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课件】伤寒

【医学课件】伤寒

• 病理改变: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增生反 应。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
•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 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
• 并发症:主要是肠出血、肠穿孔。
病原学
伤寒杆菌
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长1~3.5 0.5~0.8 ,有鞭毛,胆汁培易生长。
突起。“伤寒细胞”、“伤寒小结”。 • 坏死期:第二周肿大的淋巴组织坏死。
• 溃疡形成: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溃疡。
• 溃疡愈合:第四周溃疡逐渐愈合,无疤痕形成。
伤寒的病理与病程示意图
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天,平均10~14天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
初期 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
病程 (第1周) (第2-3周) (第4周) (第5周)
▪ “O”抗体≥ 1:80,“H”或其他鞭毛抗体 ≥ 1:160或有4倍增高者更有意义。
肥达试验
O≥1:80 H≥1:160
意义
+
+ 伤寒 ;其它疾病
+
-
发病早期
-
+ 曾患或疫苗或非特异反应
-
-
早期应用抗菌素
• 评价肥达氏反应注意以下几点:
1.“O”抗体-出现早,消失快; “H”抗体-出现迟,维持时间长。
死率高
1. 起病较急 2. 弛张热型较多 3. 胃肠道症状明显 4. 并肺炎者多,肠道并发
症少
5. 肝脾肿大常见 6. 白细胞常不降低
• 复发:退热1~3 周后,临床症状再度出现,与初 次发病相似,血培养阳性。
• 再燃:于缓解期,当体温下降未达正常时,又忽 然上升,持续5~7天后才正常,血培养阳性。
临床类型
临床表现
• 轻型:病程短,毒血症状轻 • 普通型: • 迁延型 :热程迁延,合并慢性疾病 • 逍遥型 : 病情轻微,因并发症就诊 • 暴发型 :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见畏寒、高热、休
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DIC等。
临床表现
• 小儿伤寒的特点 • 老年人伤寒的特点
1. 发热不高,症状不典型 2. 恢复慢,病程长 3. 易并发肺炎、心衰,病
,宽
• 释放内毒素主要致病因素
• 菌体抗原“O” → “O”抗体(IgM)
• 鞭毛抗原“H” → “H”抗体(IgG),有助于诊断 • 表面抗原“Vi” → “Vi”抗体,有征
流行病学
• 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 • 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 • 多散发 • 儿童青壮年多见
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诊断
• 1.流行病学资料:注意当地流行情况,流行季节,患者 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否伤寒病史、预防接种史、与伤寒病 人密切接触史。
• 2.临床特征: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2 周以上,并出现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 肿大等,伴肠出血或肠穿孔有助诊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可临床诊断为伤寒。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3. 人群易感性
病人与带菌者(潜伏期开始不 久则排菌,病后2~4周达高 峰)。慢性带菌者(带菌>3个 月)作为传染源意义更大!
4. 流行情况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3. 人群易感性 4. 流行情况
粪-口途径(水和食物污 染是暴发流行的主因)
“5F” routes: feces, fingers, fly, food, fomite
骨髓培养 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已抗 菌治疗尤适。
粪尿培养 第3-4周,阳性率最高。 胆汁培养 慢性带菌者。
玫瑰疹吸取物培养
3. 血清学检查:
肥达试验(Widal test) ▪ 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抗原,通
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 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
(虚性脑膜炎)与病情轻重成正比 3.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胀、便秘或腹泻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重脉 5.皮疹:玫瑰疹,出现时间、大小、部位、色泽、数量、
分批出现 6.肝脾肿大:脾肿大常见,中毒性肝炎
临床表现
• 缓解期:病程4周,仍可出现并发症。
• 恢复期:第5周,大约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临床表现
1、初期 :
• 病程第一周 • 起病较缓慢 ,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 常伴有全身不适,全身乏力 ,咽痛与咳嗽
等 • 发热呈阶梯样上升,有畏寒但少寒战,退
热时不出汗或很少出汗
临床表现
2、极期:病程2~3周,
易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 1.发热:持续不退,呈稽留热型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伤寒面容,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
伤寒
( typhoid fever )
内容
• 一、概述 • 二、病原学 • 三、流行病学 •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 五、临床表现 • 六、实验室检查 • 七、并发症 •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 九、治疗 • 十、预防
概述
• 伤寒是什么病?(基本概念掌握)
★基本概念
• 伤寒杆菌→急性肠道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2.早期应用抗生素,“O”“H”抗体可不升高(假阴性)。 3.其他疾病出现的肥达氏反应假阳性(血吸虫、败血症、
结核等) 。
并发症
1.肠出血 2.肠穿孔 3.中毒性肝炎 4.中毒性心肌炎 5.支气管炎或肺炎 6.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7.其他并发症
诊断
• 流行病学: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 ➢肥达试验“O”抗体凝集效价≥l:80,“H”抗体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3. 人群易感性 4. 流行情况
普遍易感 病后有较稳固免疫力 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世界性发生,热带亚 热带多发,夏秋季多 发,青壮年多发。
发病机制
病理解剖
• 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 以回肠下段肠壁的集合和孤立淋巴结尤甚,具特 征性。
• 病理演变: • 增生期:第一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
实验室检查
1. 常规检查:
➢ 外周血象:白细胞、粒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 或消失,嗜酸细胞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价值。
嗜酸细胞>2%,绝对计数>4×109 /L,可基本
除外伤寒。(但合并寄生虫感染或其它引起嗜酸 粒细胞增多者例外) ➢尿常规
➢大便常规
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 第1-2周,阳性率最高。(确诊 最常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