的人很多。
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显得非常自然。
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饭菜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
⑤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有关。
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相信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同时还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菜组合而成的五辛盘,用于预防流感。
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周,喝雄黄酒可以辟邪、除疫。
重阳节喝茱萸酒可以起到御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