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再别康桥》ppt课件完美版公开课
2《再别康桥》ppt课件完美版公开课
(2)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 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 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 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2、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 阳中
的新娘”? (1)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娇 柔、婀娜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 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2)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3)“柳”是自古以来诗人在离别时善 用的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康桥依依不舍之 情。
3、“招摇”常含贬义,用在这里恰当吗?换 成“摇晃”行不行?“甘心”表现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
“招摇”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 微波起伏飘荡的状态,仿佛在对诗人招手 挽留。如果换成“摇晃”,就表现不出康 桥对诗人欢迎的态度和亲密的关系。
1916年考入北大, 与16岁的张幼仪结 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 读于剑桥大学,攻 读博士学位,期间 邂逅了林徽音。
1922年3月,与张 幼仪离异,8月回国 。
在上海任銀行行長和霓裳服裝公 司總裁時的張幼儀
回国后他历任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 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 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 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 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 并相恋,1926年10月,与 陆小曼结婚。1931年11月 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 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 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 年35岁。
三种怀念,三种悲伤。
张幼仪在离婚后成为一个新女性, 她独立生活,事业有成,还为志摩的 父亲养老送终,尽了志摩未尽的责任。 她心如止水,尽心抚养儿子,在她56 岁时,儿子徐积锴(kai)在美国成àn ) 青 荇( xìng ) 揉 碎( róu ) 长 篙( gāo )
5、诗人为什么要“放歌”?但最终诗人“放 歌”了吗?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情感发生如此 大的变化?
“放歌”就是放声歌唱,因为诗人泛舟寻梦, 觅得了“一船星辉”般的回忆,眼前的美景和 内心的欢喜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 的极点,禁不住想要放歌。
没有,是离别之情,让昔日车水马龙、夏 虫鸣叫的康桥也沉默了。而“我”更不愿惊扰 心爱的康桥,只能默默感伤,悄悄作别。
在这里,他认识了狄更斯, 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 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 受到了这些大师的影响。
离世前三年的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 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 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水木清华中寻觅 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 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 引发了他千缕柔情、万种感触。在离别康桥 的归途上吟成了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 离诗。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 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 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 的……”
康桥,是英国著名的 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 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 学习。在这里,他度过 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 贮满诗意的新生活。
在这里,他结识了影响他 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 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这样诗情画意中,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 “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 热烈的爱恋。
4、“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 做“天上的彩虹”?
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 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 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 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 的追求正像天上的霓虹一般美丽,沉淀在 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暗喻 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也沉 浸着他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
斑 斓( lán )
荡 漾( yàng ) 榆 阴( yú ) 浮 藻( zǎo )
漫 溯( sù ) 笙 箫(shēng xiāo )
课文朗读
通过朗读体会,你觉得此诗抒发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依依惜别的深情。
意象在情感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本 诗写有哪些意象?有何内涵?
云彩:中国古代传统意象。
三种怀念,三种悲伤。
陆小曼:志摩死后,小曼素服终身。 她在自己的卧室悬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 每隔几天,总要买一束鲜花献上。1933 年清明,小曼回硖石为志摩扫墓,写了 一首感伤的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 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 湖山总寂寥。”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 努力习画,终生不辍。
诗开头一节与结尾一节能否互换?
• 明确:不可以。 • “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
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 “彩虹似的梦”作铺垫。而“悄悄”放 在最后,与上一节中的“沉默”相呼应, 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的欢欣愉悦, 结尾“悄悄”重在表达去时的黯然神伤。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剑桥大学
康 桥
徐志摩,新月派 代表诗人、现代 散文家。主要著 作有诗集《志摩 的诗》、《翡冷 翠的一夜》、 《猛虎集》。
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 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子,原 名徐章垿。因为小的时候,有一 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 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 后改名徐志摩。
与徐志摩相关的三个女子: 张幼仪 二人婚期(1916——1922)
林徽音
1920——1921与徐志摩在英伦相识
陆小曼
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
三种怀念,三种悲伤。
林徽音:志摩遇难之时,她和丈夫 梁思成用碧绿的铁树叶亲手编制了花圈 ,梁思成还从志摩遇难的飞机残骸上拾 来一块木板,林徽因将它常年挂在她的 居室,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天。
李白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云飘来荡去,正像游子一般,日暮也给人
落寞之感,因此是“西天的云彩”。
云彩是美丽的,也是虚无缥缈的, 作者巧用云彩这一意象。把读者带进 一个如梦如幻、美丽异常而又迷蒙的境界。
1、第一节中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节两个 “悄悄的”有何用意?
(1)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 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 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