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重要知识点111条1、刑法的任务和机能(选择)1)刑法的任务包含两方面内容:(1)惩罚任务,即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2)保护人民、社会和国家2)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能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般来说,刑法具有三种机能:(1)规制机能(行为规制机能),即刑法通过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一定的刑罚处罚,从而发挥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2)保护机能(法益保护机能),即刑法通过惩罚侵害法益的犯罪,从而发挥保护国家、社会和个人法益的作用;(3)保障机能(自由保障机能),即指依据刑法的规定惩罚犯了罪的人,而不能对未犯罪的人动用刑罚以及犯罪人施以不恰当的刑罚,从而发挥刑法保障公民不受国家刑罚权的非法侵害和犯罪人不受刑法规定之外的刑罚处罚的作用。
口诀:保护智障(保护/规制/保障)2、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条文7-11背诵)刑法在中国领域内的效力(3个层次)刑法在中国领域外的效力(对2类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效力及对那个原则的体现?对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效力的3个条件?对国际犯罪的效力?如果按照传统的属地、属人、保护管辖原则中的任意原则能确立刑法的效力,则不需适用普遍管辖原则?)【答案】1)属地管辖: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领土、领水、领空)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属地管辖原则处于基础性的地位,适用上具有优先性;)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不包括火车)。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择一说”,即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我国领域(包括悬挂我国国旗的航空器与船舶)内,就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2)属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无三年限制)。
保护管辖: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3)普遍管辖: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对国外判决的承认: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4)适用中国刑法的情形: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不是所有外国人)。
背诵说明:逻辑:属地-国内所有人,属人-国外我国人,保护-国外外国人侵犯我国,普遍-国外外国人未侵犯我国但侵犯世界)属地:领域为基础,船舶航空器为延伸,遍在地为适用规则属人:一般公民在外国轻罪不管(高不过3年),国家属性人全管保护:应当同时遵循三个条件,即针对我国家和公民的犯罪,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重罪,符合双重犯罪标准普遍:上面三个管不到的还要管3、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体现(简答和辨析)《刑法》第3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3)基本内容是:(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
(注:这里的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法令)(2)明确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具体的规定,并用文字表述清楚。
根据法定化和明确化的要求,禁止采用习惯法、类推解释、行为后的重法(对被告不利的法律)、不明确的罪状、不确定的刑罚等。
(3)合理化,即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合理确定犯罪的范围和惩罚的程度,防止滥施刑罚,禁止采用过分的、残酷的刑罚。
4)派生原则:(1)禁止将习惯法和判例作为刑法的渊源(法律主义。
还要注意行政法规不能规定犯罪与刑罚);(2)禁止重法溯及既往;(3)禁止类推解释;(4)禁止绝对不定期刑;(5)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6)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法律用语不得含糊其辞;(7)禁止不均衡、残虐的刑罚。
4、犯罪的基本特征一、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危害某一社会形态中某种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出来的利益形式的属性。
(1)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它揭示了国家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的原因,阐明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本质。
(2)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有的表现为实际的危害结果,如我国刑法规定的绝大多数故意犯罪和所有过失犯罪都以发生实害结果为必要条件;有的表现为发生严重危害后果的现实危险。
(3)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只是指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客观危害,而且也包括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是行为的客观危害和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的统一。
(注: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意外事件不存在社会危害性)2、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因素或变量:行为侵犯的客体、行为的手段、方法以及时间、地点、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行为人的个人情况、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
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1、在罪刑法定原则支配下,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
在我国刑法中,刑事违法性不仅是指违反《刑法》的规定,而且也包括违反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单行刑事法律的规定和行政、经济法律中规定的刑事责任条款。
同时,不仅是指违反刑法分则性规范的规定,而且也包括违反刑法总则性规范的规定。
例如,违反刑法总则关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共同犯罪的规定等。
2、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体现。
刑事违法性作为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体现了刑法的限制和保障机能。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1、应受刑罚惩罚性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的一个基本特征。
一个行为如果不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则不能认定为犯罪。
应当不应当受刑罚惩罚解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
只有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不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则不能认定为犯罪。
免予处罚不是对行为构成犯罪应当受刑罚惩罚的否定,而是以行为构成犯罪应当受刑罚惩罚为前提,否则也就谈不上免予处罚。
2、三者之间的关系:(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缺一不可的基本特征。
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反映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说明了国家将一定行为规定为犯罪并以刑罚惩罚的理由,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内容。
(2)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揭示了犯罪与刑法的关系,反映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表明了犯罪的法定性。
(3)应受刑罚惩罚性反映了犯罪与刑罚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法律后果。
(4)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决定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而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则反过来说明和体现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一个行为如果没有社会危害性,就不应被刑法规定为犯罪而受到刑罚惩罚。
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即使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如果不被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并规定相应的刑罚,也不应当以犯罪论处。
(5)因此,我们认为,犯罪的科学、完整和简约的定义应当是“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5、犯罪构成的分类标准和具体分类(细化)及举例(《刑法》第239条第2款“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属于基本的犯罪构成、属于派生的犯罪构成、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答案】1)根据犯罪构成的形态方面的特点,可以将犯罪构成分为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
(1)基本的犯罪构成,是指符合刑法条文关于某种犯罪的完成形态规定的犯罪构成。
(2)修正的犯罪构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标准,根据故意犯罪在行为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预备、中止、未遂等不同的表现形态,以及在共同犯罪中具体共同犯罪人的不同情况下,对基本犯罪构成中个别要件的具体要求作相应的修改或者变更后形成的犯罪构成。
2)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方面的特点,可以将犯罪构成分为标准的犯罪构成与派生的犯罪构成。
(1)标准的犯罪构成,又称独立的犯罪构成,是指符合刑法分则条文对具有标准的社会危害程度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
(2)派生的犯罪构成,是指在标准犯罪构成的基础上,根据刑法分则条文在标准犯罪构成个别方面的特别规定而形成的犯罪构成。
派生的犯罪构成包括加重的犯罪构成和减轻的犯罪构成两种。
背诵说明:基本的为一个主体,完成一个罪的全部构成要件(既遂);修正的分为共犯修正(主体的修正,一变多)和停止形态修正(构成要件修正,特指客观方面)标准的为常态,派生的为非常态(总有加重的和减轻的)6、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4点,分类、要件、受害、现象,即分类要件受害的现象。
)【答案】联系:犯罪对象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事物(人、物、信息)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被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利益。
二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犯罪客体寓于犯罪对象之中,揭示犯罪的本质,而犯罪对象是它的载体。
犯罪行为对犯罪客体的侵害,往往是通过侵犯或指向犯罪对象来实现的。
区别:(1)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犯罪对象则不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它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
(2)犯罪客体相同则意味着犯罪性质相同,所以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依据,犯罪对象则不是,因为犯罪对象相同并不意味着犯罪性质相同。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背诵说明:区别:要件-性质(分类依据)-损害7、危害行为危害行为,是指在行为人在意识支配之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并被刑法所禁止的身体活动。
其特征是:(1)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或动作,包括积极的活动与消极的活动;(2)危害行为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和表现,如果没有人的意识支配,则不能认为是危害行为,因此人的无意识动作、身体受外力强制形成的动作、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形成的动作等,都不是危害行为;(3)危害行为是侵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的行为,这是它的实质内容。
8、不作为的成立条件(4个义务来源)与分类(2)和典型罪名【答案】成立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①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②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③由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所产生的责任④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如合同行为引起的义务(2)行为人有可能履行这种特定义务;(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而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
分类:纯正不作为犯(遗弃罪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和不纯正的不作为犯(叔叔带小孩出去玩,小孩落水而不救,小孩死—故意杀人罪)背诵说明:当为(法、职、先、行),能为,而不为(造成损害)9、危害结果危害结果的概念;广义的危害结果和狭义的危害结果;危害结果在刑法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