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生态因子对平菇子实体的影响行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陈晶(06266102)指导老师:蒋冬花(教授)摘要:营养素、矿质元素、温度、水分与湿度、PH、空气、光线等因素都能影响到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因而,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满足平菇在不同阶段对各种因素的要求。
这样,才能确保稳产、高产,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字:平菇生态因子影响前言平菇,学名为侧耳,又叫北风菌、冻菌(低温下栽培)、鲍鱼菇(味道类似鲍鱼)等。
目前我国栽培最多的四种主要的食用菌(蘑菇、香菇、草菇、平菇)之一。
中国和日本是平菇的主要生产国。
平菇在真菌分类上属于担子菌纲,伞目,侧耳科、侧耳属。
我国已发现的食用侧耳有30多种,进行培植的主要有糙皮侧耳、紫孢侧耳(美味侧耳)、金顶侧耳(榆黄蘑)、栎平蘑。
近年来又驯化成功红平菇和从美国引进的佛罗里达平菇,从香港、澳大利亚引进的凤尾菇等。
我国平菇栽培起步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主要以木屑为培养料,栽培数量小。
平菇商品生产开始于1972年,河南刘纯业用棉籽皮栽培平菇获得成功后,河南、湖北、河北等省开始规模生产。
1978年河北省晋县利用棉籽皮栽培获得大面积高产,并于当年举办全国第一期培训班。
从此,全国开始大面积平菇栽培。
一平菇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平菇肉厚质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的10.5%,且营养必需的氨基酸的含量高达蛋白质含量的39.3%。
平菇含有大量的谷氨酸、乌苷酸、胞苷酸等增鲜剂,这就是平菇风味鲜美的原因。
平菇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较高的矿物质成份。
其中维生素B1、B2的含量比肉类高,维生素B12的含量比奶酪高。
平菇中不含淀粉,脂肪含量极少(只占干物质的1.6%),被誉为“安全食品”、“健康食品”, 尤其是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品。
平菇中的侧耳菌素、侧耳多糖等各种特殊成份的生理活性物质都分别具有诱发干扰素合成、加强机体的免疫作用,机体抵制癌变的能力,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等。
因此,多食平菇既可防治高血压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中年肥胖症,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植物神经紊乱等病症,又可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二平菇的发展前景1、平菇品种丰富平菇种类多,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发生季节。
通常以子实体分化和发育期的温度要求,把平菇属的种类划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三种类型。
(1)低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高不超22℃,最适宜温度在13—17℃之间。
如冻菌、P2—2等。
(2)中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高不超28℃,最适宜的温度范围20—24℃。
如凤尾菇、佛罗里达平菇、紫孢平菇等。
(3)高温型:子实体分化温度能超过30℃,最适温度是24—28℃。
如鲍鱼菇、红平菇、侧五等。
由于平菇具有各种温型的品种,使各地区可以在不同季节根据当地气温选择不同温型的品种。
所以平菇栽培较少受地区气候条件和季节的限制。
掌握得好,可以周年生产。
2、培养料来源广平菇既可搞短木栽培又可用代料栽培。
稻草、麦草、苞谷杆、苞谷心、棉籽壳、花生壳、葵花盘、甘蔗渣、锯木屑、粉渣、麸糠、酒糟等等农业林业下脚料都可栽培平菇。
这些东西弃之为废物,用之是瑰宝。
用来栽培平菇可变废为宝,还可净化环境。
采菇后的菌糠是优质肥料或饲料。
各地农村平菇培养料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成本低、周期短、易栽培、经济效益高平菇栽培不需要专门设备和工具,从种到收只需要一个月左右,是一项投资省见效快的生产项目。
人工栽培,简单粗放,好学易懂,容易成功,经济风险小。
用稻草之类农作物秸杆栽培平菇,生物学效率可达100%,即每公斤草可生产一公斤菇,如果用棉籽壳栽培,生物学效率还会更高。
4、不与粮食争地平菇栽培方式很多,既适宜室内也适宜室外。
空房屋、废瓦窑,房前屋后,树林竹林,山洞人防地道,冬闲地等都可栽培平菇。
最近外地报道在苞谷行间栽培平菇,苞谷苗为平菇遮阴,平菇培养料为苞谷肥料,苞谷增产平菇丰收亩产值可达八千多元。
可见平菇生产是不会和粮食生产争耕地的。
5、便于深加工,销路好,价格高平菇不仅可以鲜食、干制,也可以盐渍和加工罐头。
将干制平菇粉碎作调味品加在汤菜里面味道格外鲜美。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量大于生产量。
鲜菇价格呈直线上升,供不应求。
盐渍平菇在国际市场畅销不衰。
三生物学特性及其价值(一)形态结构:菌丝体白色、绒毛状、多细胞、分枝丝状体。
功能:分解基质、吸收营养。
子实体菌盖:呈贝壳状、舌状或扇状、丛生叠生,直径4~30cm,白色;菌柄:侧生;菌褶:由菌盖一直延伸到菌柄上部,形成脉直纹。
(二)生活史(异宗配合、双因子控制、四极性)1、菌丝体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孢子萌发期→多核菌丝期→单核菌丝期→双核菌丝期→结实菌丝期2、子实体阶段(生殖生长阶段)根据子实体形态变化可分为四个时期:桑椹期→珊瑚期→成长期→成熟期桑椹期:菌丝体纽结形成子实体原基的时期。
此时,在培养料表面可见一团白色或蓝灰色小米粒的子实体原基,形似桑椹,故称桑椹期。
珊瑚期:原基分化形成小菇柄,并各自伸长,形似珊瑚。
成长期:珊瑚期后,菌盖迅速伸展,菌柄加粗的这一时期。
成熟期:孢子形成并开始脱落的时期。
异宗结合、双因子控制、四极性,模式图是:子实体→→担子→→核配→→减数分裂↑↓珊瑚期担孢子(AB、ab、aB、Ab)↑↓桑椹期萌发↑↓纽结期←←←双核菌丝←←←单核菌丝营养价值:平菇肉肥质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据分析:鲜菇中含水量为85.70~92.90%,游离氨基酸有23种,谷氨基酸含量特别高,总氮含量为2.8%~6.1%,总糖量26.8%~44.4%,同时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和矿质元素(P、Fe、K)等。
药用价值:平菇除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之外,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如:多糖蛋白:抑制癌细胞;牛磺酸:降低血液中胆固醇;菌糖、甘露糖、纤维素、助消化的各种酶等:用于胃肠作用,促进消化。
袋栽平菇的优点:①有利于控制杂菌和害虫的危害,成功率高;②充分利用空间,占地面积小;③生产周期缩短,采用堆积发菌,增高料温,加快发菌,缩短菌丝生长期;④便于移动管理,可充分利用场地;⑤有利于控制温度,保持湿度,出菇整齐,菇形好,产量稳定。
四生活条件1.营养:平菇是木腐菌,在自然界它生长在朽木和枯枝上以及死去的树桩上,靠这些物质提供营养。
其所需营养分三大类:①碳源指碳水化合物:有单糖、双糖和多糖。
单糖具体指葡萄糖、双糖具体指蔗糖、多糖具体指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及淀粉。
它们是平菇生产所需要的碳源物质及能源的基础。
这些碳水化合物在培养料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甘蔗渣等原料中都有大量存在。
②氮源:它也是平菇生长的重要营养源,平菇菌丝生长过程需要合成蛋白质、核酸。
这些物质是通过菌丝分泌蛋白酶、将培养料中的含氮物质、蛋白质分解吸收到菌丝体内供其菌丝生长和集结为子实体形成打好基础。
含氮高的原料有麸皮、米糠、玉米粉、黄豆粉饼等。
棉籽壳含氮相对其它秸秆也高。
这两种物质含量比例、理论适宜的碳、氮比值为12:1-16:1。
实际栽培时为了防治杂菌滋生、大面积栽培平菇,碳氮比例在30:1-40:1。
原料中棉籽壳碳氮比值最适合,其它原料需增加氮源。
③矿质元素:P、Mg、S、Ca、K等;在实际栽培中,常常加入适量的钙镁磷肥、石膏粉或过磷酸钙以提供Ca、Mg、P等。
④维生素:天然培养料中含量基本上能满足需要。
2.温度:平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5℃,最适宜的温度是24-27℃,如在15℃以下菌丝生长就缓慢。
实际栽培发菌过程气温在18-22℃之间为好,料温一般比气温高2-3℃,即21-25℃。
子实体的形成及生长范围8-22℃,最适宜的温度为15-18℃,8℃以下子实体生长缓慢,25℃以上子实体生长较快,但菌盖薄,易破碎,质量差。
平菇属于变温性结实,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子实体分化,而且菇质量好,菇的口味好。
3.水分与湿度:平菇子实体含水量在90%左右,因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在60%左右,水分过大,则抑制菌丝生长,水分过低,菌丝生长没力,产量降低,要掌握好水分是栽培的关键。
子实体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在60-7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达80-95%之间,这样的湿度条件才能出好平菇。
注意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培养料面干燥影响正常子实体形成和生长,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5%,菌盖容易变色,翻卷,也易造成细菌性病害发生。
4.pH: 平菇喜欢偏酸性环境。
生长范围为pH 3.0-7.0,以pH 5-6为最适,配制培养料时,pH应调到6.5左右。
5.空气: 平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
菌丝生长:注意适当通风换气。
据试验,平菇菌丝体对CO2有较大的忍耐性,当CO2浓度为20~30%(体积)时,其生长量比正常通气情况还提高30~40%,但CO2>30%菌丝生长量骤然下降。
子实体形成:由于旺盛的呼吸作用,对O2的要求也急剧增加,因而必须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
在缺O2条件下,很难形成子实体,即使形成也往往菌柄细长、菌盖薄小、畸形或不发育。
因此,出菇后要经常通风换气。
6.光线:平菇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光线的要求是不同的。
菌丝体生长:不需光,强光会抑制菌丝生长,应尽量避免光照。
子实体形成与发育:不需要光照。
子实体形成:需一定散射光。
光线过暗,菇体畸形,只长菌柄不长菌盖,但强光也会妨碍平菇的正常生长。
以上这些因素都能影响到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因而,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满足平菇在不同阶段对各种因素的要求。
这样,才能确保稳产、高产,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五实验设计将长满平菇菌丝的袋装培养袋分成4组并标号,按照下列条件进行实验六结果分析(一)烂菇发生原因:喷水过多,加上通风不良,菇体表面积水,引起水肿软化腐烂。
(二)培养料酸臭发生原因:发菌期间遇高温未及时散热降温,细菌大量繁殖,使料发酵变酸,腐败变臭;料中水分过多,空气不足,厌氧发酵导致料腐烂发臭。
(三)袋壁布满豆渣样菌苔发生原因:培养料含水量大,透气性差,引发酵母菌大量孳生,在袋膜上大量聚积,料内出现发酵酸味。
(四)幼菇枯死发生原因:持续高温,幼菇受热干枯;培养料含水量低,空气湿度小;二氧化碳浓度高,幼菇缺氧死亡。
(五)不现蕾发生原因:培养料含水量偏低,料面干燥;温度较高,空气干燥,培养料表面出现白色棉状物(气生菌丝),影响菇蕾形成;菌丝老化,形成较厚的菌膜;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高,光照不足,延缓菌丝的营养生长。
(六)菌丝变黄发生原因:培养料含水量偏低,空气干燥,菌丝老化,形成较厚的菌膜。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的实验,使我们了解了食用菌的生活史及栽培的过程和特点。
本实验组计了不同的实验,有针对性的对平菇的不同栽培条件进行栽培,能清楚的了解到平菇的生长环境,并清楚的了解到平菇对各种生态因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