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

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

摘要: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是时代赋与教育的责任。

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哪里,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辅导及治疗,学校少先队在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能起到什么作用?笔者将在下文中对此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心理问题活动预防与治疗
什么是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指儿童的心理发育偏离了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心理发育特征,与同年龄的正常儿相比,在性格、情绪、行为、注意力等方面有一项或几项异常,但还不是精神性疾病。

据调查,我国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而据威海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统计,户籍在我市的6-18岁青少年269,855人,加上未统计在内的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队伍,按照国家统计的发病比例,估计我市约有7~9万名儿童青少年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

一、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现在的少年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情感的“自我中心”。

加之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常常把孩子“圈”在家中,与其他孩子共处的时间相对较少,生活环境寂寞单调,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不合群等性格特点。

久而久之,导致孩子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缺少协作等性格特点。

当意外发生或环境突变时,由于长期形成的脆弱性格,使他们承受不了而陷入苦恼,如不及早干预和预防,可能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此外,有些影响心理的因素,则是由于生理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比如有些青少年在发育的过程中常常会被萌动的性欲所困扰,由于传统文化保守性的影响,有些家长疏于对他们进行引导,内向的孩子又不愿与同学交流,便会苦闷、焦虑,并影响到学业和人际交往的情绪等。

另外,父母的死亡、离异、失业,乃至搬家、换学校,都会导致孩子中断友谊、改变生活习惯、学习不适应等,使孩子的情绪发生波动。

正确对待及时“松绑”。

二、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是时代付与教育的责任
1.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多年形成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作为教育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长期以来,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学生只有上大学才是惟一的出路,致使我国从小学教育就只强调考分,而不顾个性、人格的完美成长。

为了考高分,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让孩子有一时休闲的时光,无休止地补各种文化课,使孩子四体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试名次,一旦考试失利,便哭闹不休,经不起失败的考验。

因此,现代教育必须认真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态度,让他们懂得,无论将来做什么,只要对社会有用,就是成才。

2.面向全体,正确引导
坚持正确引导,是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所需求的。

首先,针对少年儿童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及少年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

其次,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

如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培养优等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自信心,以塑造各种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品质。

这里所说的面向全体,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的心理指导相结合,使每个少年儿童都得到健康发展。

3.优化校园的心理环境,加强心理指点
少年儿童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困惑会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希望得到指点,或老师、
同学、家长的指点,或通过各种报刊、图书的指点。

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少年儿童心理素质还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

所以,学校应该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在学校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一位少年儿童都能自由健康地交往,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完善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

对他们遇到的心理疑惑,学校、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他们,通过心理辅导,教会他们自我调节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看待现实,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培养乐观的进取心,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丰富多彩的队活动引领少年儿童走出童年误区
1.以真诚的爱打动他们。

那些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在行为表现上可能不尽如人意。

他们或者自以为是,自私自利,或者胆小怕事,缺乏进取心,或者意志脆弱,经受不了挫折。

作为少先队组织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少年儿童的可塑性特征,做到不对他们另眼相看,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在校表现的优劣来论学生。

对待“问题学生”,以亲切、温暖的话语代替生硬、刻板的说教,以真诚、无私的关怀代替粗暴、冷漠的训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

对于那些特困生家庭的学生,辅导员要从感情上贴近他们,以师爱打动他们的心,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教育其他学生从学习、生活上主动关心他们,不允许讥笑、挖苦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他们
少先队组织以其特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着大多数队员,辅导员也不要忘记那些躲在角落里默默无闻的队员,要尽量鼓舞他们,既给他们参予的勇气和信心,又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成功的机会,一次体育竞赛,一次手工小制作,一次主题中队会,一次校外劳动,都可能成为他们走出心理阴影的契机。

有一位女同学,在单亲家庭中长大,性格孤僻,很少与同学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怎样使她融入少先队组织温暖的怀抱呢?中队辅导员经过了解,得知她手工做的好,便和队干部商量,以小队为单位,在中队举行一次手工制作比赛,结果这位女同学为她的小队赢得了第一名。

她第一次登上讲台为小队领取奖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

此后,她在队干部和队员的关心帮助下,逐渐变得开朗、活泼,与同学们打成了一片。

3.协调家庭教育
辅导员通过与家长联系,了解队员的家庭情况,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共同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心理。

首先,家长要为孩子创设愉快、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在家里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和成功欲,但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过急,不能采取粗暴的手段,否则会造成孩子过度焦虑等心理疾患。

再次,家长要创造各种实践机会,锻炼孩子的多方面能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并在与孩子共同完成的实践活动中,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少先队组织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利用少先队这块阵地,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为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身心成长环境,让明天的太阳更加绚烂多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