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中医治疗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中医治疗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中医治疗发表者:徐文江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是指由各种病因所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正常值(成人低于4.0×109/L,儿童10岁以上低于4.5×109/L,10岁以下低于5.0×109/L),可伴有或不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指成人中性粒细胞少于2.0×109/L,儿童10岁以上少于1.8×109/L,10岁以下少于1.5×109/L。

由于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减少症是粒细胞减少所致,且通常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占粒细胞总数的比例少,故粒细胞减少症通常又相当于白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缺乏症(granulocytopenia)是指在各种病因影响下,使粒细胞增生减低,或成熟障碍,或寿命缩短,或分布异常,导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少于2.0×109/L,中性粒细胞重度减少,低于0.5×109/L,并出现急性发热和粘膜坏死等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粒细胞缺乏症是粒细胞减少症或白细胞减少症病情严重的表现,它们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相同。

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病率约为0.054%,近年有增多趋势,可能与滥用药物有关。

发病率与种族、国家、地区有关。

以女性多见,儿童、少年少见。

医务工作者较多见,可能与较常接触化学药物有关。

死亡率过去高达50%~90%,病情凶险,预后较差;由于医疗技术条件的改善,死亡率目前已降至20%左右。

患者预后很大程度取决于医护条件、保护隔离措施及经济条件等。

廊坊市中医院血液科徐文江本病属中医“虚劳、急劳、内伤发热、温病”等范围。

【病因病理】1.感受外邪,邪毒伤正:感受风寒暑湿燥热或瘟毒疫疠之邪,邪气传里,郁而化热化火;或放疗或接触放射线,火热之邪直中人体,邪热蕴积成毒,均可耗人精血,损伤正气而为病。

2.药毒内攻,精气亏虚:服药不当,或误食误触有毒之物,或化疗之后,药毒内留,郁而化火,火毒炽盛,耗伤精血,损伤正气而成本症。

3.禀赋薄弱,精血不足:父母精血不足,或胎中失养,或出生后喂养不当,均可致禀赋薄弱,形气不充,脏腑不荣;若复外感,则更伤正气,而成本症。

4.饮食失调,损伤脾胃:饥饱失调,或暴饮暴食,或嗜食偏食,或饮酒过度,或误食不洁等,均可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渐成虚损。

5.劳倦过度,五脏受伤:劳神过多,忧愁思虑,久郁不解,劳欲过度,损伤心、脾、肝,心虚则血不足,脾虚则化源缺,肝虚则阴血少,肾虚则精气亏,日久渐成虚劳。

6.久病大病,耗伤正气久病失治误治,耗伤精血,或耗伤阳气;或瘀滞日久,新血不生;或大病暴病,邪气太盛,正气受伤,精血、阴阳亏损,发为虚劳、急劳。

总之,本症的病机在于脏腑虚弱,阴阳气血亏损。

其病因可为因虚致病,亦可为因病致虚。

正如《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指出:“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瘟疹病后之因,由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

”正气既亏,卫外不固,极易复感外邪,或停痰宿饮,或瘀血、邪毒内留,郁而化热化火,本虚标实,或邪毒蕴结,腐肉成脓;或火毒上攻,壅于头面;甚或内传营血,气血两燔;或热极生寒,阳极化阴,阳无所恋,阴无所依而阳气暴脱,阴阳离决,是为危候。

本症病位在五脏,病机特点为:五脏相关,脾肾肺为主因肾为先天之本,内寄真阴真阳,为脏腑之根;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司卫气,为脏腑之华盖;肝为罢极之本,主藏血。

体质、生活、疾病诸因导致疾病,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精血相生,阴阳互根,故一脏受病,可累及他脏,而又一脾肾肺为主。

正虚受邪,本虚标实正气既虚,常以复感外邪,或停痰宿饮,或瘀血、邪毒内留,有易加重正虚,终成本虚标实之证,即以脏腑阴阳气血亏虚为本,外邪、痰饮、瘀血、邪毒为标。

【临床表现】一、白细胞减少症1、一般症状白细胞减少症的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偶然在血分析检查时发现;临床表现较轻者,可有乏力、疲倦、头晕、反复感染、或低热等;较重者可见心悸、纳差、失眠、四肢酸软,或有原发病表现。

2、继发感染白细胞减少常易继发感染,如咽喉炎、支气管炎、口腔炎、肛周炎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二、粒细胞缺乏症1、症状:发病迅速,前驱症状不明显,可仅在发病前2~3天略感疲乏。

突然出现高热、畏寒、或寒战,头痛、困倦、极度衰弱、恶心、关节及肢体疼痛,或痉挛性腹痛,或心悸、气促,甚至虚脱而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冰冷等。

2、体征:常有特征性粘膜坏死,以口腔粘膜、咽峡、软腭、牙龈、舌等处多见,皮肤、鼻腔、食管、阴道、直肠、肛周亦常发生脓肿、溃疡等炎症改变;呼吸道常有炎症,X线表现可较实际病情为轻;可有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或见黄疸;肝脾常不大,肝、脾、肾上腺等脏器可见粟粒状坏死,极易发生败血症。

【实验室与其他检查】一、白细胞减少症1、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成人少于4.0×109/L,儿童10岁以上少于4.5×109/L,10岁以下少于1.5×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轻者1.0~2.0×109/L;重者0.5×109/L)。

红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多正常。

部分病人代偿性单核细胞增多。

2、骨髓象增生多活跃或明显活跃,部分可增生减低;多有粒细胞系统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碍;粒细胞形态异常,胞浆见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核固缩;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

二、粒细胞缺乏症1、外周血象白细胞多在2.0×109/L以下;粒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降至1%~2%以下,直接计数少于0.5×109/L,甚至缺如;血片可出现中、晚幼粒细胞,粒细胞核固缩成块,胞浆有空泡且颗粒粗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可相对增多;血小板数正常或减少。

2、骨髓象增生活跃或减低,红系及巨核细胞系统大致正常。

粒细胞系统增生多减低或极度减低,成熟障碍,多停留在早幼粒、中幼粒阶段,粒细胞形态异常,见中毒颗粒、细胞残余、核分叶过多等,或见巨型早幼粒细胞,红系及网状细胞、浆细胞等相对增多,粒:红比例减少;部分骨髓增生活跃,出现较多原粒、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少见。

恢复期可见淋巴样组织细胞,或组织嗜碱细胞增多。

3、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数值升高,阳性率大于40%,积分大于80。

4、其它血沉增快,α2球蛋白增多,部分胆红素增高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一)西医诊断1.白细胞减少症:临床见下列情况时,可诊为白细胞减少症:成人: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4.0×109/L;儿童:10岁以上低于4.5×109/L,10岁以下低于5.0×109/L。

2.粒细胞缺乏症:临床见下列情况时,可诊为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重度减少,绝对值低于0.5×109/L。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依据是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具体尚须结合其年龄而定;而且应取手指血,最好抽静脉血作计数,连续查2次以上,采血时间固定在某天中的同一时点。

只有排除采血误差、不同时间的白细胞生理波动及检验误差,方能确诊。

(二)中医辨病与辨证要点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临床较为常见,其病机不同,证候各异,宜详加辨别。

尤须分清虚实寒热,辨识卫气营血。

1.辨病要点: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据其临床表现不同,中医可分别诊为虚劳、急劳、内伤发热、温病等病证。

而这些病证又须分别与肺痨、外感发热、伤寒等进行鉴别。

2.辨证要点:(1)辨纲目,别虚候本病临证宜先辨清纲目,以阴阳气血为纲,五脏虚候为目,互相配合,可辨别五脏之中何脏阴阳气血之虚。

(2)辨标本缓急,明何邪何犯虚劳之人尤易感邪,故本病常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临证宜权衡标本缓急。

标证又有邪毒、六淫、痰饮、瘀血等邪气滞留之异,亦须一一辨明;还应分清邪之在表在里。

(3)辨顺逆,察危候病人神清气爽,不伴高热寒战,口咽不烂,脉细弱,经治白细胞和粒细胞在短期内回升者为顺;神迷气乱,寒战高热,口咽溃烂,脉洪大弦数,久治不愈者为逆。

若合并严重感染性,出现休克或败血症,症见神昏谵语,面色苍白或面红如妆,寒战频频,高热不退,或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咽溃烂,或痈疽漫肿,气粗息高活气息微弱难续,倦卧不起,脉微细欲绝或洪大滑数,血压下降,外周血粒细胞外周血粒细胞少于0.5×109/L 或缺如者,是为危候。

二、鉴别诊断1.本症应与低增生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作鉴别后三者常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骨髓穿刺涂片或骨髓活检最有鉴别诊断意义。

如低增生性白血病骨髓三系细胞增生减低,活检可见大量原幼粒细胞浸润;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三系细胞增生减低或局部增生活跃,但活检见脂肪组织明显增多,造血组织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三系细胞至少一系细胞增生减低,原幼粒细胞比例增多,粒、红系可见巨幼样改变,或派胡畸形,可见小圆巨核细胞,活检可见幼稚细胞异常定位(ALIP)等。

2.本症还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作鉴别后者可有粒细胞减少,但外周血及骨髓均可见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常超过20%;嗜异凝集试验阳性;VCA-IgA滴度增高;IgM增高约1倍,IgG亦可明显增高。

【治疗】一、中医治疗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证,以阴阳气血亏虚为本,热毒、痰浊、瘀血为标。

本病治疗大法当以扶正祛邪为主,临证宜标本兼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攻邪不忘正虚,衰其大半而止;补虚不忘邪实,“二虚一实,先治其实”。

攻邪宜选用疏风清热,清热解毒,清气凉营,祛痰化湿,活血化瘀为主。

补虚须视五脏阴阳气血之虚,分别选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之法;尚应注意欲补五脏,脾肾为先,并重视补肺固表。

一般来说,对于粒细胞重度减少者,在祛邪解毒的同时,扶正多选用补气温阳,养血填精为主。

(一)辨证论治1.气阴亏虚主要证候:面色苍白或萎黄少华,疲乏懒言,潮热气短,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头晕眼花,或纳呆便溏,舌质淡嫩,苔少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祛风固表。

方药:生脉散合玉屏风散。

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固表,麦冬养阴清热生津,五味子敛肺止汗,防风疏散风邪。

中气虚较甚,疲乏声低、动则气短、四肢酸软,纳呆便溏者,可将党参改用吉林参,加枳壳、山药、陈皮、茯苓、升麻;血虚明显,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者,可加当归、鸡血藤、黄精、阿胶;气血两虚俱甚者,可改用八珍汤;潮热汗出较显者,可加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并有肾虚,腰酸膝软、耳鸣,遗精或经闭者,可用十全大补汤加补骨脂、熟地、山茱萸。

2.邪犯肺卫主要证候: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咽喉肿痛,咳嗽痰白或黄,口渴,或周身骨痛,有汗或无汗,舌质淡边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细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