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释名词:中国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文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图书: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编年体: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实录: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大事记,记录各朝皇帝在位时的史事,作为编修国史的基本史料。
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唐代三大类书: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以及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类集》,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三通: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合称“三通”。
印刷:所谓印刷,是指用油墨把反体或翻转的文字或图形翻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表面上去的技术。
摹拓:所谓摹拓,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官刻: 政府刻书的统称,指由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印刷出版活动。
家刻: 是指由私人出资校刻书籍的出版活动,所刻书籍称为“家刻本”或“家塾本”。
坊刻: 是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监本: 国子监是宋代中央政府主要的刻书发行机构,内设印书钱物所,主管刻印书籍和发行出售事务。
后因名称近俗,改为书库监官。
其所刻之书,史称“监本”。
套印: 是指用多种颜色印于一个版面的印刷技术,最早是在一块雕好的书版上,根据需要在不同部位分部涂上不同颜色进行印刷。
凸版印刷术:用图文部分高于空白部分的凸版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
──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皆属之。
此处所讲的凸版印刷术,专指由西方传入的西方近代印刷术中的凸版印刷术。
平版印刷术:用图文与空白部分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印版(平版)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石印、珂罗版印刷和胶版三种印刷方式。
中国发明并延用1000多年的传统印刷凹版印刷术:指在平面利用雕刻或腐蚀的方法,使图文凹陷,着墨后将凹陷部分油墨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技术。
根据制版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雕刻凹版、蚀刻凹版和照相凹版三种。
二、基本知识:我国早期形态的图书:中国古代早期形态的图书,是指殷商和西周时期以甲骨、青铜为载体形成的文字记载,主要为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
先秦古书编次和传播的特点,先秦时期,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社会发展缓慢,书写材料笨重,加之各国文字存在差异,图书需求的市场一直未能形成,其图书文献的传播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抄录的方式进行的。
首先,当时的著述文字大多单篇或数篇抄录传世。
其次,这种抄录具有随意性。
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一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范围,二是改进提高了造纸的工艺,三是提高了纸的质量。
秦汉时期图书传播的方式:秦汉时期,书籍的载体以简帛为主,传播方式以抄录为主。
由于简帛贵重,传抄需要花费相当的财物,抄录书籍供阅读收藏,对普通人而言,仍然只是一种奢望而已。
两汉时期,书籍的传播流通不仅受到资费的影响,而且有着政治因素的限制。
汉成帝时,东平王刘宇以叔父的身份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而汉廷不许。
由于书籍不易得到,抄写又多费资财,于是就出现了仅从全书中抄录出自己喜欢或有用的一部分,以便诵读、收藏的抄录方式。
这样的抄录方式,民间采用,朝廷王室亦往往用之。
北魏时期的三大名著: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有科学价值的农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郦道元的《水经注》,记北魏洛阳佛寺兴废历史的史志类著作——杨衔之的《洛阳伽蓝记》。
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三大名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
宋代的四部大书:《文苑英华》:文章总集《太平御览》: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
翰林学士李昉奉诏主纂,扈蒙、王克贞、宋白等13人参与修撰。
《太平广记》:小说类图书,全书分为神仙、女仙、道术、方士、童仆、奴婢、幻术、妖妄、神、鬼、草木等92类、150多小类,保存了大量有关古代小说和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方面的宝贵资料。
《册府元龟》:是以部以历代君臣事迹为核心内容的类书,真宗赵恒又诏令编成反映政事历史的专门性类书。
两宋时期全国著名的三大图书出版中心: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蜀,以杭州为中心的两浙,以建阳为中心的福建。
北宋的四大刻书中心:开封、杭州、建阳和蜀地。
历史上两部最大的写本巨典:《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汲古阁:明代常熟文人毛晋创办的用于珍藏和刻印古籍善本的工场。
《新青年》: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学。
《申报》: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的中文商业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这是国内最早的日报。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
创办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集资3750元,购置印机数架,设址江西路北京路首德昌里末街3号,次年因房屋失火而迁北京路庆顺里。
印刷工场主要承印商业簿册和报表,故名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在我国近现代编辑出版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
进入民国时期,能够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把握出版方向,紧密配合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创办新刊物,编刊大量反映新思想、新文化内容的书籍。
民国时期的大型知名出版物中,几乎在所有种类上都能看到商务的标记,如期刊中的《小说月报》、《东方杂志》等。
更为重要的是,商务印书馆为出版界培养了大批专业编辑出版人才,纵观民国时期知名出版机构的创办者或主持人,大多数有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经历。
商务印书馆由初创时以经营印刷业为为主的小型企业,到民国时期逐步发展成为集编辑、出版、发行为一体的规模巨大的新式企业,张元济为商务印书馆的这一历时性发展建立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是我国现代重要的民营出版发行机构,1912年元旦成立于上海。
书局的创办与教科书有关。
1911年,面对革命风暴席卷全国的政治形势,商务印书馆在确定新学期教科材的编印问题上采取了保守的决策:照印符合清学部规定的旧本。
而此时在商务工作的陆费逵却另有考虑,他认为反清革命的成功与时不会太远,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迅速编印一套革命胜利后适用的新教科书。
于是,陆费逵秘密约请商务同人编写新教科书的各种具体问题,并逐步付诸实施。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时,新教科书已印好十之八九。
于是,新书局的诞生水到渠成。
作为合资经营的出版企业,中华书局最初的资金为2.5万元,由陆费逵出任经理。
民国新纪元的第一个春季,新学期开学时,中华书局的《新学制教科书》、《新编国民教育教科书》大量应市。
它们以五色国旗为封面,一举占领了国内主要的教科书市场,以“教科书革命”为口号的中华书局赢得了首战的全胜。
接着,中华书局采取积极扩张的策略,在北京、天津、广州、汉口、南京等大城市吸引投资,设立分局,兼并文明书局和民主图书公司,自办印刷所和发行所。
至1916年,资本已经达到160万元,成为国内仅次于商务印书馆的第二大民营出版社。
综观中华书局在民国时期的发展,总经理陆费逵的执掌之功不可没。
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书籍和刊物种类齐全,数量众多,主要有:⑴教科书,共计编辑出版各科各级教科书400余种,在民国时期的出版界独占鳌头。
⑵社会科学类书籍,总计编辑出版数千种,几占民国时期出版书籍总数的一半。
⑶杂志,先后创办编刊20余种,其中的《大中华》、《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学生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妇女界》、《中华英文周报》、《中华儿童画报》,有中华八大杂志之称。
⑷工具书,以191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1936年出版的《辞海》最为著名。
⑸古籍整理,以1930年出版的《聚珍仿宋版二四十史》,1926年起先后排印出版的聚珍仿宋版《四部备要》线装本2500册、精装本100册和平装本280册最为著名。
三、简答论述题:1.孔子的编辑思想与原则;[1]. 去除重复[2]. 述而不作[3]. 无征不信、多闻阙疑2.《史记》的体裁与体例;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3.《史记》的地位与成就;1)开创了纪传体体例2)以人物为中心,视历史为整体3)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其起因,动力,过程,结果,都会表现彼此相连的历史环节。
4)成一家之言5)始在书末各撰叙例,将著作完整的篇章结构明示于世,先秦古书编次不明的问题至此得到了有效解决,从而使古代书籍的编纂体例更趋完善,这在古代书籍编辑史上影响深远。
4.《汉书》对《史记》的继承与创新;1)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继承史记的纪传史体,但是有所变更,如改书为志,撤世家入传,最重要的是变通史为断代史2)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是班固的新创,《刑法志》《地理志》《五行志》开辟了司马迁没有涉足的史学研究领域。
《汉书》十志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成功地展示了西汉一代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最足以代表班固的创新能力,对后世纪传体史书书志部分的编纂产生了重大影响。
5.刘向父子编辑整理古籍的义例和程序;<1>取本参校这里包括两项工作:收求一书的不同抄本;校勘文字。
<2>编次定名编订名次,是刘向整理活动中的编辑程序,包括删除重复篇目、编定篇目先后次序、确定书名三项内容。
<3>撰写叙录其内容一般包括校定本篇目、校勘编次情况、作者生平及书籍的基本内容等。
<4>杀青缮写这里的“杀青”,是指定稿并书于竹简。
缮写,是指经皇帝审定后书于缣帛。
<5>分类编目6.刘氏父子编纂整理活动意义和影响;是我国文化史上首次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大规模整理、编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