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工艺赏析

中国古代工艺赏析

中国陶瓷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陶瓷的区别:
陶器的产生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

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

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

在中国发展史上,先后产生了几个有名的瓷器文化。

1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500—前2500年。

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地带。

陶器基本为手制,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陶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灰陶,黑陶较少,出现白陶;陶质松软,烧成温度约900—1000℃。

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烧前彩画,不易脱落,以黑彩为主、兼用红色。

主要器型有碗、钵、杯、罐、瓮、瓶尖底瓶等。

陶器常饰以线纹、绳纹、弦纹和附加堆文等。

2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年代约为公元4040—前2240年。

分布于山东、江苏北部、河南东部等地.有泥质、加砂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

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1000℃。

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

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

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3河姆渡文化元前4360年—前3360年。

因1973年首次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现而得名以夹炭黑陶为主,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

器型有、罐杯、盘、钵、盆、缸、盂、灶、器盖、支座等。

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

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

4 龙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310—前1810年。

继承韶文化因素发展起来。

早期主要分布在关中、晋南、豫西一带。

晚期主要分布于河南、和河北的南部。

陶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红陶,黑陶数量增加,出现少量蛋壳陶。

烧成温度1000℃左右。

陶器常见手制轮修,晚期见到轮制陶器以及模制陶器。

器型有杯、盘、碗盆、罐、鼎、、鬲、鬶、等。

彩陶很少,常见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

盉hé古器名。

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

为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节制酒之浓淡。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5马家窑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190—前1715年。

以1924年发现于甘肃省监洮县马家窑而得名陶器均为手制,泥质以红陶为主。

烧成温度760—1050℃。

器型有碗、钵、盆、罐、壶、瓮、豆、盂、尊等。

彩陶发达,有几何纹、鸟纹、蛙纹、人面纹、葫芦纹、编制纹、贝形纹等等;夹砂陶有绳纹、平行纹、折线纹等。

陶窑多为竖穴窑结构。

瓷器,在汉代后期,已经烧制完成;到六朝,瓷器制品代替青铜器和其其,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品种。

最早的瓷器是青瓷。

瓷器的呈色由釉的成分和烧制的火度决定。

釉中含有氧化金属物氧化铁,在氧化焰烧制中呈黄色,在还原焰烧制中呈青色。

也称缥瓷。

六朝的青瓷产地,主要一浙江地区为中心,属于越窑体系,烧造历史相当悠久。

北方瓷窑
发现不多,但出土瓷器艺术水平很高,如,河北出土的仰覆莲花尊。

唐代瓷器工艺有很大发展。

《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

反映了陶瓷生产已渐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

唐代的瓷器种类增多,有青瓷、白瓷、花瓷、唐三彩等。

宋代的陶瓷,是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一个品种,也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人们统称为“宋瓷”。

宋瓷兴起的原因:
1.饮茶之风的盛行
2.铜的缺乏
3.海上外销的兴起。

特别在南宋以后,海上形成一条“陶瓷之路”
明时期陶瓷艺术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谓“工匠来四方,器成天下走。

”景德镇突出成就是青花五彩颜色釉江苏宜兴紫沙陶在明代兴起。

优点:泡茶步走味、盛暑不易馊耐热性能好、可文火温茶,且造型多样,使人爱赏。

请时期陶瓷艺术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中心,突出成就是彩绘和色釉两方面。

彩绘有古彩、粉彩、珐琅彩。

色釉丰富多彩,有红、蓝、白、黄、孔雀绿、蟹甲青、茶叶末、鳝鱼黄、茄皮紫、珊瑚红、胭脂水等。

中国古代瓷器的辉煌成就亦是我国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文明程度,是古代艺术者们留给我们后代的伟大杰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