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真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真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真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粗糙.(cāo)酒肆.(sì)黝.黑(yòu)广袤.无垠(máo)B.匿.名(nì)禁锢.(kù)畸.形(jī)杳.无消息(yǎo)C.吹嘘.(xū)佃.农(diàn)戾.天(nì)深恶.痛疾(è)D.诘.责(jié)滞.留(zhì)锃.亮(zèng)颔.首低眉(hàn)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都草堂是四川人民心中的文化圣殿,这是无可置疑....的。

B.枣儿的父母三年前走出大山,前往广东,除了节假日偶尔和枣儿打通电话,至今杳无音信....。

C.我们的语文老师读起书来声音清脆,声调抑扬顿挫....,我们都为之着迷。

D.照片中她身穿深色西服套装,或是正襟危坐....,或是嘟嘴卖萌,优雅俊美。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

B.生活的最重要部分不是去生活,就是对生活的思考。

C.充满功利色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只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

D.一个连教育都得不到尊重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5、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B.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C.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

D.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们的祖先也曾得到过科学的秘密,率先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②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③而是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节日里享受欢乐④同西方人不同,我们发明火药,不是用它来侵占别国领土⑤而是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的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⑥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A.①④③②⑤⑥ B.⑥①④⑤②③C.①④⑤②③⑥ D.⑥①④③②⑤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②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③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④______________,终岁常端正。

[刘桢《赠从弟(其二)》]⑤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⑥_____________,终为土灰。

(曹操《龟虽寿》)⑦西部有大美。

罗布泊戈壁浩瀚无边,荒凉苍茫,夕阳像勒勒车的轮子,灿烂热烈,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的壮美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

(2)默写崔颢《黄鹤楼》后四句。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往之女.家(________)(2)与民由.之(________)(3)人恒.过(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体现了孟子雄辩的风格,大量采用排比句,气势磅礴,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乙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均能体现甲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都称得上是大丈夫。

C.甲文第二段孟子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乙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境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或国家)灭亡。

D.甲文提到的得志与否的表现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类似的;乙文的观点与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康乐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

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①的若虫②,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

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

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

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

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的增加。

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

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

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注)①螽(zhōnɡ)斯:一种昆虫。

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作若虫。

1.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______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______方面。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3.从第④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第⑤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5.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2、筷子春秋①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

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

②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

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

”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③“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④《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

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

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⑤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

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

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⑥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

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李阳波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筷子”的知识?2.第④段划线部分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第⑤段加点的“理论上”能否删去?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4.文中写筷子作为餐具有哪些优势?1.(1)"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

(2)对“筷子”这一食器诞生的推测。

(3)使用筷子有利于身体健康。

(4)使用筷子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2.(1)作比较。

(2)通过“等”和“匕”(或“匙n)作比较,来说明。

“筷子”的使用更方便夹菜。

3.不能删去,因为文中对“著”诞生的说明仅是合理推测,并非实证。

4.(1)使用方便灵活。

(2)可以使进食方式更文明。

现代文阅读《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四、写作题(40分)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所经历的事大多是平常的小事,但我们若深入观察,仔细领悟,会发现在凡人小事的背后,其实也有很多令我们感动或者让我们深思的东西。

请以《凡人小事的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参考答案:一DBDBD(1)①牧人驱犊返②征蓬出汉塞③浅草才能没马蹄④冰霜正惨凄⑤江入大荒流⑥腾蛇乘雾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1.(1)同“汝”,你(2)遵循、遵从(3)常常2.(1)(他们)发起怒来,诸侯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或: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