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感神经功能及神经元构成等神经学知识

交感神经功能及神经元构成等神经学知识

一、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交感神经的功能可被概括为“Fight or Flight”(战斗或逃走)。

交感神经主要作用于平滑肌和腺细胞。

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脏收缩能力增强、瞳孔散大和新陈代谢率调节内脏功能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分成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

内脏器官一般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但少数器官例外,只有交感神经支配。

例如,皮肤和肌肉内的血管、一般的汗腺、竖毛肌和肾上腺髓质就只有交感神经支配。

在具有双重神经支配的器官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其作用往往具有拮抗的性质。

例如,对于心脏,迷走神经具有抑制作用,而交感神经具有兴奋作用;对于小肠平滑肌,迷走神经具有增强其运动的作用,而交感神经具有抑制作用,即恰巧与对心脏的作用相反。

这种拮抗性使神经系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调节内脏的活动。

从中枢活动情况来看,交感中枢与副交感中枢的活动常表现交互抑制的关系,即一个中枢活动增强时,另一个中枢活动就减退,这样在外周作用方面就表现为协调一致。

植物性神经对外周效应器官的支配,一般具有持久的紧张性作用。

例如,切断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则心率增加,说明心迷走神经本来有紧张性冲动传出,对心脏具有持久的抑制作用;切断心交感神经,则心率减慢,说明心交感神经的活动也具有紧张性。

但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活动比较强,而心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比较弱。

植物性神经中枢常具有紧张性冲动传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反射性和体液性原因。

例如,来自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区域的压力和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对维持植物性神经的紧张性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中枢神经组织内CO2浓度,对维持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也有重要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广泛,往往不会只波及个别的神经及其支配的效应器官,而常以整个系统来参加反应。

例如,当交感神经系统发生反射性兴奋时,除心血管功能亢进外,还伴有瞳孔散大、支气管扩张、胃肠道活动抑制等反应。

交感神经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活动时,其主要作用在于促使机体能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

在剧烈肌肉运动、窒息、失血或冷冻等情况下,机体出现心率加速、皮肤与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血液贮存库排出血液以增加循环血量、红细胞计数增加、支气管扩张、肝糖原分解加速而血糖浓度上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所造成的。

所以,交感神经系统在环境急骤变化的条件下,可以动员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在力量,以适应环境的急变,这种反应称为应急反应。

交感神经的结构特点活动比较广泛,刺激交感神经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搏加强和加速、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

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1)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皮肤和横纹肌以及腹腔脏器的血管只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冠状循环以及脑循环的血管都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神经纤维,因此,刺激交感神经一般可使周围动脉收缩,而在去除交感神经后可使周围动脉扩张。

治疗周围血管疾患,施行交感神经切除术,即以此为依据。

(2)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作用主要是抑制,使蠕动减慢,但当胃肠紧张性太低或不活动时,交感神经冲动则可以提高并兴奋之。

对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交感神经的作用甚不一致,对胰和唾液腺虽可促进其分泌,但因此部的血管收缩而分泌不明显,对胃液则阻止其分泌。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小支气管主要为抑制其平滑肌的活动,因而使小支气管扩大,空气出入畅通。

气喘患者在注射麻黄素等制剂后得到暂时缓解,即因此故。

(4)对泌尿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的作用能使膀胱壁松弛,内括约肌收缩,因而阻止小便排出。

此外,在生殖系统中对女性子宫平滑肌,对男性射精管和精囊的平滑肌等都有调节作用。

功能特征(1) 紧张性支配:例如,切断心交感神经后,心率减慢;切断支配虹膜的交感神经后,瞳孔缩小。

(2)受效应器功能状态的影响:例如,刺激交感神经能引起未孕动物的子宫运动抑制,而对有孕子宫却可加强其运动.(3)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意义:在环境急剧变化时,交感神经系统可以动员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如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那样广泛,而是比较局限的;其整个系统的活动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

例如,心脏活动的抑制、瞳孔收缩避免强光的损害;消化道功能增强,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和能量补给等,这些都是副交感神经系统保护机体和积蓄能量的例子。

在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增加。

肾上腺髓质直接接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支配,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递质;肾上腺髓质细胞的受体为N型胆碱能受体,分泌的激素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这些激素可以增强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因此常称这一活动系统为交感-肾上腺素系统。

二、神经元的结构:胞体(soma)表面有细胞膜,膜内有细胞质和细胞核。

其细胞质又称神经浆(neuroplasm),除含有一般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器、溶酶体等外,还含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等特有的细胞器。

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

突起(processes)分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

树突,大多数神经元具有多个树突,每个树突都较短,分支较多,可扩大接受信息面积。

树突小分支表面有大量的细刺状突起,称为棘突或棘刺(spine)。

这些棘突是其他神经元突起的终末支和树突形成突触的接触点。

树突的机能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并将冲动传到胞体。

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

轴突从胞体发出时的圆锥状隆起部分称轴丘(axon hillock)。

轴丘及轴突中不含尼氏体(Nissl body)。

轴突分支少,但较长(最长可超过1米),常有侧支与轴突方向相垂直,借此扩大传出兴奋的范围。

末端分支多,形成终末支。

终末支末梢形成许多球形的突触小体(突触终结)。

突触小体贴附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表面,形成突触(synapse)。

轴突上有髓鞘,有些轴突的髓鞘很厚,是由许旺氏细胞的胞膜围绕轴突(轴柱)反复多层螺旋卷绕所形成;有些轴突的髓鞘却很薄,是只由一层许旺氏细胞包绕而成。

因此,通常将神经纤维分为有髓鞘神经纤维与无髓鞘神经纤维两大类。

此二类神经纤维最外面一层扁薄的许旺氏细胞构成神经膜髓鞘。

在神经纤维上每隔一定距离(50微米~1毫米)就出现间断,轴突在此间断处裸露,特称为郎飞氏结(Ran-vier′s node)。

两个郎飞氏结之间的髓鞘部分称为结间段髓鞘的厚薄与轴突粗细成正比,粗的轴突上髓鞘厚,细的轴突上髓鞘薄。

从轴丘的顶部开始,并不是立刻就有髓鞘,而存在着一段裸露的轴突(约50~100微米)。

轴丘与轴突的无髓鞘部分,总称为始段。

在始段上,一般是很少或没有突触小体附着的。

由于始段的结构上与机能上的特点,峰电位一般在始段上开始。

除轴丘外,在始段上观察到的是有髓鞘神经纤维的中心,叫做轴柱(轴索)。

包围在轴柱外的膜,称为轴膜。

轴突内的胞质称轴浆,内含细长的线粒体、微管及微丝。

胞浆在胞体与轴突之间作双向流动,称为轴浆流,起着运输物质的作用。

胞体内合成的物质,如蛋白质与神经分泌物,可通过轴浆运输到轴突末端。

轴突的机能主要是传导神经冲动,能将冲动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或所支配的细胞上。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体温调节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

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参见第九章)。

摄食行为调节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则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区后,则动物拒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则动物拒食,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

由此认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所谓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

用微电极分别记录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核的神经元放电,观察到动物在饥饿情况下,前者放电频率较高而后者放电频率较低;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则前者放电频率减少而后者放电频率增多。

说明摄食中枢与饱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敏感,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能调节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

水平衡调节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活动。

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均有关系。

下丘脑内控制摄水的区域与上述摄食中枢极为靠近。

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后,动物除拒食外,饮水也明显减少;刺激下丘脑外侧区某些部位,则可引致动物饮水增多。

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

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渗透压感受器和抗利尿激素合成的神经元均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内。

一般认为,下丘脑控制摄水的区域与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两者协同调节着水平衡。

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化学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这些调节肽在合成后即经轴突运输并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

下丘脑调节肽已知的有九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色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下丘脑内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它主要位于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

在动物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该区可获得骨骼肌的舒血管效应(通过交感胆碱能舒血管纤维),同时伴有血压上升、皮肤及小肠血管收缩、心率加速和其他交感神经性反应。

在动物清醒条件下,电刺激该区还可出现防御性行为。

在人类,下丘脑的疾病也往往伴随着不正常的情绪反应。

对生物节律的控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

破坏动物的视交叉上核,原有的一些日周期节律性活动,如饮水、排尿等的日周期即丧失。

视交叉上核可能通过视网膜-视交叉上核束,来感受外界环境光暗信号的变化,使机体的生物节律与环境的光暗变化同步起来;如果这条神经通路被切断,视交叉上核的节律活动就不再能与外界环境的光暗变化发生同步。

四、癫痫: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