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赤水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6高三上·焦作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项是()A . 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起云涌。
B .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无余子;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C . 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D . 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俱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一路高歌前行。
2. (2分)(2017·醴陵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未来5-10年,感知方面的人工智能会进展到能够和人类智能相匹敌,计算机语音、视觉甚至会超过人,每一个商业应用都可以会被人工智能颠覆掉。
B .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发展新区,雄安的前途不可限量,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C . 目前很多房企在加强成本控制以及资金周转速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两方面的发展终究会遇到瓶颈,房企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战略转型。
D . 绣花是慢工出细活,刺绣需要精心、耐心和恒心,其实,岂止是脱贫攻坚需要“绣花”功夫,做任何工作都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不可。
3. (2分) (2017高一上·汕头期中)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 小张接到几个朋友来访的消息,高兴地回答:“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B . 小李在应聘信上写道:“日前惠顾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C . 王主任在招商会上恳切地说:“欢迎各位投资山区建设,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 . 小赵偶遇某同窗好友,寒暄过后询问对方家人情况:“令慈身体好吗?令弟大学毕业分在哪里?”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4分)4. (6分) (2019高一上·龙陵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
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
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
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
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
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
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
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
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
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
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
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
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富有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作为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
B . 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C . 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也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D . 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B . 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C . 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对文学的信仰的执着,是当代先锋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
D . 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而显得洒脱和空灵,留给了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B . 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深刻地渗透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促使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C . 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无论在构思、语言、意象,还是叙事等方面,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D . 先锋作家的作品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江南风物特点,它将创造出中国先锋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5. (12分) (2019高一下·菏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晨读长白山一座大山下,有三间茅草房。
东屋住着明子爷爷,西屋住着明子爷爷的两个孙子:成龙、成虎。
结束了一个美梦,明子爷爷醒了。
明子爷爷知道,已经是早晨4点。
这不是钟表告诉明子爷爷的,而是明子爷爷的生物钟发挥了作用。
明子爷爷梦见成龙在黑板上写着什么,孩子们都在认真看;梦见成虎戴着眼镜在纸上画着什么,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在旁边笑。
明子爷爷在梦里说,俩孙子都出息了。
明子爷爷勇敢地把头从被窝里伸出来,一股寒气像鬼一样拍打着明子爷爷的额头、脸和没有几根毛发的头皮,甚至花白的胡子上还结了冰碴儿。
明子爷爷虽然老胳膊老腿了,但还是挺麻利地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棉裤。
下了炕,明子爷爷就顺顺当当径直去了西屋。
明子爷爷对自己的房子太熟悉了,哪里是房门,哪里是锅台,哪里是炉子,他都了如指掌,摸黑都能准确找到,不差分毫,仿佛是白天一样。
其实,对于明子爷爷而言,白天和黑天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双眼失明。
这是小鬼子报复的结果。
那年,他两个点射,就让两个小鬼子报废了。
然后,一枚炮弹落到他跟前,他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眼前一片漆黑,于是,漆黑就成了他的常态。
明子爷爷摸进了西屋,他先是把炉灰从炉子里取出来,然后,又在炉子里铺上豆秸,再在豆秸上铺土木袢子。
当他摸木袢子时,心抖了一下,想,袢子不多了,得让队长帮助弄些木头来了。
明子爷爷小心地将豆秸点燃,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顿时,屋子里就有了热意。
明子爷爷乐了,是乐在心里。
他想,再等会儿,屋子热了,就叫成龙、成虎起来读书。
昨天,俩孙子读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子爷爷在心里又温习了一遍,自己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只会开枪打鬼子的武人,而是一个腹有诗书的文化人了。
想到这儿,明子爷爷心里美美的。
有孙子真好啊。
成龙、成虎并不是明子爷爷的亲孙子,而是他抱养的弃儿。
八年前,明子爷爷上山去砍柴,听到婴儿的哭声。
循着声音走过去,他摸到了成龙,那时,成龙还不叫成龙,是因为成龙的身边卧着一条小蛇,于是,就叫成龙了。
七年前,他又捡回了小虎,因为一将小虎抱回屋,明子爷爷家的猫就舔他的脸,于是,明子爷爷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刚抱来成龙那会儿,有人就嘲笑他:把自己养活好得了,还养什么弃儿。
明子爷爷大怒,少放屁!屋子里已是热浪滚滚,明子爷爷想,该让孙子起来了。
于是,他喊,成龙、成虎起来念书!他想,两个孙子一定会像往天那样说,好!爷爷!但现实却与他的想象完全相反。
明子爷爷想,这个岁数正是贪睡的年龄!但转念想,不对,每天可不是这个样子啊!成龙、成虎起来!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明子爷爷赶紧走到炕边,伸手一摸,被子紧紧贴着炕席:俩孙子干吗去了呢?“咕咚”“咕咚”,是木头撞击僵硬大地的声音。
紧接着,门“吱嘎”开了,一股冷风随之进了屋子。
然后,就是稚嫩的声音:爷爷,我们该背诗了!成龙、成虎,你们去弄烧柴了吗?爷爷,今天,我们背骆宾王的《咏鹅》。
来,我念一句,您跟着念一句:“鹅,鹅,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曲项向天歌!”沧桑和稚嫩的声音混合在一起,从茅草屋中传出,温暖着屋外寒冷的空气。
(选自《小说林》,2017年第2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
B . 小说运用多种叙述方式,叙写了老人的美梦、失明的原因、孙子的由来,使得小说内容充实,结构富于变化。
C . 成龙、成虎早早出门拾柴,为爷爷分担家务,反映了他们小小年纪就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懂事早、成长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