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孩子心理过渡期的分析和引导

初一孩子心理过渡期的分析和引导

初一孩子心理过渡期的分析和引导一、初一孩子的心理状态分析1、盲目的自信与自卑家长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孩子跟小学阶段相比,心理波动大,情绪不稳定,要么极度自信,要么沮丧不堪,极容易盲目自信与自卑。

这是因为刚进初中,孩子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班上同学的学习层次也良莠不齐,尖子生与基础一般和基础差的孩子差距较为悬殊。

尖子生一入中学信心十足,意气风发,尤其是当今许多学校按孩子的学习基础,分层次编班,层次好的班级的孩子,个个感觉良好,但一经挫折(如当不上班干部、测验成绩不如人意等),便立刻心灰意冷,找不到感觉,不知如何应付,或者埋怨老师。

基础一般和基础差的孩子,一般自卑感和心理压力都较大。

但不管自信或自卑都对新的学习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有展现自我的欲望。

这也是我们家长要把握的教育契机。

2、矛盾的思维方式初一阶段的孩子在小学养成的认知习惯仍然影响着他们接受新事物,他们常常用怀疑的目光看老师,或者勇敢的对老师说:“我们小学老师这样说的……”,在这一思想的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又迅速发展,开始远离老师和家长。

他们有了心理话更愿意对同伴讲。

对家长和小学老师形成的绝对服从和依赖与升入中学萌发的自我意识并存,这是他们思维上的主要矛盾。

3、陌生的师生、同学关系家长可能会注意到初一阶段的孩子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下课了,他总爱找自己的小学同学在一起玩,从而形成了自发的小团体。

星期天,他还常常约小学的同学一起看望老师;以此来重温过去的师爱,表达对小学的眷恋。

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小学与中学的管理方式不同。

在小学,老师少,但总跟班,且管得细,孩子对老师有依赖感;而到了中学,老师增多,但班主任也不是总能看得到,孩子找不到依靠,总觉得老师离自己很远。

其次,小学时间很长,在此之前,孩子少有改变环境的经历,自然依恋着旧时的群体。

新的师生、同学关系不会自然形成,要依靠家长老师的引导才得以实现。

4、不适的多门学科初一孩子由小学的两门主科,一下猛增到中学的七门主科;孩子容易产生手忙脚乱之感,失去协调与控制能力,甚至失去自信。

有的孩子说,初一的学习最紧张,就是指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

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要顺利渡过这个时期,缩短这个过程还需要家长和老师从心理和学法上给予及时的指导。

二、初一孩子的心理过渡期的引导1、对孩子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首先,这阶段的孩子正逐步走向独立,希望个体的行为和努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这一时期也是孩子责任心培养的重要时期。

要加深孩子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理解,让孩子明确自己与集体的利害关系,自己是班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己的行为直接关系的班级的荣誉,应该以大集体的利益为重;反过来孩子所在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具备战斗力的话又会使每个孩子受益,从而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增强自己在集体中的主人翁意识。

其次,要培养孩子团结友爱的精神,孩子将要在一个大集体中与同学一起生活三年,同时同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进步。

家长应该教导孩子: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同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同时告诉孩子,新的学习生活,新的起点,你与所有同学一样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让孩子放下过去的包袱,也放下过去的殊荣,开始另一段精彩的人生。

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l)新的集体生活开始了,孩子感觉具体、形象、具有十心灵的震动作用。

(2)使自卑的孩子放下包袱,使自信的孩子做好心理准备,都暗自下决心,要努力!最后,还要鼓励孩子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孩子集体意识和归宿感。

比如,让孩子参加本班组织的羽毛球比赛或其它球类活动,跟同学老师一起做集体游戏,如果孩子所在的班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孩子也会觉得特别得意,觉得在这样的班真幸运。

这样,孩子就能很强烈的感受到大集体的温暖和团结,容易形成团体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孩子的进步。

反之,那种以为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就会耽误影响学习,从而拒绝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做法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协调人际关系这阶段的孩子所面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也即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并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这些原则和技巧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与支持等。

初一阶段的孩子对老师的情感依赖依然是非常强的,他们特别需要老师的情感抚慰,最怕老师置之不理。

有一位孩子曾对自己的母亲说:“老师很久没摸我的头了”。

他感觉有些失落。

但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不可能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这时候应该教会孩子善于体谅老师的难处,同时从细微处去发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

比如老师尽管很忙,但依然尽力抽出时间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

挤时间创造与孩子接触的条件,尽可能地让孩子完成新旧环境的转换。

甚至老师的批评也是对自己关注和关心的表现;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笑容、一个手势都在传达着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等等。

这样,孩子慢慢就会从小时候老师高密度的关注视野下走出来,慢慢走向独立、宽容和开朗。

同时,让孩子学会处理同学之间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同学之间的关系,要从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方面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使集体责任感成为孩子的准则。

有时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用集体责任感来约束,教育效果会更好。

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难点。

如果是女孩子,就要让其在于女同学的交往中克服小心眼儿,好猜疑、忌妒心强等性格缺陷,否则会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状态。

3、实施正向激励正向激励,就是以表扬为主。

家长善于表扬,就意味着赢得了教育上的主动权。

初一孩子,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种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

每次表扬不但鼓舞了孩子,也巩固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如果家长总是毫无顾忌的批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认为反正我是父母眼里的坏孩子了,我还好得了吗?孩子的感情是非常脆弱的。

因此,应以正向激励为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表扬典型的人和事,可以帮助家长实现教育目的。

初一孩子的思维形象性、模仿性更强一些,把教育目标具体化,更切合孩子实际。

它使自卑的孩子鼓起勇气,盲目的孩子找到目标。

心理暗示法也是表扬的一种形式。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可以这样批评他:“这种行为是好孩子该有的吗?”家长对孩子的口头语应是:“这才像乖孩子。

”当孩子预知自己的行动将会达到某个预期的目标时,就会被激励起来。

总之,注意对初一孩子心理过渡期的引导,抓住孩子的心理,有节奏的进行辅导,就能让孩子顺利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积极乐观的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亲子沟通的四个技巧对家长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十分奇妙,即使他们的哭啼偶尔令人感到不安,然而,在父母的心里还是充满着无限的盼望和希冀。

为人父母,谁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可是当孩子日渐长成,眼见很多东西都事与愿违的时候,心里又会不由自主地涌起无边的失落。

现今社会,做家长的,一点也不容易,很多时候,他们很容易陷入进退两难的矛盾境地。

某种程度上,家长可能会忽略了孩子独特的本质和特性,最终导致父母与子女双方期望迥然不同。

其实,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和发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来让他们建立自信心。

每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原本都是天高海阔的,如果要让孩子眼中的世界变得更加缤纷多彩,家长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感受和期望,如果父母只是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订定目标,不但难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严重的是,还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以下是一些亲子沟通的技巧,希望与广大家长一起分享:1. 听听孩子心很多家长每天披星戴月为生活而忙碌,很少有时间可以抽空与子女谈心,使孩子的忧愁和快乐都只能埋在自己心底。

与孩子的谈心和沟通其实重质不重量,不在乎时间长短,最重要是通过亲子之间的沟通和接触,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那份贴心的关怀,与父母分享心底的苦与乐,从而学习表达自己的感受,促进亲子间的互信。

2. 让孩子当家作主要让孩子在家庭中,体验到民主的家庭气氛。

家长应该尝试用开明的态度去倾听孩子的意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庭会议。

有时,孩子的意见并不一定可行,但通过参与和实践的过程,有助孩子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以从错误中学习,最终明白成功是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思考才达到的。

让孩子当家作主,也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3. 家长要表里如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深远,父母的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会通过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孩子会不加辨别地将父母的言行或生活习惯照单全收。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长大后,那些不良习惯可能阻碍他们的人际发展。

做家长的,在孩子面前不但要慎言,而且还要注意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否则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还可能埋下破坏亲子关系的导火索。

4. 物质不及口头赞赏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物质的奖励有时还不如一记微微的点头或口头称赞的效果来的好,口头的奖励或者肢体的肯定动作,会使孩子有一种备受认同的感受。

要帮助孩子成长,发掘他们的优点,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赞赏是很有效的,但千万不可倚重于物质奖励。

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

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同样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一、爱而不溺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心爱护,应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才的愿望背道而弛。

父母对孩子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绝不能溺爱,否则,就会成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的祸根。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变成了溺爱,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表现更为突出。

祖父母和父母把孩子视为“小皇帝”一味的娇惯,偏爱和护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对孩子的不良品德和习惯不批评、不教育,往往包庇护短。

吃饭穿衣一切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让家长干什么,家长就干什么,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逸恶劳的懒惰生活,养成一种自私、任性、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不良品德和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任其发展下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有人说,对孩子的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是促进孩子走上不幸道路的开端。

这是值得每位家长深思的。

家长对孩子要做到爱而不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品德,而且也有得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