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监测样本采集与检测
临界值的标本必须进行双孔重新检测。 如果重新检测结果仍然是可疑,则作为临
界值报告。 对临界值结果的患者必须取第二份血清与
第一份血清同时进行检测。
麻疹风疹双阳性结果的处理
原因:
✓ 患者1-2月前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 ✓ 试剂的特异性不够。 ✓ 类风湿因子的干扰。 ✓ 其他病毒感染(EBV)导致假阳性。
国家麻疹实验室在收到毒株标本14天内完 成基因定型,并将结果反馈给送检单位。
实验室生物安全
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 录》,麻疹病毒的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三类
病毒培养和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应在 BSL-2级实验室进行。
灭活材料和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可在BSL-1级 实验室进行。
麻疹病毒相关标本的运输属于B类包装,航空 运输UN编号为UN3373。
承担血清学检测任务的麻疹实验室
收到血清标本后3天内完成麻疹IgM检测,
麻疹IgM阴性标本,应进行风疹IgM检测
血清IgM抗体检测统一应用ELISA方法
检测结果的报告及反馈
本方案第四部分“资料管理与信息交流”。
病原学检测
省级麻疹实验室负责麻疹病毒分离工作
接到标本的28天内完成病毒分离 分离到的毒株28天内送国家实验室基因定型
麻疹监测-样本采集与检测
敬永计
各级CDC职责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省麻疹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建立和完善本省的麻疹监测网络; 指导和参与麻疹暴发疫情调查; 对本省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定期分析和反馈; 进行麻疹病毒分离;对本省麻疹实验室网络进行考核; 对本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对本省麻疹监测系统进行管理和质量控制; 组织开展本省麻疹免疫水平、疫苗效价和免疫成功率监测工作,并按相应要求上
实验室质量控制
国家负责对省级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测试剂的质量评估。
每年向省级发放麻疹IgM和风疹IgM组合血清,进行盲样考核 每年要求省级送检麻疹IgM阳性和阴性血清标本、风疹IgM阳性血
清标本进行再证实。 每年用WHO认可的组合血清对麻疹、风疹试剂进行质量评估,并
将评估结果向省级反馈,供各级参考。
(二)病原学标本
2.病原学标本应尽快送达省级麻疹实验室。48小 时内能送达的,可在2~8℃保存,否则-70 ℃保存 。无-70 ℃保存条件者,可在-20 ℃保存,但要在 1周内送达。在-70 ℃条件下保存的标本,1个月 内送达省级麻疹实验室。
3.标本应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运输,严防标本污染或容器渗漏 。
作IHC。 用0.45um滤器过滤除去细菌、杂质等干扰物质。 一次准备12个月使用量,分装到血清管,每管
30ul,于-20℃保存备用。
IHC“失控”的该次检测结果无效,要对该 次试验所有的标本进行重新检测。
常规质控图的优点:
✓ 简单易行,便于基层使用。 ✓ 只需一个质控。
常规质控图的缺点:
为什么不用试剂本身的对照?
✓ 不能监测标本处理过程。 ✓ 试剂对照本身的局限性,不能用于不同试剂。 ✓ 有些试剂对照不是真血清。
IHC的制备和保存
收集新鲜的无溶血、无黄疸、无细菌污染的阳性 血清,56℃加热30min灭活。
用阴性血清将收集的阳性血清进行一系列稀释。 检测稀释标本并绘制标准曲线。 选择Cutoff值1.5至3倍OD值所对应的稀释度,制
采集的血标本应在24小时内送至县CDC 县CDC收到标本后,48小时内送达本地麻疹血清
学实验室
血清和标本送检表
发现暴发疫情时,血标本要快速送检。
并采集出疹早期病原学标本送省CDC进行病毒分离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合格血标本的基本要求
出疹后28天内采集, 血清量不少于0.5ml, 无溶血,无污染; 2~8℃条件下保存、运送。
重复不能较少系统误差的影响,但可以通过校正 还纠正误差。
系统误差来自:孵育水浴锅温度失调;移液器不 准;洗板机堵塞等原因。
仪器校准、质控能减少和监测系统误差的产生。
实验室内部质控血清(IHC)
什么是IHC?
✓ 在每次试验时都要加入一个实验室自制的IHC 。通过对IHC检测结果的监测,来确保不同时 间、不同地点的相同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3.在无菌条件下,将血清移至外螺旋盖带垫圈的 无菌管中,避免吸到红血球。
4.血清标本运送前应在2~8℃保存,如果7天内不 能运送的,应置-20℃以下保存,避免反复冻 融.全血标本不能冻结。
(一)血标本
5.填写完整的标本送检表,送检表上要注明病历 编号。
6.对出疹3天内麻疹IGM抗体阴性者,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集第2份血标本。
(二)病原学标本
采集病原学标本的要求是在暴发疫情早期,至少 采集2例(<10例病例的暴发)或5例(≥10例病例 的暴发)新发病例的病原学标本。
1.鼻咽拭子标本。 (1)采集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内的鼻咽拭子标
本。 (2)使用的棉拭子和试管等应灭菌。 (3)用无菌棉拭子适度用力在鼻咽部和咽喉部擦
新方案修改计划
病例分类定义中直接写明采血时间 合格血标本定义仅限于标本状态 对于3天内鼓励采血,阴性血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第
二份血标本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医疗单位负责就诊病例血标本采集
填写标本送检表,通知CDC
县CDC负责组织未就诊病例血标本采集
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主动搜索发现
拭,获得上皮细胞。
(二)病原学标本
(4)把拭子放入有外螺旋盖并装有2ml病毒运输液的冻存管 中。
(5)病毒运输液有商业成品可用。常用的病毒运输液包括 :
pH7.4~7.6的Hank,s液:在90ml蒸馏水中加入10ml Hank,s,然后加入10ml牛血清和0.2ml0.4%酚红溶液,过滤 消毒。加1ml青/链霉素溶液。分装到无菌管中,于4℃储
医疗单位
负责麻疹病例的报告和就诊病例的标本采集工作, 协助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运送工作; 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和医疗救治,避免医院感染的
发生。
监测目的
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 防和控制疫情。
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 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感染
出疹
免疫抑制
出疹后天数
随机误差,是一种偶然的、未能预料到的 误差,是难以避免和校正的误差。检验工 作中随机误差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重复能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
随机误差来自:如移液器加样误差;孵育 时间改变等人为因素。
培训、上级复核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能加 少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一系列测定结果与真值 或靶值存在有同一倾向的误差,有明显的规律性 ,可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出现。
4.标本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照射。 5.其他送检要求与血清标本相同。
实验室监测
全国麻疹实验室网络:由国家、省、市三 级CDC麻疹实验室组成
国家级:麻疹病毒基因定型 省级:病毒分离 市级:血清学检测任务
有条件的县级CDC或医疗单位,经省级CDC认可, 可承担麻疹血清学检测工作。
血清学检测
省级负责对市级进行质量控制。
每年向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发放组合血清,盲样考核。 每年要求市级送检麻疹IgM阳性和阴性血清标本、风疹IgM阳性血
清标本进行再证实。
省级接受国家的现场认证或信函认证。 市级接受省级的认证。
承担检测任务的县级和医疗单位麻疹实验室考核方法与市级相同
职能考核(PT):考核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血清复核:评价实验室日常检测的准确性。
存备用。
组织培养液:DMEM液加入青/链霉素使其终末浓度 分别卫500~1000IU/ml和500~1000ug/ml,加入胎牛血清使 其终末浓度为2%,加入谷氨酰胺至浓度为1%;加入7.5% 的NaHCO3调节pH至7.4~7.6。
(二)病原学标本
2.尿标本 (1)采集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内的尿标本
10~50ml。尿液应收集在灭菌容器中。2~8℃保存 。 (2)尿中的脱落上皮细胞含有麻疹病毒,通常应 在24小时内离心。4℃,转速500g(约1500rpm), 离心5分钟。 (3)弃上清,并用3~3ml病毒运输液悬浮沉淀,置 于有外螺旋盖的冻存管中。 (4)在离心悬浮沉淀前不要冷冻尿液。
二、标本运送
(一)血标本 1.标本采集后应在48小时内送到实验室,严防标本
污染或容器渗漏。标本标签应清晰、防水。 2.标本运送时附带标本送检表,送检表上要注明病
例编号。安排运送日期并通知实验室,说明标本 送达时间。 (二)病原学标本 1.鼻咽拭子、尿液等病原学标本采集后应立即置 2~8℃保存。尿液离心后重悬的沉淀可在2~8℃保 存。
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 播轨迹。
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麻疹 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合格血标本问题
2003版方案中规定: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 定义为不合格血
合格血检测结果作为病例分类的依据 3天内采血检测麻疹阳性却是不合格血 不利于提高血标本采集率 不适合作为直接考核指标
出疹后3天内血标本麻疹IgM阴性或可疑病 例
出疹后4~28天采集第2份血标本。
(一)血标本
1.采集出疹后28天内病例静脉血2~3ml,加入到无 菌试管中,标明采集日期和病例姓名、编号。
2.有条件地区可用1500rmp/分钟离心机分离血清 。如果没有离心机,在室温下凝固分离血清,或 冷藏条件下放置,直到血清完全析出。
处理方法:
✓ 采集第二份血清进行IgG检测,如4倍增高为阳性。 ✓ RT-PCR或病毒分离。 ✓ 更换试剂重新检测。
谢谢!
✓ 需要进行20次IHC的检测,才能做质控图。 ✓ 只有一个质控,规则简单。
省级麻疹实验室
✓ 统一制作IHC,分发给各地市、县级实验室使 用,可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20次的IHC检测结 果,制作常规质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