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题目: 中国古代花鸟画
讲课人:刘茜
欣赏几幅图片
二.什么
是花鸟画
问:看完这几幅作品,什么是花鸟画呢?
在中国画中,以花鸟,竹石,鸟兽虫鱼为题材的作品,都属于花鸟画的范畴,它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传统画
科。
三.古代
对比几组图片
花鸟画的
特点
五·
中国古代花鸟的历史轨迹萌芽:原始社会
确立:魏晋南北朝—唐代
重要发展时期:五代两宋
元明清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花鸟画,在原始社会就已经萌芽,最早描绘花鸟的
作品,是新石器时期画在彩陶上的鸟,鱼,蛙以及类似花鸟的装饰图
案.
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鸭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
画,据史料记载,花鸟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
出现了,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
鸟画家。
(二)花鸟画的正式确立是在唐代,唐朝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
地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使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
这个时期的
花鸟画主要体现了画家们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尤其
以鞍马为主的动物类题材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五代两宋时期,是继辉煌的唐代绘画之后,中国美术史上又
一鼎盛时期。
就花鸟画而言,五代两宋三百余年,可说是这一画种的
高度繁盛期。
五代时期西蜀南唐都当年较少受到战争的破坏,社会环
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许多中原文人志士因躲避战乱也都迁到这里,
且两地君主精心养护宫廷绘画,并且设立了画院,使绘画迅速兴旺起
来。
期间出现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风格流派,黄指的就是
黄荃,根据史料记载,黄家父子先后都是孟蜀、北宋的宫廷画家,所
画的都是皇帝御苑里的珍禽异兽、名花奇石,他以细线勾勒轮廓,然
后在墨色范围内填色,层层渲染,墨不压线,后人称之为“勾填法”
他的画风受当时贵族阶层的豪奢之气及审美情趣的影响,形成富贵艳
丽、不露笔踪、工致精细的特点。
据说他曾在蜀宫一面殿壁上画了六
只姿态不同的仙鹤,栩栩如生,甚至引来真的仙鹤飞来。
只可惜这一
时期的绘画珍品大量散失,现存的《珍禽图》是黄荃仅存的真迹,这
幅是黄荃的《珍禽图》,黄荃对于自然的观察,是十分认真仔细的,所
以,他的作品富有真实感。
这幅是他供儿子临摹之用的稿本,所以没
有整体布局,动物之间,大小间杂,互无联系,但每一个虫鸟及动物
的形态状貌,画的逼真生动,其比例,动势都很准确,显示出了他敏
锐的观察力和熟练的写生功夫。
他的这种画风由儿子黄居彩继承,被
人称之为“黄体”,对后代花鸟画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图片欣赏让
同学们欣赏
一些课外的
艺术作品并
尝试了解它
们其中的艺
术美和形式
美,课后让他
们查找资料
对其深入了
解
徐熙和黄荃的风格迥然不同,徐熙是江南的布衣,为人宁静淡泊,不慕名利,专心于绘画,不喜欢画名花珍禽,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用粗笔浓墨,略施杂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填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而有所创造,开创了一种水墨为主兼用色彩的新体貌,画史称之为“徐体”颇有“野逸”之趣。
这幅是徐熙的《雪竹图》,是徐熙泛游江湖时写生创作的,清秀淡雅,朴素自然,一丛竹林蓬起,根杆枝叶都用的粗笔浓墨,竹节用青色勾点,随风摇曳,一根根细竹拔地而起,倾斜直上,打破环境的平板单调,在平逸安静中产生了动感。
竹竿和枝叶都各具姿态,穿插有致,层次分明,整幅画工整精微而写实。
但在当时,由于黄家画风更能迎合宫廷的口味,因而成为北宋院体画的主流,占据花鸟画的统治地位达百年之久。
当时因为黄筌认为徐熙的画“粗恶不入格”,而使其无缘进入画院,后直到其孙徐崇嗣,变“落墨”笔法为彩色“没骨法”,画之工丽不下“诸黄”,才得进入画院。
虽然如此,徐熙画派仍受到后人的大力推崇,并在影响力上远远超过黄家画派。
正因为徐、黄二派的不同风格,才促进了宋代花鸟画的空前繁荣,而且对一千多年来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后的历代花鸟画家,虽在技法上各有创新,但莫不源自徐、黄二家。
宋代是古代花鸟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花鸟画家继五代之后仍坚持身临自然,深入观察花鸟情态,作为创作构思的基础,技巧上有多方面的创造,前期沿袭“黄家’画风,中后期则出现了钟情于野景野趣的画家。
他们注重写生,还善于表现运动中的禽鸟和花草的姿势。
前期的代表画家当推赵昌,赵昌在继承院体风格的同时,即为注重“应物象形”式的写生。
他每天都在清晨朝露未干的时候,细心观察话本的的妍艳之态,并指笔调色,当时画下,他根据自己的体会给色,敷色均匀华滋,被画界公认为“妙于敷色”,这在当时黄家后采重色的风气下,是很可贵的。
这幅是赵昌的《写生杏花图》,画家用极写实的手法,将杏花粉白含俏、堆霜集雪之姿,刻画得栩栩如生,勾线精细,以粉白染瓣,富有层次。
杏花尽显其晶莹剔透、冰姿雪清之雅韵。
至宋神宗、哲宗时,黄家画风渐渐衰败,以崔白为代表的新派花鸟画得到宫廷的承认,他注重写生,不打草稿,以当时较为豪放苍劲的水墨山水画法来画背景,追求简淡冷峭的意境,从而取代了百年一贯的黄家画派。
这幅是崔白的《寒雀图》的局部,画面上,一棵叶子已经落尽的老树,说明这已经是隆冬时节,但是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似乎并没有感觉到冬天的寒冷,依然在老树枝头鸣跳嬉戏,他们不仅情态各异,而且活灵活现,充满生活情趣,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活力和生机,这说明画家很善于把欣赏自然美时所引起的感触巧妙的表现出来,此外在这幅作品中还善于运用对比,变换等形式美法则,像老树干的横斜平直与麻雀形体的浑圆柔润,直与曲等对比,使作品显得更具有艺术魅力。
宋徽宗赵佶也是这一时期高水平的花鸟画家,他以帝王之尊亲历倡导画学与研究,在位期间,他扩充画院,兴办画学,搜罗鉴定宫廷珍藏,变了著名的《宣和画谱》,画院之内,人才济济,繁荣与一时。
虽然他作为皇帝之国昏庸无道,但他于花鸟画的贡献却具有难以磨灭
的历史和文献价值。
这幅是他的《芙蓉锦鸡图》。
在北宋的画坛中,除了宫廷画家和民间职业画家,许多文人学士也开始进行绘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各成体系,被当时的人称为“士夫画”,即后来的“文人画”。
其间以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人最为活跃。
南宋的花鸟画仍然沿袭北宋,涌现出了不少杰出和优秀的作品。
水墨写意四君子相继出现于南宋及元代。
(四)元代取消了五代、两宋的画院制度,加之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使文人墨客趋向于以笔墨寄托情怀,为文人画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元代文人画中以墨竹、墨梅最为盛行。
当时画竹名家之多,作品之盛,在历朝历代都是无与伦比的。
墨梅画家中以王冕最具代表性。
(五)进入明代与清代明代,沈周,文徵明,徐渭,陈淳,尤其是八大山人和石涛等大家,主动放弃花鸟画的工笔传统,逐代创立了写意与大写意画法,追求具有符号性,表现性与强烈个性的风格。
他们逐渐将花鸟画从自然逼真的形态中剥离出来,大胆提炼,高度概括,笔墨的个性化成为大家竞相玩味的境界。
是花鸟画的大发展时期,花鸟画融入了一些水墨写意的笔势,从而赋予了画面更多的生动性。
徐渭是明末强烈书写个性情感的的代表人物,这幅是明末徐渭的《杂花图》.清代的朱耷则将徐渭的精神贯彻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水平。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花鸟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自立于民族世界之林的独特传统,终于在近现代产生了齐白石这样的花鸟画大师。
小结: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一写生为基础,以工笔和写意为主的花鸟画传统,在摹刻客观对象的过程中,画家们移注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所以,花鸟画变成了拟人化的关照,审美化的再现,而花鸟画也有了象征寓意,遣兴抒怀的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