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十章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 “解冻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奥维奇金的农 村问题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195 2—1956),并由此形成了奥维奇金流 派。杜金采夫的长篇小说《不是单靠面包》 (1956)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肖洛霍夫 的《一个人的遭遇》(1956)推动了军 事文学创作的转折。
第四阶段(80年代中—世纪末)
❖ “回归文学” 较有影响的作品有普拉托诺夫的《初生海》和《基坑》,
主要作品
❖ 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1942) ❖ 瓦西列夫斯卡雅的《虹》(1942) ❖ 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瓦西里·焦尔金》
(1941—1945) ❖ 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1941—1
945)
第三阶段(50年代初—80年代中)
❖ 作家们在排除了“无冲突论”的干扰之后, 致力于艺术形式的创新。文学界思想活跃, 不同的艺术流派和理论主张竞相发展,给当 代苏联文学留下了诸多成功的经验。
军事题材
❖ “前线一代”作家以真实地描写战地生活著称,人称“战 壕真实派”。代表作有邦达列夫的《营请求炮火支援》 (1957)和《最后的炮轰》(1959),巴克拉诺 夫的《一寸土》(1959),白俄罗斯作家贝科夫的 《第三颗信号弹》(1962)等 。
❖ 对战争过程进行广阔描写的全景性军事小说有:恰科夫斯 基的《围困》(1968—1975),斯塔德纽克的 《战争》(1970—1980)等。
“解冻文学”思潮
❖ 因爱伦堡的《解冻》(1954—1956) 而得名。小说以写冰雪消融、解冻时节来临 结束。 “解冻”成了这个时期文学界的象征, 由此发端的干预生活、写阴暗面、表现重大 的社会政治问题,关注人物命运的创作倾向, 被称为“解冻文学”思潮。
❖ “解冻”思潮的性质极其复杂,其积极方面是 对“无冲突论”的反拨,促进了文学对人物 命运和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中篇小说是 “解冻文学”的主要体裁。
小说创作
❖ 三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富尔曼诺夫《恰巴 耶夫》、绥拉菲莫维奇《铁流》、法捷耶 夫《毁灭》
❖ 诗歌创作:
❖ “白银世纪”:象征派、阿克梅派、未来 派
❖ 马雅科夫斯基与《列宁》
第二阶段(30年代初—50年代 初)
❖ 小说创作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讴歌一代新人的成长, 弘扬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是这一阶段小说创作的 主导思想。
❖ 邦达列夫的社会问题三部曲《岸》(1975)、《选择》 (1980)和《人生舞台》(1985)
❖ 拉斯普京的《火灾》(1985) ❖ 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1972—1975)等作品
“大声疾呼”派
❖ 苏联诗歌流派。崛起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派诗歌的成就 主要表现于政治抒情诗和史诗性叙事诗的繁荣。它有一大批 有影响、有声望的诗人,如叶甫图申科、沃兹涅先斯基、罗 日杰斯特文斯基、卡扎科娃、阿赫玛杜琳娜、奥库扎瓦等。
❖ 致力于开掘军事文学的“人学”深度的小说有:鲍·瓦西 里耶夫的《这里黎明静悄悄》(1969)等。
道德探索作品
❖ 道德探索的作品突破了题材的界限,往往从人的价值与生存 的意义、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等哲学命题入手,思考世界面临 的紧迫问题。
❖ 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1970)、《一日长于百年》 (1980)和《断头台》(1986)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 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 地、历史地和具体地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 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 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小说创作
尼·奥斯特罗夫斯基《钢铁 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冬妮娅
❖ 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两姊妹》、 《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
❖ 他们的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是对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极端 关注,把诗歌作为针砭时弊的武器和直接抒发思想情绪、表 达政治见解的号筒。“大声疾呼”形象地说明了他们的创作 的“呐喊”风格和充满愤慨与斗争热情的激进的思想倾向。 就诗歌本身而论,则显得缺乏艺术性,有时标语口号化,似 乎有意追求“新闻报道”的效果。总的说来,表现了在一定 历史条件下,诗歌直接为政治路线服务的作用。
❖ “解冻”文学思潮
爱伦堡《解冻》、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小说创作:农村题材、军事题材、道德探索作品 ❖ 诗歌:“大声疾呼”派、“悄声细语”派
农村题材
❖ 以抒情的笔调描写农村的古老风情和泥土的芳香, 挖掘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民精神道德财富的根,揭示 人民性格的本源。
❖ 别洛夫的《凡人琐事》(1966),拉斯普京的 《最后的期限》(1970)和《告别马焦拉》 (1976),阿斯塔菲耶夫(的《最后的问候》 (1957—1978),舒克申的许多中短篇, 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第十章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一、形成与 特征 背景
历史背景: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纷呈迭起 。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世纪末苏联的解体
文化背景:唯物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占主导地位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十月革命—20年代末)
❖ 新旧文学观念的嬗变也十分迅捷,文坛出 现了多种文学流派、多种文学形态共存的 局面。这一阶段是苏联文学史上文艺思潮 极其活跃的时期,文学团体和流派如雨后 春笋般出现。
❖ 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 1932)
❖ 局部性和全景性小说
卫国战争文学
❖ 德国法西斯的入侵,不仅破坏了苏联的社 会主义建设,也中断了苏联文学的正常发 展,文学迅速转入战时轨道,战时和战后 初期的卫国战争文学,基本思想倾向是塑 造为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的英雄战士形象, 歌颂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品的基调是 既描写战争的残酷,又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文学创作以小说的成就最高。
“悄声细语”派
❖ 60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在“大声疾呼”派渐趋消沉后声名 雀起,受到人们重视。
❖ 不是在舞台和晚会的庄重场合里激昂慷慨地朗诵,而是在 知音者的“小圈子”里柔声慢语地低吟,因而有“室内抒 情派”的戏称。它不以政论性见长,而以抒情性见长;不 热衷于“大题材”,而热衷于“小题材”;所反映的多非 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日常生活场景,身边小事、自然风 景,以至回忆童年和缅怀古迹,都是他们开拓诗意的领域。 他们从外部大世界的宏观观察转向对内心深处自我的剖视。 作品多表现“永恒主题”,意味隽永,结构严谨,手法细 腻纤巧,语调深沉,很少雄辩的言辞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他们不追求强烈的社会反响,而力图从感情深处唤起读者 的共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勃佐夫。
布尔加科夫的《狗心》,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 们》,格罗斯曼的《人生与命运》,札米亚金的《我们》, 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等,
“回归文学”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其作者对十月革 命后苏联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革采取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 这使得他们的作品难以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这些作品的艺 术水准也参差不齐,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回归文学”在俄 苏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