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方案全解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方案全解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长期低于4000/立方毫米(4×109/升)以下,临床以易于疲劳,易于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
其原因一般是由化学和物理因素(放疗、化疗等)、药物过敏、细菌病毒感染以及其他疾病所引起。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4000-10000/UL(微升),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白细胞减少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
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即发炎)时会出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
其中获得性占多数。
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
避免用药是要避免因为药而产生的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如下:西医认为:(一)骨髓损伤:1.药物引起的损伤: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可直接杀伤增殖细胞群,药物抑制或干扰粒细胞核酸合成,影响细胞代谢,阻碍细胞分裂。
药物直接的毒性作用造成粒细胞减少与药物剂量相关。
其它多类药物亦可有直接的细胞毒性或通过免疫机制使粒细胞生成减少。
2.化学毒物及放射线:化学物苯及其衍生物、二硝基酚、砷等对造血干细胞有毒性作用,X线和中子能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造成急性或慢性放射损害,出现粒细胞减少。
3.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是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作用于粒系分化的不同阶段,致骨髓损伤,粒细胞生成障碍。
常见于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时。
4.全身感染:细菌感染如分支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及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等。
5.异常细胞浸润骨髓:癌肿骨髓转移、造血系统恶性病及骨髓纤维化等造成骨髓造血功能的衰竭。
6.细胞成熟障碍——无效造血: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影响DNA合成,骨髓造血活跃,但细胞成熟停滞而破坏于骨髓内。
某些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也存在着成熟障碍,而致粒细胞减少。
(二)周围循环粒细胞分布异常(三)血管外组织内的粒细胞需求增加,消耗加速(四)混合因素如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临床上上述三类白细胞减少常混合存在,宜注意分析。
中医认为:1、先天不足,禀赋薄弱2、劳倦过度,损及五脏3、饮食不节,伤及脾胃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5、外邪侵袭综上所述,病因不外乎内伤和外感,病机方面不外乎先天后天两个因素。
先天的关键在于肾,后天的关键在于脾。
本症涉及心、肝、脾、肾诸脏,而主要与脾肾关系密切。
精血同源,精足则血旺,精亏则血虚,脾肾不足而引起乏力、头晕、心悸及易感发热等。
白细胞减少症属中医“虚劳”、“血虚”、“血证”或“眩晕”等病证范畴。
古代无相似的病名,也无专门论述,但有一些症状记载与本症相似。
如《灵枢,海论》所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肪酸,眩,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理虚元鉴》提到:“腿酸脚软,蒸蒸内热,胸中邪气隔紧,食不易饥。
”中医治疗本症可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本病主要是由于素体不足,劳欲过度,肾气受伤;或饮食失节,劳倦内伤,损及脾胃;或情志失调,劳心太过,心肝亏虚,或误中药毒,接触毒物,脏气受损;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等导致脏腑阴阳气血虚损而发为本病。
基本病理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
临床常见证型有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
现代中医对本症临床研究的报道始见于60年代。
1965年有人用鸡血藤制剂治疗因放射线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之后70年年代大致从脾肾两虚的角度进行论治,各家则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侧重又有所不同。
特别是肥年代初期,根据叶天士“初病在气,久病人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理论,在补益脾肾或补益气血的基础上,选用少量的活血药物,从而提高了疗效。
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病例数已达4000;例之多,其中以专方治疗的病例占尸半以上,有些病例即使是分型治疗,也是在一个专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这反映了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一种趋向。
近年的报道强调,在辨证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的药物。
并认为,选用这些药物一定要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才能提高疗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不失传统中医特色,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这是中医治疗本病能不断提高疗效的重要原因。
与西医相比,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近期疗效满意,而且远期疗效也较巩固,因而具有一定的优势。
[病因病机]中医对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趋于一致,认为与五脏之心、肝、脾、肾四脏有关,其中脾、肾两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本虚(即脾肾两虚)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根本原因,此外,热毒侵袭和瘀血凝结也是引起和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
本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以滋养,若脾虚气血无以生化,则成血虚之证;: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肾气不足,则髓海不充,精血同源,气血生成也受影响。
脾虚,运化水谷精微的滋养功能失常,可导致肾气虚弱;反之,肾阳不足,则不能温煦脾阳,两者相互影响,以致脾肾两虚,营卫气血不足而成本病。
热毒由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中医一般认为是热毒之邪侵犯人体;营阴被劫之故。
大部分表现为气阴两虚之证,少数则兼有血热之证。
血瘀根据“久病必瘀”的传统认识,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久治不愈,往往见有血淤的临床症状表现。
[辩证分型]白细胞减少症一般以头昏眩晕,倦怠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参之以其他见症,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气血两虚三型。
此外,临床上还可见到部分病人兼有瘀血征,活血法常用作辅助治疗,甚至有人专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因此,辨证分型大致有如下四型:1.脾肾阳虚面色跳白,精神不振,失眠,头昏,倦怠气短,不思饮食,大便稀据,或黎明即泻;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腰际酸楚,阳事不举,精冷,带下。
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2.肝肾阴虚眩晕、倦怠,耳鸣,面色少华,心烦失眠,消瘦;腰膝酸软,遗精盗汗,月经不调。
舌红或淡红,苔少,脉细数或细弱。
3.气血两虚头晕,少气懒言,倦怠疲乏,面色滞暗或恍白。
舌胖色淡,脉细或虚大无力。
4.气虚血瘀神疲懒言,腹满纳差,面色晦暗,或眈白无华,头发枯槁稀疏,肢体麻木;肌肤甲错。
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无力。
尚有一些其他分型,如湿温型,但为数不多,心脾两虚、气阴两虚、中气不足等,则由于气血、阴阳的偏声而有所侧重,上述分型基本可概括之。
白细胞减少症中药分型治疗1.疗效标准目前对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评判标准基本趋于一致,综合如下: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白细胞总数上升50%或2001--3000/mm,总数达4000/mm以上。
有效:自觉症状有改善,白细胞总数上升40%或501-2000/mm,总数未达4000/mm。
无效:自觉症状末改善或暂时有改善,白细胞总数上升30%或500/mm以下。
2.分型治疗(1)脾肾阳虚治法:温补脾肾。
处方:鸡血藤30克,补骨脂15克,炮甲珠10克,仙灵脾刃克,黄芪30克,茯苓18克。
加减:偏脾虚者加白术或淮山药;偏肾虚者加菟丝子、枸杞子、官桂。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83例,显效54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5.5%。
常用成方:可选温肾汤。
(2)肝肾阴虚治法:益气养阴,滋补肝肾。
处方: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制首乌30克,鸡血藤30克,淮山药30克,丹参15克,生地15克,陈皮9克,当归9克,炙甘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本方共治疗乳例本型患者,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
常用成方:可选大补阴丸、龟鹿二仙胶加味、当归补血汤合左归丸或二至丸合地黄汤。
(3)气血两虚治法:益气养血。
处方:黄芪60克,肉桂6克,升麻6克,炙首乌20克,鸡血藤30克,枸杞子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治疗本型患者30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常用成方:可选归脾汤、十全大补汤。
(4)气虚血瘀治法:益气活血。
处方:当归、川芎、丹参爷15克,红花8克,鸡血藤30克,赤芍2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山渣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谷芽15克。
加减:肾阳虚加肉桂10克,制附片15克,肉苁蓉15克,淫羊著15克,菟丝子15克;伴感染加蒲公英20克,野菊花20克,千里光30克,蚤怍8克,山豆根10克,板蓝根15克,贯仲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女性月经期暂停服中药3-5天。
疗效:用上方加减治疗本型患者9例,其中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
常用成方:可以四物汤合归脾汤进行加减。
3.专方治疗(1)升白片组成:补骨脂30克,淫羊望巧克,胎盘粉15克,女贞子60克,山荚肉15克,黄芪30克,大枣30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60克,三七粉9克,虎杖30克。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1.85克。
每日3次,每次5片,2周为一个疗程。
疗效:上药共治疗223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其中46例为肿瘤化疗所致),显效164例,有效36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89.69%。
(2)升白饮组成: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女贞子15克,鸡血藤15克,上茯苓15克,焦白术10克,补骨脂10克,炙山甲6克,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
如减:阳虚加生地、龟版;阳虚加巴教天、仙茅;心血不足加酸枣仁、夜交藤;湿热加黄柏、泽泻。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7天复查血象。
疗效:本方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120例,显效8例,有效10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
(3)升白冲剂组成:1号方:鸡血藤3000克,炒白术1500克,女贞子l50O克,黄芪1500克,补骨脂1500克,灵芝600克,芋麻根800克。
2号方:鸡血藤1500克,白术750克,女贞750克,黄芪750克,补骨脂750克,灵芝300克,芋麻根350克,虎杖1000克,紫丹参1600克,五灵脂500克,没药300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烘干,加白糖、淀粉适量做成颗粒冲剂,小袋分装,每包30克,开水冲服。
1日3次,每次1包。
先服1号方4周,如白细胞回升不明显,则改用2号方,总疗程为2-3个月。
疗效:本方共治疗101例,显效76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9%。
(4)复方龙枣汤组成:仙鹤草如克,小红枣50克,赤小豆刃克。
黄精30克,山碴30克,鸡血藤30克,甘草20克,当归20克,补骨脂20克。
加减:气虚加党参;肝气郁锄口三校、表术、制香附、郁金、丹参;脾肾阳虚加附子。
仙灵脾;肾阴不足加生地、萸肉、首乌。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