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永《雨霖铃》

柳永《雨霖铃》

柳永《雨霖铃》①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

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

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南天。

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男女恋情。

作者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背景宋都汴京( 今河南开封)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

《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

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题材本诗的题材为“送别”,“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

时至今日,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

评解《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

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

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

创作《鹤冲天》当年考取进士。

谁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传入仁宗耳中,于是一句“浅斟低唱去罢”导致柳永成为了北宋第一个专业写词的词人。

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

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

“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

作品概括为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男女情爱的苦痛,三是羁旅行役的悲伤。

其作品往往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

作品集《乐章集》。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

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

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

”(刘熙载〈〈艺概〉〉)但全词情调过于缠绵,低沉伤感,有消极影响。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

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

“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

“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

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

这是分别时的情景。

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

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

“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

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

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

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

“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

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

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

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

“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

“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

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

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

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

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

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

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

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

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

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

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

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

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

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

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意象【内容摘要】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

【关键词】意象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月伤别离离愁“悲莫悲兮生别离。

”(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乌夜啼》),“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用“伤离别”三个字可以概括柳永这首《雨霖铃》词的主调。

全词用了大量的意象,渲染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2、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劳劳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亭,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大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有《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李白还有诗云:“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

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

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

”许浑也有《谢亭送别》诗。

反复不断的离别在谢亭上演,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了一层离愁了。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3、兰舟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

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

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

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 柳永《雨霖铃》“留恋处、兰舟催发”此去便是漂泊,便是远离,便是浪迹天涯,便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悲愁了。

4、暮霭是一种黄昏意象,杜牧《边上闻胡笳三首》:“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愁万里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