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 李白诗歌的风格

4 李白诗歌的风格

唐诗风格选讲(第四讲)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教学过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李白的思想性格: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

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他的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

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

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他把盛唐士人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理想化了。

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他仕途失意的时候,便进一步走向道教。

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他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

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

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

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自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他的明朗、自信、奔放的感情,也基于这样的人生向往。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从诗人一生来看,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屈居逆境,诗人的襟怀始终是豁达开朗,纵有忧愁,亦不是愁眉不展,哀痛欲绝,而是忧愁缠绕之中,能独立派遣、寻找欢乐,驱散愁云,这就显示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和豁达的性格灌输到诗作中,就必须使自己作品的风格变得豪放雄迈、明朗潇洒、落拓不羁。

李白的艺术个性:在盛唐诗人中。

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发的火山。

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

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一)豪放雄壮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司空图在《诗品》中用“吞吐大荒”、“处得以狂”来形容豪放的情状;以“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来描绘豪放的气势。

那么,李白豪放的诗风有什么特点呢?豪放的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就主体而言,李白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气度、骨力等内在的素质必然表现在作品中,显现在风格上,从而具有如下特点: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出格夸张;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放不羁。

就客体而言,李白描写对象,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美,或者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表现出如下的特点: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限。

就表现方法来看,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泼墨如雨,痛快淋漓。

具体特点如下:情感激荡,格调昂扬。

乃是李白诗风的根本特点。

激荡的情感须以飞扬的音韵、高亢的歌喉去表现,否则,就不足以表现他那跳跃的姿态、豪迈的步伐和奔放的气势。

因此,这就必须要求格调昂扬。

“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的起句就气势非凡,令人有昂首天外之感。

由于豪放的情绪是激越的、格调是昂扬的,因而就决定了它所驰骋的空间必须是浩渺无限的;它的情感必须是外溢的;它的节奏必须是疾速的;它的气势必须是冲击型的;它的风度是倜傥不羁的;它的胸怀是旷达的。

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

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可谓气势浩荡,一泻千里;他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 ,境界也十分壮美。

再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

”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

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特别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

《古风五十九首》(33、39、3、10、28)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这种巨鱼的体积、力量、气势是巨大的,拥有巨大的空间,如此的意象更能显现出豪放的气势。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这里的天地、大荒都是广阔无边的。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可谓叱咤风云,傲视一切。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直接表明心迹,以豪放人为依归,毫不掩饰。

容颜若飞电,时景如飘风。

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李白的诗歌确实带有一种雄壮之气。

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

例如《蜀道难》感情就特别强烈,写到激情处,甚至当头棒喝蜀道上的行人:“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读起来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

《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感情也十分强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博大豪壮的情怀,可以说正是李白诗歌的基调。

李白这种豪壮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如《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如《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些诗中,也都贯穿着一种雄壮之气。

正因为李白的诗常有一种雄壮之气,所以即使他的那些言愁的诗句,也让人感到很豪壮。

李白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如《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的愁,是一种豪情万丈的愁,愁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

这就更典型地表现出了李白诗歌豪放雄壮的特点。

(二)神奇瑰丽李白诗歌的奇主要在于它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

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1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

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2李白还好写一些奇幻的境界。

如《古风》第十九写他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写梦游天姥山,却引出了一个虎啸鸾鸣、仙人纷至的神奇境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种境界可谓奇之又奇。

3李白也好写一些奇异的景物。

如《蜀道难》写蜀道,它不仅写了神话传说,把人们带入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话世界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神奇想象中;而且它把蜀道上的自然景物也写得非常奇异。

写山势高危,行路艰难,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上有突兀而立的高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挡住了太阳的运行;下有深不可测的河川,冲波激浪,曲折回旋,展露骇人的声势。

这两句融夸张和神话为一体,直写山高川险,突出蜀道艰险难行。

接着又借黄鹤和猿猱来反衬山势高危,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蜀道难》渲染青泥岭一带的阴森恐怖气氛,有这样的诗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古木参天,悲鸟飞鸣,写杜鹃哀啼,空谷回响,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空寂荒凉、悲凄恐怖的境界,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

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可谓奇而又奇。

4李白诗歌的奇还表现在它那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结构上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 发想无端, 如天上白云, 卷舒灭现, 无有定形。

”清代诗人赵翼评李白诗说:“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李白诗“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侧重于抒写豪迈的气概和激昂的情怀,所以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

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喷涌而出,形成江河奔腾式的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结构。

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往往能将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急速变化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其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

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