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Fundamental Nursing)学时数:152其中:实验学时78课外学时0学分数:9.5课程类别: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执笔者:陈希萍副教授审核人:保颖怡副教授系主任;詹海涛教授副院长编写日期:2013年9月一、课程简介《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内容:绪论,环境,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预防与控制医院内感染,患者的安全与护理职业防护,患者的清洁卫生,休息与活动,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冷、热疗法,饮食与营养,排泄,给药,静脉输液与输血,标本采集、疼痛患者的护理、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护理,临终护理,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等。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课程,它是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基础上,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基础护理学》是一门以护理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为主要内容,护理人员必修的专业课程。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护理学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护理实践中,牢固树立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思想和决心。
用娴熟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结合护理理论知识,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满足病人的生理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也将为今后学习各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主要教授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教材的知识框架和理论是建立在新的护理观的基础上运用整体护理的理念,以护理程序的思维方式为基本框架,介绍了护理专业基本操作技术的有关内容,以构筑学生的现代护理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造娴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临床各科常用的一般生活护理技术、与诊疗相关的护理技术、危重病人抢救配合技术、病情观察、临终病人护理以及护理文件的书写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掌握人的生理需求及病人的心理社会需求。
(二)掌握基础护理工作中的各项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
(三)熟悉运用护理程序提供病人生活护理,病情观察与病人的交流,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和健康教育等护理内容。
(四)了解整体护理理论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基础护理学》分为Ⅰ、Ⅱ两部分,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期中期末考试。
课程采用目标教学、直观教学(参观、示范、练习)、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综合教学方法进行。
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评判性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和培养,为学生的护理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试方式为理论和操作考试。
1、理论考核:闭卷考试。
2、实验考核:根据基础护理学操作评分标准,进行一对一考试,按100分计,85分为合格,不合格要补考,至合格为止。
(二)成绩评定总评成绩评定:理论占50%,实验占50%。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理论与操作并重;在操作过程中须充分体现以病人为本,以健康为导向的宗旨。
第一章绪论一、绪论(一)《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地位和基本任务(二)《基础护理学》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三)《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重点:《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
难点:《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
第二章环境一、环境与健康(一)环境概述(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二、医疗环境(一)医院环境的特点及其分类(二)医院环境的调控重点: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护理与环境的关系,医院环境的特点及其分类,医院环境的调控难点:医院环境的调控。
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一、患者入院的护理(一)入院程序(二)患者进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三)患者单位的准备(四)分级护理二、患者的卧位(一)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二)卧位的分类(三)常用卧位(四)变换卧位法三、运送患者法(一)轮椅运送法(二)平车运送法四、患者出院的护理(一)患者出院前的护理(二)患者出院当日的护理五、人体力学与护理操作(一)常用的力学原理(二)人体力学的应用重点:患者单位的准备,分级护理,出院当日护理;轮椅运送法,平车运送法。
难点:患者单位的准备,分级护理,轮椅运送法,平车运送法。
第四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一、医院感染(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分类(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二、清洁、消毒、灭菌(一)消毒灭菌的方法物理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医院日常清洁、消毒、灭菌方法三、手卫生(一)概述(二)洗手(三)卫生消毒(四)外科手消毒四、无菌技术(一)无菌技术的概念(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五、隔离技术(一)概述(二)隔离种类及措施(三)隔离技术基本操作方法重点:无菌技术、隔离技术。
难点:医院感染的管理。
第五章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一、患者的安全(一)影响安全的因素(二)患者安全需要的评估(三)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四)保护患者安全的措施二、护士的职业防护(一)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及意义(二)职业损伤的有害因素(三)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四)常见护理职业损伤及预防措施第六章患者的清洁卫生一、口腔护理(一)评估(二)口腔的清洁护理二、头发护理(一)评估(二)头发的清洁护理三、皮肤护理(一)评估(二)皮肤的清洁护理(三)压疮的预防与护理四、会阴部护理(一)评估(二)会阴的清洁护理五、晨晚间护理(一)晨间护理(二)晚间护理重点:皮肤的评估、皮肤的清洁护理、口腔护理、头发护理措施。
难点:压疮的预防、临床分期及护理措施。
第七章休息与活动一、休息与睡眠(一)休息(二)睡眠件二、活动(一)活动受限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二)患者活动的评估(三)协助患者活动(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一、体温的评估与护理重点:协助患者休息的护理措施,促进睡眠的护理措施,对患者活动的指导。
难点:对患者活动的指导。
重点:患者安全、护士的职业防护。
难点:常见护理职业损伤及预防措施。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二)体温评估(三)体温的测量二、脉搏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脉搏及生理变化(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三)脉搏的测量三、血压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血压及生理变化(二)异常血压的评估及护理(三)血压的测量四、呼吸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呼吸及生理变化(二)异常呼吸的评估及护理(三)呼吸的测量(四)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五)痰及咽拭子标本采集方法重点:生命体征的测量与记录方法;鼻导管吸氧放;吸痰法难点:缺氧的程度判断及氧疗的评估与监护第九章冷、热疗法一、概述(一)概念(二)冷、热疗法的护理评估(三)冷、热疗法的效应(四)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二、冷、热疗法的应用(一)冷疗法(二)热疗法重点:冷、热疗法的方法和禁忌。
难点:冷、热疗法的效应第十章饮食与营养一、概述(一)人体对营养的需要(二)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三)饮食、营养与疾病的关系二、医院饮食(一)基本饮食(二)治疗饮食(三)试验饮食三、营养状况的评估(一)影响因素的评估(二)饮食状况的评估(三)身体状况的评估(四)辅助检查的评估四、患者的一般饮食护理(一)病区的饮食管理(二)患者的饮食护理五、特殊饮食护理(一)管饲饮食(二)要素饮食(三)胃肠外营养重点:医院饮食、患者的一般饮食护理、鼻饲法。
难点:管饲饮食、要素饮食、胃肠外营养。
第十一章排泄一、排尿护理(一)与排尿有关的解剖与生理(二)排尿的评估(三)排尿异常的护理(四)与排尿有关的护理技术(五)尿标本的采集二、排便护理(一)与排便有关的解剖与生理(二)排便的评估(三)排便异常的护理(四)与排便有关的护理技术重点:排尿的评估、排尿异常的护理、与排尿有关的护理技术,排便的评估、排便异常的护理、与排便有关的护理技术。
难点:导尿术。
第十二章给药一、给药的基本知识(一)药物的种类、领取和保管(二)给药的原则(三)给药的途径(四)给药的次数与时间(五)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二、口服给药法(一)口服给药的优缺点(二)口服给药的目的(三)口服给药的具体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四)口服给药过程中的健康教育三、注射给药法(一)注射原则(二)注射前准备(三)常用注射法四、雾化吸入法(一)超声波雾化吸入法(二)氧气雾化吸入法(三)手压式雾化器雾化吸入法五、药物过敏试验法(一)青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二)链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三)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及脱敏注射法(四)普鲁卡因与碘过敏试验(五)细胞色素C过敏试验法(六)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试验法六、局部给药(一)滴药法(二)插入法(三)皮肤用药(四)舌下给药重点:给药原则,给药途径,青霉素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难点:青霉素过敏试验法;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一、静脉输液(一)静脉输液的原理及目的(二)静脉输液的常用溶液及作用(三)常用输液部位(四)常用静脉输液法(五)输液速度及时间的计算(六)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八)输液微粒污染(九)输液泵的应用二、静脉输血(一)静脉输血目的和原则(二)血液制品的种类(三)静脉输血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四)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五)静脉输血的方法(六)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七)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重点:静脉输液法及注意事项,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输液反应及护理,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
难点:静脉穿刺部位选择,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输液反应及护理,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
第十四章标本采集一、概述(一)标本采集的意义(二)标本采集的原则二、各种标本的采集(一)血液标本的采集(二)尿液标本的采集(三)粪便标本的采集(四)痰液标本的采集(五)咽拭子标本的采集重点:各种标本的采集。
难点:标本采集的操作方法。
第十五章疼痛患者的护理一、疼痛概述(一)疼痛的概念(二)疼痛的原因及发生机制(三)疼痛的分类(四)疼痛对个体影响二、影响疼痛的因素(一)客观因素(二)主观因素三、疼痛患者的护理(一)疼痛护理评估(二)疼痛的护理原则(三)疼痛患者的护理措施难点:引起疼痛的机制和原因;疼痛的评估重点:疼痛患者的护理措施第十六章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管理一、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概念及意义(二)护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三)病情观察的方法(四)病情观察的内容二、危重患者的管理(一)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抢救设备管理(二)危重患者的护理三、常用急救技术(一)心肺复苏(二)洗胃法)(三)人工呼吸器重点: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抢救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