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 bb

第四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 bb


第三层
写蜀中要塞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 描写得阴森恐怖,谲诡荒怪,其中又运用了
隐晦的寓托。 场景的转换极为自由灵活,意象的衔接组合
跨度很大,纵横开合,变幻莫测,随意挥洒, 然而并没有离开蜀道难的主题。
(3)奇妙的想象
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奇妙 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和虚无缥缈的神话 传说,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产 生令人魂悸魄动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自 然景物的描写,围绕着“难”,挪景移 情,层层渲染,声色情态表现得奇绝而 瑰玮。正如殷璠所赞叹:“奇之又奇, 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河岳 英灵集》
诗歌构思奇特而有致,由现实导入梦境,由 梦境又回到现实,而以梦境的描写为主。
所以显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场景的变 换、意蕴的不同,又使结构层次波澜起伏, 诗情意绪也随之波动。
(3)想象为主,变化多端
表现手法以想象为主,但也变化多端。 叙述、描写、对比、夸张、议论、抒情,
无所不用,使诗歌的手法显得新奇多变 而富于表现力。 诗歌意境雄奇而伟壮,形象缤纷而奇幻, 句式参差错落,自由而流畅。 这首诗歌充分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艺术才 能。
1.《蜀道难》的创作时间
《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 作之一。
其写作年代和思想主题历来众说不一。 今多认为此诗约作于玄宗天宝初年,是
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 诗歌描写了蜀道的艰难、形势的险要和
环境的险恶,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忧 虑与关切。
2.《蜀道难》的结构
全诗大致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天梯石栈相钩连”, 借用神话传说先写蜀道开辟的艰难。
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 朴素真率的诗风。
他的诗歌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 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 蓉,天然去雕饰”(《赠江下韦太守良宰》)。
二、抒写自我的内心感受
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 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 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 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4)反复的咏叹与灵活的句式
此外,诗歌还三次出现“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句,使诗歌除 了写景抒情外,又以反复咏叹的手 法来加强抒情性,“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的感叹贯穿始终,形成 了一唱三叹的复调音乐。
同时也深化了主题。 诗歌的句式自由灵活,参差错落,
长短相间,造成了自由奔放而又跌 宕起伏的语言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
李白对玄宗晚年的黑暗现实发出了尖锐的批判;
对安史之乱的时局充满了忧患;对人民的热爱 使他对民生疾苦的冲了关怀。
如《古风》中的一些诗,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 荒淫和专横跋扈,具有很强的观实批判精神。 安史之乱后的诗,如《奔亡道中》、《永王东 巡歌》等,表现反对分裂割据、靖难救国的爱 国精神。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豪放飘逸” 的诗歌风格 二、抒写自我的内心感受 三、丰富而奇诡的想象 四、长于乐府,五、七言古诗,绝句
一、“豪放飘逸”的诗歌风
格 李白诗歌虽有多维度的呈现,但总的风格以豪
放飘逸、真率自然为主。
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以个人的艺 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 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 主观抒情色彩,充分地表现着生活中诗 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使我 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
三、丰富而奇诡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 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 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
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 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瑰丽 神奇的艺术境界。如《蜀道难》、 《梦游天 姥吟留别》
3.主要艺术特点
(1)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 主要采用了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异
彩纷呈、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
梦前
开头先以传说导入,是虚写,然后用夸 张、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天姥山,是实写,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山的神奇伟壮, 暗含赞美和向往之情。
梦境描写
中间梦境的描写全用幻笔来写游景与游仙, 或超然自得、飘逸洒脱,或瑰丽神奇、变幻 多姿,幻化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梦游图。
江水分为两道。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




【词语解释】
1.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 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2.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 京)。 3.衣冠:指王公贵族。 4.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5.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 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
(三)《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文解释】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
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
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把
梦境描写之二
随后的景物描写:千岩万转、迷花倚石、熊咆 龙吟、林慄颠惊、云清水淡,更是变化多端, 异彩纷呈。
游仙的描写更是奇诡怪异,气象万千。电闪雷 鸣、山崩地裂、洞天门开,“洞天福地”的仙 界景象随之展现:青冥浩荡、日月照耀、霓衣 风马、虎鼓瑟而鸾回车、云君仙人纷纷而出。 惊心动魄的场景和光彩缤纷的仙境,幻象叠出, 想象神奇。
四、长于乐府,五、七言古诗,绝句
李白能自驾驭多种诗体,尤擅长乐 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绝句的成 就也相当突出,尤以七绝佳作最多。
第四节李白作品赏析
(一)《蜀道难》赏析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三)《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一)《蜀道难》赏析
1.《蜀道难》的创作时间 2.《蜀道难》的结构 3.《蜀道难》的艺术特点
第四章 李 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李白作品赏析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一、李白的生平 二、李白的主要思想
一、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 1.蜀中学习与漫游时期(24岁以前) 2.远游求仕时期(24至42岁) 3.长安时期(42至45岁): 4.再度漫游时期(45至55岁) 5.安史之乱时期(55至62岁)
第二层从“上有六龙”至“胡为乎来 哉”,以山高、路险、奇景、悲愁来写 入蜀道路的艰险。
第三层从“剑阁峥嵘”至最后,写剑阁 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寄寓了诗人 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与关切。
3.《蜀道难》的艺术特点
(1)雄奇奔放的诗歌风格。 该诗笔法纵横恣肆,淋漓酣畅,
色彩与形象绚丽多姿,想象丰富 而奇诡,使诗歌充满奇险神异的 色彩,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 法和激情。
醒后言志抒情
结尾是醒后言志抒情,表达了人生如梦 的失落感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 现实世界不自由的愤恨。整首诗又是用 虚实结合的笔法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 幻境熔铸为一体,把心灵情志的“真” 与艺术表现的“幻”妙融为一境。
(2)以梦游留别为主兼及游仙。
其实整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写,也是与现 实的比衬。
一、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 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如 《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赞美古 代名臣贤相借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与建功立业、 拯物济世的雄心壮志。《行路难》、《将进 酒》、《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 游天姥吟留别》等,表现了失意后的抑郁愤懑 和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以及欲求 超脱的旷达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1.蜀中读书与漫游时期
(24岁以前) :李白自少年时就博涉百家, 习辞赋,学剑术,好任侠,慕神仙。
2.远游求仕时期
(24至42岁):李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过江陵、洞 庭湖、扬州,后在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 孙女结婚。此后以安陆为中心,游历过梁宋、 齐、鲁等地。在漫游中结交了许多友人,曾 经隐逸学道,也干谒过权贵,希望得到重用 和引荐,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
儒家的忧患精神与用世济时的思想 及其人生价值观,始终影响着李白;
而道家超尘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 人格精神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又始 终沾溉着李白的思想与性格。
此外,李白的思想与人格中还渗透 了游侠和纵横家的侠义精神和人格 理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二、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 三、热情讴歌大自然
梦境之一
梦境的前半部分,采用叙述游踪与景物描写并用的 手法,从梦入吴越到飞度镜湖,从至剡溪到攀登天 姥山,一路写来,景物也随之变换,同时又有联想, 联想到谢公当年著屐登山。
尤其是登山所见的景物描写,极其别致。“半壁见 海日,空中闻天鸡”,仅仅十字便生动地概括出了 一个曙光初照的景象,而且视听并用,声色俱佳。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赏 析
1.背景。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后
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第二年又 准备从东鲁家中出发南下吴、越,临行前写下 了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留别友人,所以 此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这首诗描绘了梦中游历天姥山和仙界的情景, 抒写了对大自然和神仙世界的向往,表现了诗 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以 及超脱世俗、蔑视权贵的人格精神。
3.长安时期
(42至45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进京, 为翰林待诏,供奉宫廷。但李白地位和 处境并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傲岸不羁的 个性又难容于世,饮酒狂放,蔑视权贵, 终招嫉恨谗毁,自请放还。长安的生活 实践,使他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4.再度漫游时期
(45至55岁) :李白离开长安后游历过梁 宋、齐鲁、燕赵、江浙等地。其间结识 了杜甫、高适。理想的破灭、人生的失 意及对现实的不满,使其思想充斥着理 想与现实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