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地理(自然部分)期末整理

世界地理(自然部分)期末整理

世界地理(自然部分)期末整理一、大题(简答或论述)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总特征:分布不均①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分布几乎连绵不断;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特别是在56º~65ºS之间,除仅有少数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

②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除南极大陆以外,所有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和澳大利亚、欧洲和非洲、北美和南美,而且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

③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即亚非之间的苏伊士地峡(运河)、欧非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亚洲与北美之间的白令海峡、南北美之间的巴拿马地峡(运河)。

④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亚洲大陆东缘弧沟系发育,即岛弧和海沟伴生;南北半球极地的海陆分布正好相反,北为北冰洋,南为南极大陆。

2、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①地形高低起伏悬殊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 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 m,陆地的高差约为9240 m。

②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③地形结构因洲而异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非洲是个古老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则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即大陆中部是平原,其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原。

3、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①深度大、高差大以海平面为基准,世界大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 m。

洋底地势起伏的高差要远远超过陆地,如洋底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 m,而由洋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夏威夷群岛上的冒纳罗亚山,海拔4170 m,所以海洋的最大高差为15204 m。

②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大陆架——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

世界上的大陆架占海洋总面积的7.6%,大陆架水深0~200 m, 宽度10~1000 km以上。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斜坡。

其下限不等,一般为2000~3000 m。

世界上的大陆坡占海洋总面积的8.5%。

大洋底——大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2.7%。

大部分深度为2500~6000 m。

洋底地形与陆地一样类型众多,包括洋脊、海岭、海台、洋盆,海沟等。

③洋脊贯通四大洋四大洋中都有高峻的洋脊,且彼此相接贯通,全长约80000 km。

其中以大西洋洋脊最为典型、壮观,它宽约1500~2000 km,相对高度约1000~3000 m,约占大西洋面积的1/3,它的位置居中,与东西两岸的距离几乎相等,“中脊”之名即由此而来。

4、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大洋的发展和大陆的分合:①板块构造学说基本思想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较塑性的软流圈;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可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的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不断俯冲、消亡到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②板块的边界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为界线的。

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

③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一方面,在大洋洋脊处不断涌出新的洋壳,另一方面,在海沟处又不断潜没旧的洋壳。

在板块构造驱动力的作用下,不同的大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从小到无。

也可以说大陆演化为洋底,又从洋底演化为大陆,与此相对应,大陆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东非大裂谷)、幼年期(红海)、成年期(大西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遗痕或地缝合线(喜马拉雅山脉)等阶段。

大陆自距今7亿年的前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合、分、再合、再分的过程。

5、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包括气候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其共同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1、定义——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2、成因——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候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

3、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得尤为明显,有的甚至横贯全球。

中纬地带的局部地域也表现明显。

(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1、定义——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

2、成因——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

3、分布——(1)表现为同一气候带内分异出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如同属于亚热带纬度的亚欧大陆部分自西向东依次可划分出四种不同的气候型。

(2)表现为同一个气候型跨越不同的气候带,如亚欧大陆内部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跨越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三)气候的垂直地带性1、定义——气候类型随着山地或高原的升高而不断发生变化的现象。

2、成因——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变化。

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

3、分布——纬度和海拔海拔愈高者(纬度相同),垂直分带越多,垂直带谱愈完整(除极地地区)。

此外,距海远近不同或坡向不同,其垂直分带的基带和垂直带谱差异较大。

纬度愈低者(海拔相同),垂直分带越多,垂直带谱愈完整。

不同纬度的高地,如果海拔相同且达到一定的高度,则赤道地区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带谱,垂直分带也最多,即从赤道多雨气候向上最终达到永久积雪带。

从赤道向南、北极区方向垂直带谱越来越简单,垂直分带数量也越来越少。

6、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研究现状(1)定义与周期①厄尔尼诺表示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延伸至赤道太平洋东部向西至日界线(180°)附近几千千米范围内的海面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②拉尼娜某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比正常年份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

③厄尔尼诺呈不规则周期出现,平均周期约为4年,变化范围2-7年,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最长持续时间可达1-2年。

④拉尼娜现象往往发生于厄尔尼诺的第二年。

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0.5℃以上,则认为是拉尼娜事件。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突出表现正常年份,西太平洋赤道地区气温高、气压低,在印尼—澳大利亚北部一带的海水高温区热空气上升,至高空后转向东流;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气温低、气压高,在海水低温区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

形成沃克环流。

(热带东太平洋与热带西太平洋气压场存在的气压变化相反的跷跷板现象称为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 简称SO)现象。

)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偏东信风强度减小,太平洋赤道东部海区的水温异常升高,东西部的气压差低于多年平均值,原沃克环流变弱,空气上升区与下沉区的位置发生很大变化,造成赤道太平洋上的气候异常。

(3)ENSO与一次ENSO事件鉴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ENSO。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SOI)达到最低值,即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升高,东太平洋气压降低,赤道对流区向东移动,由此带来了全球热带的气候异常和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显著影响,这种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称为一次ENSO事件。

(4)全球影响1)厄尔尼诺的全球影响①厄尔尼诺发生时,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②厄尔尼诺发生时,冷水中的浮游生物不能上达海水表层,造成鱼类饥荒而大量死亡。

大量死鱼又造成以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

③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

④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

2)拉尼娜的影响拉尼娜的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洲、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异常寒冷。

在西北太平洋区,热带气旋影响的区域会比正常偏南和偏西,拉尼娜现象一但出现,在北大西洋的飓风也会异常活跃。

7、沙漠化的影响①风成地貌发育沙漠化所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是沙漠化最显著的景观标志和主要的特征。

这种标志是在植被破坏以后风沙活动的结果,它是随着人为强度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及风沙流的不断作用,在沙质的原生地表基础上逐渐发展的结果。

②土地贫瘠化土地从它的良好发育阶段发展到严重沙漠化阶段过程中,地表组成物质也进行了新的分异,最突出的特点是细粒物质的吹失和粗粒物质在地表的富集,伴随这一过程发生了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减少,从而使土地生产力下降,造成土地的贫瘠化。

③植被退化植被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植被覆盖率方面。

一般沙漠化土地从潜在的阶段向严重的阶段发展,其植被覆盖度便由大变小。

此外,植被的变化还包括群落的结构及植物种群组成上的变化。

8、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整体性(1)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在其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该属性是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2)空间组合性在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按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其特定的空间结构。

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空间上的反映。

(3)动态演变性自然地理环境外部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具有可变性和阶段性,同时,所有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都有自身演化发展的特点,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始终处在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