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试题一

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题5分,共40分)
1、已知f(x),g(x)分别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和奇函数,且f(x)一g(x)=X3+x2+1,则f(1)+g(1)=()。

A.-3
B.-1
C.1
D.3
2、设A为3阶矩阵,将A的第2列加到第l列得矩阵曰,再将曰的第2行与第3行交换得
A.P1p2
B.P-11P2
C.P2P1
D.P2P一11
3、
A.-2f'(0)
B.-f'(0)
4、
A.I<j<k
B.I<k<j
C.J<I<k
D.K<j<i
5、下列不属于初中数学课程知识技能目标的是()。

A.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
B.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理过程
C.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D.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6、几何学巨著《几何原本》一书的作者是哪位著名的数学家?()
A.欧几里得
B.惠更斯
C.欧拉
D.海亚姆
7、
8、已知向量a=(k,3),b=(1,4),c=(2,1),R(2a一3b)上c,则实数k=()。

A.-4.5
B.0
C.3
D.5.5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9、教学方法的使用对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学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灵活,不能僵化、教条。

选择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请简述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10、一盒中装有9张各写有一个数字的卡片,其中4张卡片上的数字是l,3张卡片上的数字是2,2张卡片上的数字是3,从盒中任取3张卡片。

(1)求所取3张卡片上的数字完全相同的概率;(2)x表示所取3张卡片上的数字的中位数,求X的分布列和EX。

11、设向量组α
1=(1,0,1)T,α
2
=(0,1,1)T,a
3
=(1,3,5)T,不能由向量组β
1
,=(1,
1,1)T,f
12
=(1,2,3)T,3β=(3,4,α)T线性表示。

(1)求a的值;
(2)将β

2
β
2
由α
1
α
2
α
3
线性表示。

12、
转一周所得空间区域的体积。

13、《义务教育课程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

简述数感的含义及建立数感有哪些意义?
三、解答题(本大题1小题,10分)
14、
四、论述题(本大题1小题。

15分)
15、我国数学教育界历来重视中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对概念教学活动的认识主要有哪几种倾向?对数学概念教学的认识与提高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0分)。

16、阅读案例。

并回答问题案例:
下面是“等腰三角形”教学片段的描述,阅读并回答问题:片段一: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个角,再把它展开。

得到
的是什么样三角形?‘
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跟着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剪出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同回顾: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师生归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板书)教师说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因此不能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是它的对称轴。

片段二:教师出示刚才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字母如图所示.
片段三:由上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如下性质:
性质l: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板书)(证明过程略)。

教师提出问题:练习(略)
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
(1)等腰三角形中顶角与底角的关系:顶角+2x底角=180。

(2)推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0。

(板书)
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所发现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

(板书)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板书)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供学生练习。

问题:
(1)请确定这四个片段的整体教学目标;
(2)请根据片段三中教师归纳出的结论设计至少5个练习题;
(3)这四个片段对数学课堂教学有哪些启示?
六、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

30分)
17、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新授课上,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段:一、复习
1.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把它们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二、新授
1.实验观察.发现平行线第一个性质。

在此基础上指出:“平行线的性质2(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3(定理)”。

3.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将判定与性质各三条全部打出。

(1)性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

(2)判定: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

联系是: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

性质与判定要证明的问题是不同的。

针对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本教学片段运用什么导入方法?并简述这种导入方法的优点。

(7分)
(2)简述本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

(5分)
(3)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5分)
(4)为了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请设计相应例题和习题各一个,并写明解题思路。

(1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CDBBD6-8ABC 二、简答题
9、
10、
11、
12、
13、
三、解答题
14、
15、
五、案例分析题
16、
六、教学设计题
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