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讲:1、比较文学的英语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

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英国批评家是马修·阿诺德。

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年,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2、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的是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他被公认为是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3、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4、比较文学的学派:★①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实证主义色彩、寻找和证实两种或多种文学中存在的事实联系、精细和准确的考证。

主要研究为影响研究。

②美国学派:倡导“平行研究”(Parallel Study)与“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y),将没有实际接触和影响的两国或多国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或艺术门类加以比较研究。

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

但他们对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下子拓展得过宽,使学科身份很难定位。

③中国学派:1840年鸦片战争后黄遵宪、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王国维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吴宓、陈寅恪、季羡林、钱钟书、朱光潜、范存忠、许地山重要年份书籍:从30年代末期开始,较少注意比较文学这样一种纯学术的学科1970年初英文刊物《淡江评论》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国内第一个开办比较文学讲座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出版1981年,北京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第二讲:影响研究1、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就是要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影响研究包括四种类别: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

2、流传学:法国学者梵.第根指出,在影响这个领域中,每一项研究都要走过“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样一条路线,并且都要沿着这条路线去追根溯源。

在这条路线上,从“放送者”的立场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个思潮、一种文学现象或一个民族的文学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影响,就被称为“流传学”。

3、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p66):①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

②技巧的影响。

③艺术形象的影响。

④主题或题材的影响。

⑤框范的影响。

⑥理论思潮的影响。

4、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原型(p75)5、渊源学:渊源学也源自法国。

梵·第根认为,在影响这个领域中,每一项研究都要走过“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样一条路线,并且都要沿着这条路线去追根溯源。

在这条路线上,从接受者的立场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个思潮、一种文学现象或一个民族的文学在思想、艺术、主题、题材等方面接受了哪些外国文学的影响,即影响的根源是什么,就是渊源学。

6、渊源学的类型第一、笔述渊源(最重要)就是能见得到文字的渊源,也称为书面渊源{案例:曹禺《雷雨》冯至歌德易卜生的《群鬼》属于追溯式结构曹禺受易卜生的影响}第二、口传渊源所谓口传渊源,就是见不到文字的渊源。

例如听到的故事、谈话、奇闻轶事或歌曲等,为一个作家的创作提供了题材或情节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歌谣、对话和访谈等都是口传的文学渊源。

第三、印象渊源印象渊源又称旅行渊源。

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借饱览自然风光、尽享异国情调来寻找新的创作灵感。

他们在一些视觉的或听觉的印象中,往往能被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唤起创作的冲动与激情,使作品具有了异国的色彩或特色。

作家旅居国外期间的所见所闻,他在国外生活期间的所感所思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如能激发其创作的灵感,酿成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都是宝贵的印象渊源。

印象渊源可以按照印象获得的方式分为:旅行、旅居、游学、留学等。

第四、集体渊源即研究一个作家是如何接受许多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的,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他接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影响的研究上。

相比之下,集体渊源好像是上述几个渊源的集合体,因为这里所谈的渊源既可包含书面的,也可涵盖口头的,还应当包括印象的。

第五孤立的渊源也称为直线式的渊源。

这种研究的目的在于从一部作品中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渊源。

这种渊源可以是全部或细部,也可以是思想或行为,它需要精细而耐心的考证。

这种研究主要关注文学的主题、情节、人物典型,以及成为文学题材的传统中人物等源流研究。

一出戏剧、一部小说的最初情状及流变,一部理论著作的最初观念,均可以借这种研究来发现。

7、媒介学:从传递者的立场出发,专门研究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发生的,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生的,就叫“媒介学”。

创造性叛逆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①个性化翻译。

②误译与漏译③节译与编译。

8、形象学: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包含三重含义:①异国形象;②非单一的形象,可以指人物形象、山水形象、器、物、观念等;③作家的独立思想之外同时还是社会集体想象物,含有更多的集体无意识,且常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渗透在作家的写作当中。

9、形象学研究内容:(P125)(1)注视者,即形象塑造者一方。

影响注视者构建他者形象的几个因素: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2)他者。

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异国肖像(包括异国绘画、瓷器、挂毯等)、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①异国作为他者形象,不仅是形象的塑造者制作出来的,也是被形塑者自我化了的。

他者形象从来都不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呈现,其作为形象本身则始终具有浓烈的意识形态或乌托邦色彩。

②形塑者或因迷恋他者而极力美化他者,或是厌恶他者而竭力丑化或妖魔化他者。

③凡形塑者按照其本社会的模式,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的异国形象,注定是意识形态化的形象。

④注视者用离心的、合乎注视者对相异性向往的话语塑造的他者形象,则是乌托邦化的形象。

⑥这类形象质疑本国的现存秩序,向往一个与本国根本不同的他者社会。

此形象的建构宗旨旨在表现出对异国文明的肯定,对本国现实的否定。

★10、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p128)二者之间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1)第一种关系形态:狂热。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形塑者将他者置于崇高的地位,对其表现出极度的仰慕、倾心和迷恋,趋向于将他者的形象塑造成人间天堂或世外桃园,使之具有浓重的乌托邦幻象色彩。

与此同时,贬抑、否定本土文化、价值及生活方式,并将其呈现为否定性的形象。

(2)第二种:憎恶。

走向了第一种态度的反面,将异族文化视为低下的,从而对其产生不屑之情。

与他者构成显明的敌对关系。

在这种敌对的关系形态中,形塑者一方面将本土文化置于中心地位,赋予其无比的优越性,将自身的价值正向化,使之以美好的幻象形式呈现出来。

另一方面,则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使其形象具有显而易见的漫画化特征。

(3)第三种态度是亲善的。

异族文化进入到注视者的视野之中,被看作是正面的,与本国文化并驾齐驱、各有优点,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形塑者与他者构成一种平等亲和的关系。

在此种关系形态中,他者和形塑者都呈现为正面形象。

11、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12、主题学: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母题、主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和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不同作家的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各自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影响。

13、类型学:类型学主要是研究世界文学发展中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对彼此之间并无实际联系,或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或隐的共通处的文学现象进行联类比照。

14、主题学研究的范畴:①题材研究②母体研究③主题研究★15、题材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研究相同题材的流传和演变。

其二,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所出现的相同题材。

其三,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出现的不同题材。

★16、主题和母题的区别:A、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主题是较大的单位,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提升出来。

B、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不提出任何问题,而主题则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

C、母题的数目虽然不小,却是有限的;主题的数目从理论上说却是无限的。

17、类型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内容也看看,简答,中间稍微补充)(p161)①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②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③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④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18、文类学:文类学(文体学)是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9、文类学研究内容:文学体裁研究(1)中西方诗歌文体的比较:①对诗歌的重视程度不同;②在情趣上的追求不同。

③中西自然诗也和爱情诗一样有着差异,西诗偏于刚,中诗偏柔。

朱光潜曾对中西诗歌所采用的不同自然意象有简单的比较。

(2)中西方戏剧:①戏剧在中西方兴盛时间不同;②中国传统戏剧以歌唱为主,西方传统戏剧以对白为主。

③西方传统戏剧讲究“三一律”,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地点是可以流动的,时间长短也是凭故事需要。

④西方戏剧生活化表演,中国戏剧表演程式化。

⑤中国与西方的戏剧发展一直是背道而驰的。

大略来说,西方戏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越来越向写实的对话戏剧发展。

同时,歌剧、芭蕾剧、哑剧等成为独立的形式,而不被认为是戏剧正统了。

相反,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自宋元、经明清以来,一直保存着它的特色,依然以歌舞、象征、风格化的演出艺术为主。

⑥中国以柔为主,阴盛阳衰。

西方则以阳刚为主。

★19、缺类研究(1)史诗的缺类(2)悲剧的缺类朱光潜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一书中就说过:“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

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

……仅仅元代就有五百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是悲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