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英语笔译考研招生人数,考研经验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英语笔译考研招生人数,考研经验
30
60
共计
100
180
注:以上大纲仅供参考,最终以各大院校发布的《翻译硕士 X 语》考试大纲为准。
资料来源:育明考研考博官网
6
6/6
知识;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
误;外译汉速度每小时250-350个外语单词,汉译外速度每小时150-250个汉字。
2. 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文章,外译汉为250-350个单词,汉译外为150-250个汉字,
各占60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重点,有针对 性复习。但找重点的根据就不再是真题了,因为总共也只有
五道真题,发现不了太多规律。 一方面,大家可以自己对照目录,看看哪
些文体可能考查,自己做一个推断,另一方面,可 以参考其他各个高校考
查的应用文写作的文体类型。
更多关系学习方面的信息可以随时联系育明教育孙老师。
翻译硕士考研科目及考试大纲
6. 张卫平,《英语报刊选读》。这本书的内容不太可能,也没有以题目的
形式出现在试题中 过。大家如果时间够,可以每天读几页,权当是复习途
中的一种消遣,不用当做任务来复习; 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完全不用复习
这两本书。我当年复习时就完全没有看这本书,后来发 现也没什么影响。
其实,如果大家时间够,有精力阅读一些课外的原文文章,那不如去读一 些
2. 题型:
1) 多项选择题(包括信息事实性阅读题和观点评判性阅读题)
2) 简答题(要求根据所阅读的文章,用3-5行字数的有限篇幅扼要回答问题,重点考查阅读综
述能力)
本部分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选材体现时代性、实用性;重点考查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理解观
点的能力;对阅读速度有一定要求。
III.外语写作
1. 要求: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准确翻译中外文术语或专有名词。
2. 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写出题中的30个汉/外术语、缩略语或专有名词的对应目的语。汉/外文各
15个,每个1分,总分3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II. 外汉互译
1. 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备外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初步了解中国和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
5
5/6
2)语法要求:
考生能正确运用外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2. 题型:
多项选择或改错题
II. 阅读理解
1. 要求:
1)能读懂常见外刊上的专题文章、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等各种文体的文章,既能理解其主旨和
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与细节,并能理解其中的观点和隐含意义。
2)能根据阅读时间要求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考生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一篇400词左右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该作文要求语言
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
2. 题型:命题作文
《翻译硕士 X 语》考试内容一览表
考试内容
题型
分值 时间(分钟)
1 词汇语法
多项选择 或改错
30
60
2 阅读理解
1) 多项选 2) 简答题
40
60
3 外语写作
命题作文
察考生的外汉互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进入 MIT 学习阶段的水平。
二、考试性质及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基础翻译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的范围包括 MTI 考生入
学应具备的外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外汉两种语言转换的基本技能。
三、 考试基本要求
1. 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义(paraphrase 题)是阅读题中的 重要题型(14 年试卷中,其比例己经
首度超过了客观题,15 年仍然延续了这样的趋势),而 且难度较大,所
以必须认真训练,而这两本书的题目,就是最好的练习材料。
接下来,说说应该怎么读。这两本书,不需要像之前那两本一样做那么 多笔记。首先我 们强烈推荐大家和《星火辅导书》一起阅读,这本书上有 单词讲解,全文翻译,课后练习答 案,可以为大家节约很多宝贵时间。建 议先快速通读一遍全文,把不认识的词语划出来。然 后对照着辅导书精读 一遍全文。读的过程中,把不会的词抄下来写在单词本上,并且把那个 句 子也抄下来。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后面的“从考试科目谈开”里面会 说到。接下来, 认真做课后的练习题,然后对照辅导书核对答案,找到回 答主观题的规律。其他的题型, 大家视时间和精力、兴趣,选择一些练习 即可。最后,一些优秀的美文,大家可以尝试着翻 译一下,然后对照星火 上的译文看一看,上面的译文写得非常不错。当然,也不要翻译太多, 因 为上面的文章难度较大,明显高于考试题的难度,可能会影响大家的信心。
2. 具备扎实的外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
3. 具备较强的外汉/汉外转换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
生的外汉/汉外转换能力。试题分类参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二个部分:词语翻译和外汉互译。总分150分。
词语翻译
《X 语翻译基础》考试内容一览表
题型
题量
分值 时间(分
4
4/6
词语 1
翻译
外汉 2
互译
总计
外译汉 汉译外 外译汉 汉译外 ——
15个外文术语、缩略语 或专 15
有名词
15个中文术语、缩略语 或专 15
有名词
两段或一篇文章, 250-350 60
个单词。
两段或一篇文章, 150-250 60
个汉字。
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研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经验 1. 关于择校问题。首先,北师大这个选择肯定是没有错的,这不用我们赘 述,因此大 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自己能否考上这所名校。我们想对你们说, 如果你考不上,那么谁考得 上? 一定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行, 既然选择了前方,就只顾风雨兼程。第二,当 然也要对自己的实力有一定 的估计,如果你专四低空略过,专八甚至过都没过(对往届生), 那么你 应该仔细思考一下再做决定。 2. 北师大 2015 年招生计划为 70 人,全部为笔译。保送占 50°%左右,即 35 人左右,但 根据官网公布信息,最终保研只录取了 16 人,由此可见保 送情况并非特别好。大家要抓住机会好好学习。 3. 接下来分别说说这六本书: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这本书是以实践的形式带出一些翻译的 感悟,技巧。 因此建议大家把他当做练习册来用,在复习叶子南,《高级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同时, 每天练习这本书上的一篇文章,然后比对 参考译文,并且分析庄绎传老师的讲解。这样,这 本书一个多月就能看完 了。注意前期大家不要太大压力,每天都想既做一篇汉译英又做一篇 英译 汉,其实只要认真地做一篇,交替进行就可以了。在后期,可以稍微増加 数量。 4.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对翻译的基 础知识(包括中 英文对比、差异,翻译的单位等等)、基本理论(包括中 国的传统理论、尤金.奈达理论、纽 马克理论等等)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但是,这本书上的理论部分大多是纯理论,对于初学者 而言能直接用于指 导翻译实践的并不多,并且显得有些艰深,此外,这本书的练习部分的政 治 部分的文章需要很多的背景知识,因此显得难度比较大。正如复习计划部 分提到的,大家 可以首先分配给这本书一个时间段,比如说每天两个小时, 然后看看自己两个小时大概能研 读多少页,用总页数除以每天页数,就可
——
150
钟) 30 30 60 60
注:以上大纲仅供参考,最终以各大院校发布的《翻译硕士 X 语》考试大纲为准。 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翻译硕士 X 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翻译硕士 X 语》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其目的是考察 考生是否具备进行 MTI 学习所要求的外语水平。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单项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 MTI 考生 应具备的外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外语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技能。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具有良好的外语基本功,认知词汇量在10,000以上,掌握6000个以上(以英语为例)的积极 词汇,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 能熟练掌握正确的外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3.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外语写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各项试 题的分布情况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以下部分: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外语写作等。总分为100分。 I.词汇语法 1. 要求 1)词汇量要求: 考生的认知词汇量应在10,000以上,其中积极词汇量为5,000以上,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 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真正的报刊,如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等,既可以了解时事,
还可以积累一 些词汇翻译当中的词语,一举两得。
7.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这一本书,关键要明确几点。第一,
百科知识这道题
2
2/6
的往年真题非常重要,一方面它们频繁地重复出现在新的真题中,另一方 面,分析这些真题, 可以摸透老师的出题思路,有针对性地复习;关于真 题,育明特别整理了北师的真题,大家可以看看。第二,看书不要眉毛胡 子一把抓,必须找到重点。包括,哪些章节是重点?哪些点是特别容易出 题的?通过分析真题,就可以找到这些 规律,在这方面,育明也特别整理 出了文件“8.7 百科复习指南一一中国文化概论教材怎么看? ”为大家复 习这本教材指点迷津。 夏晓鸣,《应用文写作》,和上一本书非常相似,这本书大家也务必找到
3
3/6
技能和潜质,总分150分,《汉语写作和百科知识》重点考察考生的现代汉语写作水平和百科知识, 总分150分。(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参见教学司 [2009]22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