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 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的观点。
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客观实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不管人们
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 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特性。它不包括精神、意 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言的。对于具体 的人来说,客观存在除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其他人的 意识。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 想。
拓展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小结)
【原理表述】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 止是有条件的, ,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 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注意】错误倾向:反对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性的观 点。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 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注意】反对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 (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命题点 物质概念
典例1 (2010海南高考)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 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 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 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观与具体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提示: (1)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 物的总和。 (2)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 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注意: 1.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本质特性、所有 物质共同的属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 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质可离开人的意 识单独存在。 3. 可知性即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 哲学上的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 的关系; 5. 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
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小结)
【原理表述】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 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 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 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 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①辨证唯物论(4、5课)
⑴辨证唯 物主义 ②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课) ③唯物辨证法(7-10课)
⑵历史唯物主义 :人生观、价值观 (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1、12课)
2016高考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认识论)
单元知识结构 第四课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物质
意识
实践与认识 的关系
第四课探究 世界的本质
命题点2 世界是物质的
典例3 (2012浙江高考)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 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 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命题点1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典例4 (2011浙江高考)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 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 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 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联系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考点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①就人类社会的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 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 ②就人类社会的本质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 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 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它们的形成、存在、发展并非由人左右,这 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 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 特性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 区 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别 存在 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 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 就没有了物质。 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 联系 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 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 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 学的观点。 状态
解析 “物质”和“事物”即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 他们都客观的,③不选;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抽 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 系。
命题点2 世界是物质的
典例2 (2011江苏高考)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 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 题干的意思是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 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缩小它的面 积,这说明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B说 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C错误,客观事物本 身没有意志,只有人才有意志。
物质观 运动观 意 识 观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第五课把握 思维的奥妙 第六课求索 真理的历程
实践观 真理观
知识提要
自然观
世界是物质的
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探究 世界 的本 质
运动的含义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按规律办事
规律
考纲考点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①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①规律的概念 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注意: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物质是运动的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 物质,运动是 态只有在运动中才 物质的固有属 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 的承担者或者叫载 体。离开物质载体 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强调 侧重强调 物质离不 开运动 误区 离开运动谈 物质会导致 形而上学
固有属性 存在方式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____和__ _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 物质 ②运动是___的运动,___是运动的主体或承担 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 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 上学观点。
【解析】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③说法错误;同时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 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④说法错误。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侧重强调 运动离不 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 运动会导致 唯心主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和 存在方式是运动,两者不能混淆。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 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含 是指宇宙间一切事 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 区 义 物、现象的变化和 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 过程 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 别 的运动 特 运动是无条件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征 永恒的、绝对的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 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一; ②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 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联系 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 ③割裂二者的关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诡辩论 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的错误
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
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 会生活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 者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方 法 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