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4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左边和右边分别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两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1)先出示第一组天平图,看图说说两个图中,哪一个左右两边保持了平衡,哪一个左右失去了平衡;具体说说每个天平中左右两边的物体质量怎样表示;用适当的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大小关系。
(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看图列出相应的式子。
2.引导:观察、比较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四个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与例1的等式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
从而明确这两个式子中都含有字母,也就是都含有未知数“x”,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3.讨论:用适当的方式试着表达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明确: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未必是方程。
方程只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
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题2.完成练习一第2题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X+50=150X+X=2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3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50=50。
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50+10=50+10。
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在天平左右两边增加一个“a克”的砝码,思考: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观察:上述两组等式,说一说这两组等式各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出示第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这种变化与上述两组等式的变化有什么不同?4.提问:从整体上观察得到的三组等式,并试着概况它们的变化规律。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5.做练一练的第1题二、教学例41.出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3.完成试一试4.完成练一练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
三、巩固练习1. 做练习一的第3题2.做练习一的第4题3.做练习一的第5题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五、作业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50=50 50+10=50+10 解: X+10=50x+a=50+a 50+a-a =50+a-a X+10-10=50-10X=40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40+10=50,x=40是正确的。
第三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学内容:教科书P4~ P5例5~例6、 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出示第一组天平图的左边一幅图,引导:根据图中的相等关系列出等式“x=20”。
出示右边一幅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怎样的等式表示变化后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由此列式“2x=20×2”。
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一说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是怎样变化的?分别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变化前后天平左右两边物体质量的大小关系?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X=20 2x=20×23x=60 3x÷3=60÷3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能同时除以0吗?为什么?5.等式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6.P5“试一试”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6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思考:怎样求方程中x的值?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明确:根据等式的性质,可以在方程两边都除以40,此时左边就只剩下x了。
完成书上的填空。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
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将上述解法与其他方法进行适当的比较,以进一步明确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7.P5练一练解方程:X÷0.2=0.8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四、巩固练习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0.6x=7.2 方程两边应同时x÷1.5=0.6 方程两边应同时2.化简下列各式8 X÷8 50+X-40X÷9×9 X-1.4+13.P6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X+0.7=14★ 0.9x=2.45★ 76+x=91x÷9=90 ★ x-54=18★ 2.1x=0.84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X=20 2x=20×2 40X=9603x=60 3x÷3=60÷3 解:40X÷40=960÷40X=24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检验:把x=24代入原方................0.的数,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左边=40×24=960,右边=960 X=24是原方程的解。
第四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p7练习一第9~13题教学目标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