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门

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门

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门【美国】莫利一、作者简介克里斯托弗·莫利(1890—1957),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品文集《桑迪加夫酒》,小说《特洛伊木马》、《基蒂·福伊尔》等。

二、词语:镶(xiāng)板休戚(qī)相关彬彬有礼小心翼翼静谧(mì)接踵(zhǒng)而来揪(jiū)心之痛词解:接踵而来:形容接连不断地来;比喻事情接连不断地发生。

又作接踵而至。

揪心:放不下心;担心;挂心。

休戚相关:(彼此之间)忧喜、祸福互相关联。

三、基本解读:(一)结构:文章所有表现的思想非常丰富和深刻,从开门和关门两个日常生活的动作出发去体察社会、感悟人生,文章所涉及的人生命题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生活、职业命运、社会众生、生命况味、人生的终极思考等等。

每一个命题都从门开始,而最后又会归结到门上来。

因此,文章尽管内容丰富,结构却很紧凑。

《门》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文眼)。

问题1:观点是哪一句话?——第1段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全篇的文眼,即“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这一句话,可以说起了统领全篇的作用。

问题2:第二部分写什么的含意?分几层?第二部分:写开门的含意。

分三层。

第1层(第2自然段)以日常生活为例,说明开门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

门里的奥秘,可能是好事,例如,修管子的工人修好了水管;也可能是让人烦恼的事情,例如厨娘的忧郁症发作了,等等。

所以“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第2层(第3自然段)接着第2段的内容,说明在诸如接待室那样的场合,门与人们命运的关系,开门所带给人的各种复杂的感受。

第3层(第4自然段)说明不同的门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及总的意义。

问题三:门的总意义是什么?用书上的话回答。

——“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问题四:第4层(第5自然段)通过描述各种情况下的开门方式,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一幅社会众生相。

第三部分:写关门的含意。

第1层(第6自然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

问题四: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

第2层(第7、8自然段)比较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指出关门的悲剧性。

这段是全文的议论重点。

这一段分别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将门与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开门和关门中去体味生活和生命。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以及开门、关门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

第8自然段将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联系在一起写,“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接着进一步阐释人生就像开门和关门,“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第3层(第9自然段)是全文的结尾,作者重点提出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发读者思考与珍爱生活和生命。

门是人们生活当中最常见的事物之一,开门和关门是人们几乎每天都会做的最平常的动作之一。

作者从开门和关门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动作之中,挖掘出了深刻的人生意义,引发读者思考与珍爱生活和生命(主题)。

在文章中,门不再只是房屋等的出入口,而是具有了深层的象征和隐喻意义:门是隐秘的象征,每一扇门内都隐藏着奥秘;门的开启,意味着一个奥秘的揭开,一种未知的新情况的出现,这种新情况可能是令人欣喜的,也可能是灾难性的,但无论怎样,开门总是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表示进入一个新时刻;门的关闭则可怕得多,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所以作者认为关门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

四、问题探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探讨,而要选择“门”这样一种具体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直接抒写深刻的思想或者抽象的道理往往会令人难以理解,而如果能借助某种具体的事物表现来抒写这些思想道理,或通过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这样就可以使深刻的思想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可感,同时也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这种象征手法(写作特点)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门》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写的是具体的“门”,表达的却是作者对社会以及人生终极的思考和感悟。

只有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寓意所在。

五、习题解说。

▲第一题参考答案:——《窗》中的句子有:第1段:“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第2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第3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第4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门》中的句子有:第1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第2段:“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

”第3段:“当我再一次打开这扇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第4段:“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第5段:“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第6段:“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

”第7段:“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

”“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第8段:“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

”第9段:“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

”▲第二题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解读一篇课文,能够针对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题涉及的论述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文章看似矛盾的观点可能也正是事物复杂性的一个表现,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关门”意义的体悟。

学生无论支持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题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使学生体会对于同一个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从而得出不同的认识。

)——两篇文章的相同点是:都是议论散文,写的都是窗,都从窗出发进行联想,联系生活,抒发富有哲理性的认识。

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第一,视角不同。

钱钟书的《窗》主要是从屋内往窗外看而生发的感受,波德莱尔的《窗》主要是从外面往窗内看所生发的感受。

第二,思路不同。

钱钟书的《窗》主要谈哲理,谈认识;波德莱尔的《窗》主要谈感受,谈体验。

第三,表达方式不同。

钱钟书的《窗》明白地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然后旁征博引来证明或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文章充满知识和智慧的光芒;波德莱尔的《窗》直接描写自己的想像,抒发自己的感情,文章饱含情感和人文关怀。

▲第四题参考答案。

第1小题:“太贱了”具体指的是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

这样写的好处是表意准确,用语新颖传神,而且为下文揭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

第2小题:“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第3小题:“追求”是相对于“门”来说的,“门”是可以走出去的,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主动地去追寻春光;“占领”是相对于“窗”来说的,“窗”可以打通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人们只要呆在屋里就可以享受,不用出去。

第4小题:句中的“一半”具体指窗和眼睛一样,都可以看到外面,另“一半”指的是窗也和眼睛一样,从外面可以看到里面的东西。

第5小题:“开门”是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关门”则意味着一个结束。

第6小题:“牧放的马群”是指受人管束,没有自由,只有群体,没有私隐。

第7小题:“最终判决的”是指最后的结果;“表白”是指表现。

六.相关资料。

1、《窗》相关资料。

窗子:通往灵魂的幽径——钱钟书《窗》解读人之为人,在其心灵,用心灵去感知、怜惜、享受自然世界和社会人生,达到精神的自由境界。

是为人性的进化,文明的标志。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文章以“春天”这个自然现象引出“窗子”的话题。

通过对比屋子外的春天,阳光到处都是,风懒洋洋的,鸟语琐碎而单薄;与屋子里的春天,阳光明亮,风有生气,鸟语清脆悦耳。

从中得出结论,屋子外的春天杂多混乱则显得太贱了,唯有透过窗子在屋里感知到的春天才富有生机,弥足珍贵。

这贱与贵的分别,就在于窗子的有无。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画(尤其是风景画)之所以为画,正是因为有了“框子”对自然作了取舍。

“框子”是将自然转化为画的关键,其美学上的意义就在于“框子”隔开了人与自然的心理距离,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般利害、生存、生死关系,转化为审美欣赏关系。

借此,人由自然的奴隶变成了自然的主人。

窗子,是一种人为实在的假设。

因为有了这层假设,才造成了人与自然世界(和社会人生)的距离化、对象化,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人生姿态。

只有获得了这种审美的人生姿态,人才能在广大的自然世界和社会人生面前,执行主人的意志,实现人的主体性,抵御人性的异化,完成生命的全面发展。

斯亦大矣!融此大义于简约文辞,文章才显得新颖精粹。

这是一种没有丝毫夸张、伪饰的风,平实简约的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坦诚纯真的心灵。

用心来读,就会得到心的回应。

承接着窗子的话题,延续着人性的线索,文章展开了横向的铺陈。

其一,是将“春天”的概念推衍成“大自然”;其二,是将上文赏春侧重写春天,转而侧重写人。

窗子和门的根本区别,不在这两个器物的实用性上,即让人进出,而是“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让人“安坐了享受,大自然的美。

人通过门从屋里出去,匍匐于自然的怀抱,劳动生息,生死歌哭,实现人的动物性本能,仅仅是自然的奴隶臣民,有了窗子这层人为实在的假设,人对自然作出合目的性的切割,超越动物性生存的利害关系,拉开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使自然由衣食父母、生杀君王变成审美对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心灵交媾,应答对流。

这是窗子对于人生的超于实用性之上的另一层关系意义之所在,也是人生从动物性存在升华为人性存在的关键意义之所在。

因为只有实现了这种升华,人才能“享受”到春天、自然、生活、人生,以及整个大千世界。

而此“享受”的真宰,端在人生有其灵魂,亦即人在自然世界和社会人生面前,完成距离化、对象化之后,更要完成其主体性,主体性的通俗表达,就是“主人”意识。

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羲皇上人,便是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之谓,唯其是具有了这种充分的“主人”意识,他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进退自如,雍容自若,住柴桑之间,倚南窗亦或北窗之下,寄傲凭眺,心游云山天地之外。

援引这个例证,文章进一步说明,“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洞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通向人的动物性存在:“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洞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通向人的人性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