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少年儿童群体特征与变化陆士桢认识当代少年儿童的新特征,首先要认识他们的生存发展环境,这是真正生长在改革发展时代的一代人,在享受了中国人从未经历过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他们形成了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物质态度;在思想空前解放的宽松空气中呼吸,他们自然更加重视自我的发展,追求着父辈想也不敢想的自由和放纵;经受着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的冲击,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蔑视权威、崇尚创新;作为中国历史上意识形态最活跃、思想观念最解放时代里出生长大的一代,在他们身上,先进与激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和破坏力共存;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他们面临着过去父兄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发展困惑、生存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生活方式的选择困惑。
时代造就了他们的开放、潇洒、飘然,也将未曾有过的艰难放在了他们的肩上。
他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代人。
一、影响着一代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社会因素从思想道德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到,社会变迁发展对少年儿童发展形成五大尖锐挑战。
一是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不可避免,意识形态冲突长期存在,给少年儿童社会道德价值选择带来挑战。
市场经济生产资源所有多元、生产方式多元、分配方式多元,经济基础的多样化决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少年儿童的成长将长期面临着东西方思想意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科学民主与封建传统的尖锐冲突。
原有的社会主流教育、少先队教育在意识形态上的强势地位被日渐打破,少年儿童独立、理性选择价值目标的任务长期而艰巨。
二是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直接影响社会道德价值,给少年儿童精神家园构建带来挑战。
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的根本价值崇尚的是物质和现实,“以成败论英雄,以物化成果论成败”的市场价值必然影响全社会,而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市场价值的影响及时长期的,也是深远的。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忧虑:我的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我的孩子发展的终点在哪里?成功人生的标准是什么?认真想一想,现实、物质、功利的价值观念在很大范围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教育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看,构建科学的精神家园是当代少年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任务。
三是传播方式走向大众化、草根化,给少年儿童道德发展带来挑战。
传统意义上,我们习惯于组织传播领导讲、精英传播作家记者讲、权威传播教授老师讲,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具有单向性“我说你听”,强制性“我说你必须听”的特点。
而现今社会,互联网加速了大众传播、草根传播,谁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听,权威社会逐渐让位于平等、沟通、民主新格局,这就对每个人的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给公民素质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四是社会组织发生变化,少年儿童健康社会化面临新挑战。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社会原有的正式组织影响力日趋下降,非正式组织的社会组织,特别是青少年的自组织日益活跃,对青少年的社会价值、思维行为模式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青少年受非正式组织影响正在逐步从文艺、体育、娱乐等方面向深层次观念、价值发展,而网络组织的发展,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市民社会积极参与的趋势,都给包括俄热土教育在内的社会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五是家庭教育的误区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首先是过分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书法班、舞蹈班、奥数班,多如牛毛的课外班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无尽的攀比、成绩排名的焦虑,因为成长目标和过程引发的亲子冲突比比皆是。
这一切都源自父母的过分期望,不考虑孩子的兴趣,不考虑孩子的个性特征,一味地追求世俗的所谓成功。
第二是过分替代。
孩子的事情,小到洗衣、做饭,大到报考学校、发展规划,一律由家长替代,以至于这一代孩子头脑越来越发达,实际生活能力越来越差,四肢越来越短小。
第三是过分保护。
不敢让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不放手让孩子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现代生产,生怕孩子遭受挫折,遇到困难。
结果形成了越不放手就越没能力,越没能力就越不敢放手的恶性循环。
第四是过分隔膜。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开放,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日渐艰难,亲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趋尖锐,父母和子女相互间越来越觉得不可理喻,因亲子冲突引发的悲剧随处可见。
第五是过分放纵。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里没有应有的规矩,孩子在家里受到任何规则的制约,一旦走入社会,强烈的反差造成了极端的不适应,各类问题就会应运而生。
二、认识当代少年儿童的特点可以从六个方面认识当代少年儿童的特点。
第一,思想活跃,视野开阔。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日趋个性、多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
从来没有任何一代人想这一代人一样,受社会影响如此深刻、广泛,孩子的每一个言行都与社会生活机密相连,主流价值的影响力在日渐缩小,而多元化的、社会的影响力在日渐强大,这是事实,也是趋势。
二是知识面广,兴趣广泛,但学习内在动力不足,主动性差。
就知识发展来说,这代孩子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但学习缺乏内在动力,不要说为远大理想和事业奋斗,就是真正懂得为自己未来好的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也不太多,大多数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是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但易受诱惑,易发生偏差。
由于信息的开放,孩子们见得听得比过去多了很多,他们受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影响,思想上少禁锢,具有很强的独立批判精神,但相应的判断能力并不具备,思想观念上、行为方式上、情感表达上都会经常发生的偏差。
第二,崇尚自我,追求个性。
首先,他们追求个人的发展性、独特性,认同现代意义上的“自我”,但自立更多停留在心理层面,实际上生活自理、自我发展的能力都不足。
由于家庭教育上的问题,很多孩子没有机会自己独立面对生活上的问题,在社会信息高度冲击的同时,也面对着社会生活能力锻炼上的极度贫乏。
其次,他们的生理性发展、心理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孩子的生理发展快速。
有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我国少女的青春期提前了三年,初潮年龄下降到9.5岁。
与此相连的是其心理上与社会性发展的滞后,一方面是心理适应不良增多,一方面是社会性能力降低,与生理发展形成强烈的不平衡状态。
第三,他们受社会发展影响,接纳推崇权利义务、契约、竞争、自然保护、效率、法律等社会现代观念,对传统观念和道德缺乏积极认同,对传统的教育方式缺乏积极的认同。
这一代人更习惯于接受现代观念,受西方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的影响较深,而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一些行为规范、道德礼仪了解不够,思想上缺乏亲近感,通过各种方式灌输的传统思想,极易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而动摇。
第四,这一代人道德的自觉性本质随社会发展日益呈现,道德能力水平,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持续有所提高。
与上一代人相比,社会一元化的意识形态控制减弱,道德的强制性、功利性都在消弱,更多的人开始重视道德行为的内心感受,道德行为越来越回归到自觉性本质上来。
在这方面青少年和儿童走在社会的前面。
第三,追逐流行,反感束缚。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一是这代人动态群体文化特征突出,文化的符号性表现影响巨大。
这一代孩子个性大都很强,但他们也最容易受流行文化的影响。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
他们未见得真正理解在语言、服饰、流行音乐背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含义,他们更多的是在追逐一种符号,而这些符号往往带有强大的吸引力,甚至会使他们着迷。
二是他们认同同辈文化价值,与父辈观念、价值冲突增加,叛逆性突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变革,代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这一代孩子在很多方面会与其父母形成观念上、行为上、情感表达上的不一致,叛逆成了一代孩子的共同特征。
三是积极探索,追求新鲜、刺激、新奇,反感束缚、训诫、灌输。
在一定意义上说,对这代孩子需要引导、推动,灌输是一种结果,而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
对他们而言,强制性的灌输往往不容易取得积极效果。
我们需要把党的观念、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灌输到少年儿童之中,但这绝不仅仅指的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结果。
需要我们研究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分析其接受政治观念的客观规律,发挥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第四,与成人社会冲突激烈。
应该看到,作为一代成长中的个体,每个少年儿童都需要接受社会价值,完成社会化。
依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青少年社会文化理论,青少年儿童接受社会价值,包括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等;社会价值的代际传承有三种模式。
第一是父母模范文化,即青少年儿童的社会价值主要来源于父母,这时的社会状态就是权威社会,父母有较高的权威性,儿童大都被动接受父母的教诲,较少叛逆。
第二是同辈模范文化,即青少年儿童的社会价值主要来源于同龄群体,父母文化与同龄文化并存,这时的社会状态就是叛逆社会,两代人的冲突激烈。
第三种是子女模范文化,即上一辈需要向下一辈学习,我们已经从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看到了子女模范文化的端倪。
目前随着社会的激烈变迁,我们文化价值传递模式正在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从权威文化向叛逆文化转变。
少年儿童在很多方面都与上一代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叛逆性也是一种必然。
第五,生存矛盾表现尖锐。
这一代人明显存在社会化的不均衡与不同步。
主要表现在父母和孩子两个方面,一个是少年儿童生理发育提前,心理成熟滞后,二者处于不同步状态;另一个是家长对子女生活上的过度关怀,精神情绪上的过度冷漠,二者也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这两个不同步和不均衡一起发生,就造成了青少年儿童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多种冲突,也给少年儿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六,面临着成长发展的问题和压力。
这一代孩子大都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生存非常压力大他们的压力主要有学习压力,分数排队、娱乐不足困扰着每一个少年儿童;代际冲突,沟通不良甚至打骂的现象几乎发生在每个家庭,每个青少年儿童身边;朋辈友谊,在同龄交往、群体、异性交往上孩子们有很多问题和困扰。
也急需指导和帮助,但父母和家长往往忽略他们的这种需求;道德发展,环境的影响,道德发展的问题影响着每一个孩子,面对多元化的现实社会,每个孩子都面临着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任务;权利侵犯,在生命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参与权等方面,我们还没有真正构建起一个完善的保护屏障,儿童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还比比皆是;参与,在很多事关儿童自身利益的问题上,儿童还没有发言权,儿童参与社会的畅通渠道还没有建立起来。
三、转变教育观念,推动儿童健康成长面对处于这样生存状态的少年儿童,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反思少年儿童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误区之一,德育目标内容脱离少年儿童的实际。
很长时间我们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少年儿童实际生活有一段距离。
一是标准的高深脱离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
总体来讲,过去很长时期内我们在课堂上讲的那些革命道理与学生实际生活是分离的。
我们习惯于用那些纯而又纯,高而又高的理念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跟实际社会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的潜规则、跟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