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结构训练总分结构课件
高考作文结构训练总分结构课件
例1、分论点并列
苦与乐 人人都渴望欢乐,但未必人人都真正理 解“乐”的含义。 有人认为,无苦便为乐,只有轻松闲适 无忧无虑的生活才是乐。这话乍听起来似乎 有理,实则荒谬。因为世界是矛盾统一的, 有乐必有苦;没有苦的比较,又哪有什么乐 呢?苦与乐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首先,苦是乐的前提。 俗谚说:“不吃苦中苦,哪得甜上甜。” 这说明乐是建立在苦的基础之上的。试想一下 世界上有哪位成功者是一帆风顺、一生享乐而 获得成功的呢?当然没有。相反的,取得成就 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在艰苦中磨练自己、勤奋 工作的人。正如司马迁所说:“盖文王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可见,没有苦痛的挣扎, 便不会有成功的喜悦。
作总文分结结构构训练
结构解说
1.本式的特点是:先总说,提出论点或 论题,然后分几方面论述,最后再总起来 说(或重申论点,或总结引申)。
2.分述时,有时各层次间表现为并列关 系(可以是几个分论点,如课文北宋苏洵 的《六国论》),有时则表现为对比关系 (如《伶官传序》的本论部分)。
3.这种结构适用于各种体裁的议论文, 尤其是写作关系型的题目。如果认为提 炼分论点比较困难,也可以从几方面论 述。
成功带给人甘甜的感受,可谁敢 说这甘甜的背后不隐藏着苦的一面呢 若要保持成功,不重蹈庄宗的覆辙, 请记住:留住那份创业时进取的心态
例3、分总式
说“转 折” ①黄河,是一条雄伟壮丽的河。它震撼我 是因其在晋、豫、陕三省交界处那极为有力的 一次转折。尽管它在上游几经周转,但就此一 折,它调头向东,一泻千里,直奔大海。这伟 大的转折,滋养了悠久的中原文化,在中华大 地上画出了一条壮丽的折线。 ②这让我联想到了人类的生命之河,想到 了在四通八达的水系中航行的人的生命之舟。
首先,在逆境中,这种心态可以使人毫不气 馁,在重重困难中不断前进,终会迎来成功的 天。除了后唐庄宗在复仇激励下连灭三国的壮 外,我们还可以联想到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隐忍多年,当马夫,做仆役,却没有一天失去 种奋发进取的心态,终于大败吴国。再联想到 天下岗再就业人群中的成功人士,他们都经历 逆境,却不曾自暴自弃,终于重新站了起来。 要靠他们过硬的知识技能,更要靠他们那不服 的精神,如果失去了这种精神,只会终日沉溺 抱怨、悲叹之中,毫无作为。
③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这 是鲁迅人生航程中最自觉的一次转折。如果他 按赴日时既定的航向做一名医生,完全可以避 开“围剿”与通缉的狂风恶浪,驶进平静的小 河。但面对饥寒交迫的同胞,他毅然调头,驶 向了民族解放的激流。鲁迅人生的这一转折, 使中华民族生色,让反动势力胆寒。
④我深知,为鲁迅的人生转折导航的,是民 族的存亡。
再次,苦中乐才是真乐。 一个人若是一辈子吃喝不愁,享乐
无穷,似乎是一种“完美的乐”了。其 实不然,这只是一种无头脑、最低级的 乐。且不说它的虚无缥缈,即使真有此 乐,也只能像刘禅的“乐不思蜀”一样 使人贻笑千古。真正的乐,只有历尽艰 辛,不懈奋斗才能实现——苦中的乐, 才是真乐。
总之,苦与乐是辩证统一的,这就
再次,苦中乐才是真乐。(联系实际,反面类 比刘禅“乐不思蜀”的例子) 3.总说:正确对待苦与乐的关系,号召青年勇于吃 苦,以获得真乐。
例2、不同方面的并列
保持奋发进取的心态 ——读欧阳修《伶官传序》
后唐庄宗的由盛而衰,正如作者所言: 岂非人事哉!孟子也说过: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可见,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 保持一种奋发进取的心态。
要求我们能正确对待苦与乐的关系,从 苦中咀嚼出甜味才是正确的处事态度。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 磨练自己,才有可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 贡献,从而获得“真乐”。
本文思路分析
1.总说:苦与乐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2.分说:
首先,苦是乐的基础。(引用俗谚和司马迁的 话)
其次,乐是苦的目的。(以玄奘取经为例,假 设举例)
其次,乐是苦的目的。 人人都要有一种信念支持着,才有可能 忍受随时而来的“苦”。这种信念就是 “乐”——即理想、追求。只有有理想,有 追求的人,才不会被些许困难吓倒,才有可 能获得最后的“乐”。 试想一下,假如没有 坚定的信念,没有不取真经誓不回头的决心, 玄奘还能坦然面对艰难的旅途,取到真经吗? 恐怕他出不了长安城就得叫苦连天,返回宝 刹了。
而在顺境中,这种精神更为可贵。创业艰
难,守业更难。后唐庄宗和越王勾践在成功之 后,由胜到败的经历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训。他 们那个不是有雄才伟略?又有哪个不是曾于逆 境中奋发图强而终获成功?可是他们都过不了 “守业”这一关,都在骄傲与轻敌中失去了昔 日的锐气,沉湎于歌舞升平、太平盛世,却不 曾料想会有惨败直至灭亡的那一天!“创业难 守成更难!”能守好业的君主们发出这样的感 叹,但他们懂得以史为镜,终于在那种平实沉 稳、不骄不躁的心态下守住了江山,这方面,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最好的一例。而这种心态正 来源于顺境中保持着的奋发进取的精神。
2.其次是各个分论点之和要等于总论 点。若小于总论点,文章的论证就不充 分,说服力不强,若超出总论点的范围, 又有跑题之嫌。
分论点的位置和句式
3.分论点的位置和句式。位置常见的有两个 居于段首或单独成段。《苦与乐》是单独成 段的,这样做十分显豁且更显条理清晰。当 然也可以放在段末或段中。 4.要注意分论点最好句式一致,用判断句或 陈述句,字数也差不多,这样实际形成了排 比句,既鲜明又美观。 5.分论点句的前面可以用序数词(一、二、 三或首先、其次、再次)也可以不用。
4.总分之间的关系有几种:总—分— 总,总—分,分—总,分—总—分。
结构图解
分总分ຫໍສະໝຸດ 总分《六国论》结构图示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分论一:赂 秦力亏 破灭 之道(例证: 韩、魏、楚)
分论二:不赂 者丧盖失强援 (例证:齐、 燕、赵)
总结, 讽喻
写作时注意点
1.在使用并列式结构的时候,还要注 意两点:首先各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 系,相互之间要避免交叉,否则在论证 过程中容易造成思维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