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测试题1、在公路线形几何设计中,基本的设计依据有【C 】A.设计车速、设计车辆、设计荷载C.设计车速、设计车辆、设计交通量B.设计车速、标准轴次、公路等级D.设计车速、设计车辆、设计高程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的各级公路所能适应的交通量是指【A 】A.年平均日交通量C.最大高峰小时交通量B.最大日交通量D.日平均小时交通量3、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处来往的车辆数目称为【B 】A.通行能力C.交通轴数4、公路设计交通量是指【C 】A.公路设计时的交通量c.设计年限末的交通量B.交通量D.累计当量轴次B.公路竣工开放交通时的交通量D. 公路允许的最大交通量5、当高速公路分段采用不同的技术等级,其分段长度应大于【B 】A.10 公里C.30 公里6、初步设计应编制【B 】A.决算C.预算7、编制有预算的设计文件是【D 】A.方案设计文件C.技术设计文件8、公路工程二阶段设计是指【C 】A.施工图设计与技术设计C.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B.20 公里D.40 公里B.概算D.估算B.初步设计文件D.施工图设计文件B.技术设计与初步设计D.平面设计与纵断面设计9、对重大、复杂的技术问题,落实技术方案,计算工程数量,提出修正的施工方案,修正设计概算,该设计为【D 】A.施工图设计C.修改设计B.初步设计D.技术设计10、公路测设的主要程序即通常一般公路所采用的测设程序为【B】A.一阶段设计C.三阶段设计B.二阶段设计D.四阶段设计11、汽车爬坡能力所反映出的汽车性能是【A 】A.动力性能C.行驶稳定性B.通过性D.操纵稳定性12、汽车在匀速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包括【C 】A. 滚动阻力、空气阻力、惯性阻力C. 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B.滚动阻力、磨擦阻力、坡度阻力D.滚动阻力、惯性阻力、坡度阻力13、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其目的是为了【A 】A.减小滚动阻力C.提高动力性B.减小惯性阻力D.提高制动性14、提高路表面的粗糙度,其目的是为了【D 】A.减小滚动阻力C.提高动力性15、汽车行驶阻力中,道路阻力包括【A 】A.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C.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16、横向力系数μ越大,则【D 】A.横向稳定性越好C.横向、纵向稳定性均越好B.减小惯性阻力D.增大附着力B.惯性阻力和坡度阻力D.惯性阻力和空气阻力B.横向、纵向安全性均越差D.横向稳定性越差17、汽车重心越高,则横向倾覆稳定性【C 】A.越好C.越差18、横向力系数是【C】A.横向力与法向反力的比值C.横向力与汽车重量的比值B.左转时越差,右转时越好D.上坡时越差,下坡时越好B.法向反力与横向力的比值D.法向反力与汽车自重的比值19、汽车制动时,车轮上的最大制动力,取决于【D 】A.汽车的速度C.轮胎的大小B.制动器的质量D.轮胎与路面的附着力20、假设方向盘转动角速度为定数,汽车由直线匀速驶入圆曲线的轨迹为【B】A.双纽曲线C.抛物线21、断背曲线是指【D 】A.S 型曲线间夹短直线C.两反向曲线间夹短直线B.回旋曲线D.圆曲线B.回头曲线间夹短直线D.两同向曲线间夹短直线22、一级公路中,不设缓和曲线的圆曲线半径应大于或等于【C 】A.极限最小半径C.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B.一般最小半径D.临界半径23、横向力系数μ在计算平曲线最小半径时,取值最小的是【C 】A.计算一般最小半径C.计算不设超高最小半径24、小转角平曲线一般设置成【C 】A.复合型C.简单型25、简单型曲线的曲线起点为【C 】A.ZH 点C.ZY 点B.计算极限最小半径D.复曲线的临界半径B.凸型D.S 型B.QZ 点D.YH 点26、公路平面缓和曲线通常采用回旋曲线,其原因是【A 】A.回旋曲线方程与汽车行驶轨迹线一致B.回旋曲线参数容易确定C.回旋曲线线形美观D.回旋曲线计算简单27、在直线与半径为200 米的圆曲线之间设置长度为50 米的回旋曲线,则该回旋曲线参数为【B 】A.50 米C.150 米28、二级公路的加宽类别一般采用【C 】A.1 类C.3 类B.100 米D.200 米B.2 类D.4 类29、平面凸型曲线中,其HZ 点里程计算为【D 】A.HZ=QZ+J/2 C.HZ=JD-TB.HZ=JD+T D.HZ=ZH+2•ls30、相邻两基本型平曲线,已知交点1 的交点里程为JD1 ,交点1 的曲线要素为T1、L1、E1、J1,交点1 至交点2 的交点间距为AB,则交点2 的交点里程为【C 】A.JD1+AB C.JD1+AB-J1B.JD1+AB+J1 D.以上答案均不对31、弯道超高横坡的大小与平曲线半径【B 】A.成正比C.无关B.成反比D.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32、新建四级公路,其超高旋转点是指【D 】A.公路中线B.未超高、加宽前的路基边缘C.分隔带边缘D.未超高、加宽前的路面边缘33、超高缓和段长度限制的原因是【D 】A.行车安全C.排水34、加宽的位置一般是加宽【B 】A.弯道外侧C.弯道两侧B.行车舒适D.行车舒适和排水B.弯道内侧D.中线35、设计时,决定某一弯道加宽值的因素有【B 】A.设计车速、设计交通量C.弯道半径、地形B.弯道半径、公路等级D.公路等级、地形36、不设置加宽的条件是平曲线半径大于【A 】A.250 米C.临界半径37、高速公路应满足的行车视距是【A 】A.停车视距C.超车视距B.一般最小半径D.极限最小半径B.会车视距D.错车视距38、在二级公路中设置简单型平曲线,其半径要大于或等于【D 】A.临界半径B.一般最小半径C.极限最小半径D.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39、设缓和曲线角为β,路线转角为α,则构成凸型曲线的必要条件是【C 】A.α≥βC.α=2β40、消灭了冲突点的平面交叉是【D 】A.T 型交叉C.加宽路口式交叉B.α>βD.α<2βB.分道转弯式交叉D.环形交叉41、对公路越岭路线,任意相连三公里的平均纵坡应小于【B 】A.5%C.6%42、设置锯齿形街沟的目的是为了【C 】A.方便设置雨水管C.解决城市道路路面排水43、平均纵坡控制的路段为【A 】A.相对高差在200 米以上的路段C.相对高差在500 米以上的路段44、最小纵坡一般用在【D 】A.平原区路段C.填方路段45、隧道内的最大纵坡为【A 】A.3%C.5%46、高原纵坡折减的海拔高度是【B 】A.2000 米以上C.4000 米以上47、最大坡长限制是指【A 】A.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限制C.平均纵坡的最大长度限制48、缓和坡段的坡度值不应超过【C 】A.1%C.3%49、最大合成坡度主要发生在【A 】A.陡坡急弯处C.回头曲线处B.5.5%D.6.5%B.解决公路边沟排水D.设置超高的需要B.越岭线路段D.山脊线路段B.降雨量大的路段D.长路堑路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B.4%D.6%B.3000 米以上D.5000 米以上B.合成纵坡的最大长度限制D.极限纵坡的最大长度限制B.2%D.3.5%B.陡坡处D.以上答案均不对50、纵断面某相邻纵坡分别为i1=+7.5%,i2=8%,则【D 】A.需要设置凸形竖曲线C.坡度角为ω=0.155B.不需设置竖曲线D.坡度角为ω=0.00551、凹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极限最小半径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有【B 】A.行程时间、纵距C.行程时间和视距B.行程时间和离心力D.视距和切线长52、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时,所谓“平包竖”是指【B 】A.一个平曲线包含一个竖曲线C.竖曲线的起、终点在圆曲线上B.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D.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端直线上53、纵断面设计的试坡要点是“以点定线,以线交点”,其中以线交点的“点”是指【B 】A.经济点C.高程控制点B.变坡点D.竖曲线的起、终点54、纵坡设计定坡时,变坡点的位置一般要调整到【B 】A.整5 米桩位C.整20 米桩位55、定坡是确定【B 】A.坡度C.坡长56、设置有错车道的公路,其等级为【D 】A.一级公路C.三级公路57、路肩的组成是【A 】A.土路肩+硬路肩C.硬路肩+右侧路缘带58、公路中间带的主要作用是【A 】A.分隔对向车流C.埋设路用设施59、道路中间带的组成是【B 】A.左路缘带+中央分隔带+右路缘带C.右路缘带+中央分隔带+左路缘带60、设置路拱的主要作用是【C 】A.增加美观C.有利排水61、设置路拱的作用是【A 】A.排除路面上雨水C.提高行车舒适性62、边沟的作用是排【D 】A.山坡水C.地面水63、一般情况下,边沟的纵坡的大小【A 】A.与路线纵坡一致C.应单独设计B.整10 米桩位D.整50 米桩位B.坡度值、变坡点桩号和高程D.变坡点B.二级公路D.四级公路B.硬路肩+左侧路缘带D.土路肩+硬路肩+左侧路缘带B.绿化美化路容D.诱导行车视线B.左路缘带+中央分隔带+左路缘带D.右路缘带+中央分隔带+右路缘带B.提高稳定D.减小横向力B.提高行车稳定性D.便于施工B.地下水D.路面与边坡水B.应大于0.5%D.应考虑边沟流量64、横断面面积计算方法中,计算精度较高的是【D 】A.积距法C.方格法B.卡规法D.坐标法65、某段路挖方8 万方,借方2 万方,填方9 万方,废方1 万方,则计价土石方数量为【B 】A.9 万方C.11 万方66、避险车道的位置设置于【A 】A.连续长陡下坡路段C.视距不良路段B.10 万方D.17 万方B.超高路段D.病害路段67、已知桩号K1+000 的挖方断面积为60m2,K1+020 的挖方断面积为20m2,则按平均断面法计算两桩号之间的挖方体积为【C 】A.200m3 C.800m3B.600m3 D.1230m368、用平均断面法计算土石方数量,其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一般是【C 】A.相等C.偏大B.偏小D.有时偏大,有时偏小69、路基土方施工,人工土方施工的免费运距为【A 】A.20 米C.100 米70、纵向调运的最大限度距离称为【D 】A.超运距C.平距运距B.50 米D.1000 米B.免费运距D.经济运距71、选线的一般步骤中,第三步工作是【C 】A.进一步加密控制点C.具体定出路线位置B.解决路线的基本走向D.逐段解决局部路线方案72、沿溪线布线时,有利的跨河位置是【A】A.S 形河段腰部C.河弯下游73、沿溪线布线中,安排路线一般以【A 】A.低线位为主C.较高线位为主74、在越岭线布线时,垭口的位置要【B 】A.尽量在起终点的连线附近C.使路线延长系数控制在1、2 以内B.顺直河段D.冗长河段B.中线位为主D.高线位为主B.符合路线的基本走向D.使路线延长系数控制在2 以内75、在越岭展线布局中,平面线形较好,里程短,纵坡均匀的展线是【D 】A.环形展线C.回头展线B.螺旋展线D.自然展线76、回头展线的优点是【B 】A.平面线形好C.施工方便B.避让地质不良地段比较容易D.纵坡均匀77、在越岭展线布局中,一般情况下首先应考虑采用【C 】A.回头展线C.自然展线78、展线的目的是为了【A 】A.克服高差C.躲避病害B.螺旋展线D.其它展线B.线形美观D.平纵组合79、在城市道路网结构中,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的路网是【D 】A.混合式C.自由式80、衡量城市交通便捷与否的指标是【A 】A.非直线系数C.道路面积密度B.放射环式D.方格网式B.道路网密度D.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81、选定路线平面时,需要进行实地放线的方法是【B 】A.实地定线C.纸上移线82、一般情况下定线的顺序为【A 】A.确定控制点——穿线——定交点C.确定控制点——定交点——穿线83、属于一般情况下定线的路段是【D 】A.山岭地区C.陡坡路段84、纸上定线一般在【A 】A.大比例地形图上进行C.大比例的航片上进行85、放坡定线适用于【B 】A.山岭区C.丘陵区86、公路放坡定线的坡度一般是【D 】A.最大纵坡C.合成坡度B.纸上定线D.实地改线B.放坡——定交点——穿线D.确定控制点——定交点——穿线——放坡B.病害地段D.路线纵坡不受限制的路段B.小比例地形图上进行D.小比例的航片上进行B.平原区D.路线受纵坡限制路段B.最小纵坡D.平均坡度87、在横坡很陡的山坡线上,为了路基的稳定,一般路中线要【D】A.定于坡度线下方或上方C.与坡度线重合B.定于坡度线下方D.定于坡度线上方88、对于S 型曲线,如果已确定了其中一个半径值,则确定另一个半径值的控制条件一般应为【D 】A.外距控制C.纵坡控制B.曲线长控制D.切线长控制89、纸上定线时,放坡的工具是【B】A.量角器C.手水准90、实地放线的时间段是在【C】A.竣工阶段进行C.勘测设计阶段进行91、设置虚交点的原因是【A 】A.交点钉设困难或交点过远C.公路等级高92、通过初测获取的数据用于【D 】A.变更设计C.技术设计93、路线右角为192°\u65292X则路线转为【D】A.左转8°C.右转12°B.卡规D.全站仪B.施工阶段进行D.养护阶段进行B.半径大D.简化计算B.施工图设计D.初步设计B.右转192°D.左转12°94、外业勘测中,确定曲线半径的作业组是【B 】A.调查组C.水平组B.选线组D.中桩组95、外业勘测时,完成交点桩固定工作的作业组一般是【A 】A.测角组C.调查组B.水平组D.中桩组96、山岭地区中桩敷设时,直线上中桩的桩距一般为【B 】A.10 米以内C.30 米以内B.20 米以内D.50 米以内97、外业勘测中,测定中桩高程的作业组是【C 】A.调查组C.水平组98、完成基平测量工作的作业组是【B 】A.选线组C.中桩组B.选线组D.中桩组B.水平组D.横断面组99、某断链桩K4+200=K2+300,表示路线【C 】A.长链500 米C.长链1900 米B.短链100 米D.短链1900 米100、在丈量过程中,出现桩号与实际里程不符的现象叫【B】A.误差C.长链B.断链D.短链测试100 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