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论语》十则(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⑧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商旅不行.,樯倾楫摧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人不知.而不愠(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公输盘不说.B.温故.而知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有朋自.远方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D.择其善.者而从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文中的说法,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思想及行为多次反省,告诫我们对所办之事进行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告诫我们对友谊应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告诫我们对学习知识应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则叙述了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

B.第⑤则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C.第⑧则讲为人处世之道,一个“恕”字可以终身受用。

D.《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两千年前孔子的思想。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任用,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D.而后喻.喻:了解(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B.人恒.过/国恒.亡C.百里奚举于市./群臣进谏,门庭若市.D.舜发.于畎亩之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会有顺境,更会有逆境。

逆境对人的磨炼是多方面的,孟子认为逆境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人的意志进行磨炼;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人的身体方面进行磨炼;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人的行为进行扰乱,从而可以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目的。

(用原文填空)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先经受艰苦的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从国家说到个人,这样文章的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晰。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公输(节选)《墨子》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借子杀之愿:希望B.请说.之说:解说C.不可谓知类.类:类别D.虽杀臣,不能绝.也绝:绝尽(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胡不已.乎/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B.胡不见.我于王/才美不外见.C.子.墨子闻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D.子墨子起./起.坐而喧哗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用“九攻”、“九距”来点明战斗之激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交代激战之结果,用“__________________”来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

(用原文填空)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

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墨子辩术高明。

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文章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句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四)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本在冀州之.南/告之.于帝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皆以美于.徐公C.达.于汉阴/不求闻达.于诸侯D.惧其不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得过且.过B.吾与汝毕.力平险/凶相毕.露C.寒暑易.节/以物易.物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毛.之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的观点鲜明:愚公应该移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