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课题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复习课)教学设计时间:2015年5月26日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内容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四课与和第十九课的部分内容。

2、这两课的改革,都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3、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在古代日本历史上地位很高,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是历史上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它使日本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由从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很快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认识其改革的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性质。

2、通过学习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各措施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日本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和概述能力。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用对比设置问题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着两次改革的学习,知道两次改革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特别是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日本面临被动挨打,积极主动的向西方学习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2、通过两次改革,日本走上了发展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道路,使国家强盛起来,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要坚持改革与开放等。

教学方法分析1、通过日本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背景、内容、结果的比较,不仅能很快掌握它们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发现日本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特点及日本是一个善于汲取的民族,这从日本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汲取——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是因为唐,和服,日文,茶道也是先学习后更改而成,从封建制到资本主义是因为欧美列强的大炮,明治维新这种快速的转变及时的改革,从海军小国到二战时太平洋上拥有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实力,二战后经济的复苏,到今天高度发达的科技……无不体现日本长久以来的学习精神。

所以说,日本善于学习他国优秀方面也是这个民族的一种能力,这是因为自身发展受到限制而另辟蹊径开垦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几百年都是来如此。

并能认识到改革对社会进步起的巨大作用。

同时,日本的军国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而使学生产生爱家、爱国之情,树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出力的远大志向。

2、横向比较法:通过中国的中国隋唐与日本的大化改新、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横向比较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归纳知识的能力。

总之,主要使用分析法、比较法、纵向和横向联系法、表格对比法,结合教师的指点法等进行整理复习,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学生情况分析:本届大多数学生聪明、活泼,好学、好问,喜欢上历史课,基础也好,但存在马虎、粗心、存在浮躁的学习心理;有些学生聪明、好学,但自觉性差,缺乏足够的自制力;以上两种学生,虽然有基础,但部分学生不会学习,不会复习,没有掌握很好的复习方法;剩余的学生就中,普遍存在学习行为较差的现象,如上课不能及时进课堂,不带课本,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自学能力差,甚至就没有自学能力。

鉴于这种现象,我在复习九年级上册时,注重的是学习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能掌握两次改革的原因、时间、内容及影响等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分析两次改革的异同点,认识改革对社会进步起的巨大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投影展示):——阅读材料1、作坊里的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弱国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

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的“创造神话”。

在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

到了近代,又向西方拜认了第二位老师。

(改编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2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近邻日本曾经和中国有相同的经历以及相同的命运:封建专制统治,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但是,日本很快从一个极度贫穷落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封建国家崛起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展示问题:看完以上材料,结合今日复习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在古代和近代,日本先后拜的两位老师是谁?2、学习的具体事件是什么?3、日本在拜老师后取得很大的成功,你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教师:为了让大家顺利完成以上问题,咱们先进行以下内容的复习。

一、大化改新:1、背景——学生翻书或资料,寻找正确答案;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完整,课件展示: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国际上,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2、“大化改新”的内容、作用、性质——学生快速翻书,快速阅读相应内容;合上书本,回忆形式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整;再次打开书,查找遗漏内容。

(转承:拓展之一)教师:既然说中国隋唐制度先进,请大家回忆下学过的知识,说说隋唐有什么先进的制度。

——学生分组回忆,教师点拨、归纳(因为此内容中考不考,所以不必过多谈论)3、课件展示“大化改新”与中国的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区别类别中国隋唐日本的大化改新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

经济实行租佣调制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教师:简单分析、比较,点到为止即可。

重点指出:中国当时是世界上封建强国,而日本则从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

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转折点。

(转承)教师:学完了这项内容,大家想想,自此以后,中国历史上或日本历史上还有什么重大转折之事?这就是今天要复习的第二个内容。

二、课件展示:日本的明治维新1、完成任务:请说出明治维新的背景、开始时间、内容、影响——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快速翻书解决问题。

合上书本,回忆形式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整;再次打开书,查找遗漏内容。

(转承,拓展之二)通过学习,大家知道了日本明治维新影响作用巨大。

那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同一时期,中国历史上也有一次改革呢?学生回忆回答2、课件展示框架: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分析比较,教师指导,点拨,补充完整。

名称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时代背景国内列强入侵激化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入极端孤立地位清政府内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

守旧势力强大。

国际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领导者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参加者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改革措施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鼓励私人兴办工厂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精练陆军,扩建海军(转承)教师:通过对日本两次改革的复习,相信大家一定又有新的收获。

现在,大家一起来完成刚开始发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完成。

1、在古代和近代,日本先后拜的两位老师分别是谁?东方中国,西方欧美国家。

2、学习的具体事件是什么?大化改新,明治维新。

3、日本在拜老师后取得很大的成功,你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①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的民族。

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向西方欧美国家学习。

正是因为这种善于向其他国借鉴的精神,日本才由一个落后的小国,逐渐变为今天的科技强国。

②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应该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对外来文明,要去其槽粕,取其精华。

(转承,拓展延伸之三)教师: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很快就强大起来。

请大家结合明治维新的措施,想想,日本强大起来后,它又是怎么做的呢?四、时事讨论:1、教师:结合近代史上日本的多次侵华战争、现代史中日建交、特别是当今中日关于钓鱼岛问题等问题提示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日关系。

同时,要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2、学生自由讨论。

3、课后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对世界造成的危害。

五、本课小结:1、结合板书,说说今天的收获!2、比较日本历史上的的这两次改革,有何共同点?都是在天皇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都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都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都善于学习世界先进文化。

布置课后作业1、现在,中国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日本崛起的经验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2、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与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教学反思: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得到了以下几点的教育,这点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1、为祖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豪;为当今前进而强大的中国而呐喊。

同时,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2、要学习日本民族善于向先进国家学习的精神。

3、学生懂得: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与世界强林,都应该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

4、结合当今形式,正确认识中日关系。

二、由于准备不足,时间仓促等,出现了不少问题:1、匆忙中把大化改新的内容说成了明治维新的内容。

2、时间仓促,没有好好备学生,从而导致在讲授部分内容时,出现了衔接上的问题;由于没有备好学生,学情分析不足,所以设置的问题,学生有点遗忘,很多学生都不敢主动回答,生怕回答错误.。

所以,本部分教学任务完成的不太理想。

3、由于准备时间匆忙、紧张等原因,在教学中出现了语句不流畅等现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前后知识的衔接、对比,学生完成的不理想,一是因为遗忘,二是学生不会比较前后内容间的联系等。

因此,在讲述中国隋唐与日本制度的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时,耽误了部分时间,为能完成教学任务,出现了教师等不及学生回答就直接点击出了答案等现象。

三、今后预期措施:1、通过本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学过的内容掌握的不是很好。

因此,在今后的新课授课的同时,要经常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要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本课传授了很多相关知识,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目的。

今后复习,结合实际情况,尽量用此方法。

3、教给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横向与纵向比较法及列表分析比较法等,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学会了横向与纵向比较法及列表分析比较法等,但还有待于教师继续指导、指点。

备注:本方法适合毕业班复习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