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平衡的技巧
4.合并相关工序,重新排布生产工序(作业内容相对较多的情况下
易拉平衡)。 5.分解时间较短的工序,将该工序安排到其他工序中。
作业分析
问题主要原因的四M要素: 1.机械(Machine) 2.材料(Material) 3.作业人员(Man) 4.作业方 法(Method) 1.机械(Machine) 活动的重点(细部的主要原因): 1>.机械的哪一部份会影响到所谓的特性呢?(如:品质、运转率 等). 2>.开始作业时和日常处理(检查、上油). 3>.发现毛闰病以及处理(保全). 4>.机械应改善的事项(故障率). 5>.开始作业时的整理、整顿(环境).
作业分析
◎ 作业人员按规定作业时,仍然会产生不良产品(必须修改作业 指导书,变更作业方法). 5>.作业人员的工作态度(协调性、积极性、士气). 4.作业方法(Method) 活动的重点(细部的主要原因): 1>.作业方法的哪一点会影响到特性(工程质量能力、作业准备). 2>.作业的顺序保持现状好呢?或者按作业指导书进行(作业顺序、 进行方法). 3>.是否在没有使用作业指导书之下进行作业. 4>.对于变更作业指导书的处置(作业的进行方法). 5>.作业指示图是否应,改善以及是否有不适当之处. 6>.作业人员的安全之确保(安全纲). 7>.作业场所的配置有否缺陷?
改善方向
2.合并 (1)把必須突然改变方向的各个小动作结合成一个连续的曲线动 作。 (2)合并各种工具,使成为多用途。 (3)合并可能的作业。 (4)合并可能同时进行的动作。 3.重排 (1)使工作平均分配于兩手,兩手之同时动作,最好呈对称性。 (2)组作业时,应把工作平均分配于各成員。 (3)把工作安排成清晰的直线順序。
改善方向
4.简化 (1)使用最低级次的肌肉工作。 (2)減少视觉动作并降低必須注视的次数。 (3)保持在正常动作范围內工作。 (4)缩短动作距离。 (5)使手柄,操作杆,足踏板,按钮均在手足可及之处。 (6)在須要运用肌力时,应尽量利用工具或工作物的动量。 (7)使用最简单的动素組合來完成工作, (8)減少每一动作的复杂性。
流水生产线的优点
定义:流动式的组装生产线就称为流水线。
流水线生产的特点:作业者工作位置固定﹐而组件在输送带 上自动流至下一个工作站
优点:可以省下可观的搬运工时。而且动线平直﹐景观整齐。
可是流水线的工效是否一定比较好﹖那就得看其各工作站的实 际工时是否有良好的平衡性。
生产线平衡
产生:作业在经过细分之后,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在理论上、
作业分析
2.材料(Material) 活动的重点(细部的主要原因): 1>.材料的哪一部份会影响到特性(原料质量的不良,性能不足等). 2>.被搬入的材料质量有差错(不小心而造成的错误、交货期). 3>.作业中有异常材料混入(不小心而造成的错误、环境). 4>.材料的处理(质量不良、异常品各种的混入). 3.作业人员(Man) 活动的重点(细部的主要原因): 1>.作业人员中哪一因素影响到特性(经验、技术、教育). 2>.作业是否与作业人员的特性一致(重新配置工作与教育训练). 3>.作业人员的健康状态(休养、饮食、睡眠). 4>.作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士气、教育). ◎ 作业人员是否按照指示图作业 ◎ 作业人员是否在熟读指导书以后才开始作业.
生产,提高生产应变能力,实现
柔性生产 5.通过平衡生产线可以综合应用 到程序分析、动作分析、layout、 时间分析等各种方法。
平衡生产线的意义
平衡的生产线(Line of Balance,简称 LOB)是流水线呈现高 工效的关键。这也是生产线主管应该具备的管理改善技巧。 一般工厂对于平衡效率的分析都指望班组长自主进行﹐因 为这项工作非常细腻﹑经常性的自主改善行动﹐目的就是要
现实上都不能完全一致,这势必存在工序间作业负荷不均的 现象,除了造成无谓的工时损失外,还造成大量的生产在制 品堆积,严重的情况会影响品质及出货。 计算公式: Σ(各站作业工时)*100% 平衡效率= ---------------------------------耗时最长的工时*作业人数 平衡损失=1 -- 平衡效率
改善方向
工作改善的技巧不外乎剔除,合并,重排,简化四者,以下分別列出 其改善重点: 1.剔除 (1)剔除所有可能的作业,步驟或动作(包括身体,足,手臂或眼)。 (2)剔除工作中的不規律性,使动作成为自发性,使各种物品置放于 固定地点。 (3)剔除以手作为持物工具的工作。 (4)剔除不方便或不正常的动作。 (5)剔除必須使用肌力才维持的姿勢。 (6)剔除必須使用肌力的工作,而以动力工具取代之。 (7)剔除必須克服能量的工作。 (8)剔除危险的工作。 (9)剔除所有不必要的闲置时间。
生产线平衡
ST (Standard Time):标准时间 CT (C上
平衡生产线的意义
1.提高作业员及生产工装的工作效率 2.减少单件产品的工时消耗,降低成本(等同于提高人均产量) 3.减少工序的在制品,真正实现”一个流” 4.在平衡生产线的基础上实现单元
提升班组长的日常改善意识与能力。学习改善的过程虽然很繁
复﹐但是要求学习后成果确值得﹐经过一段时间后﹐每位班组 长不但熟悉工作内容﹐也熟悉于这些技巧的运用。
平衡生产线的技巧及方法
1.首先应考虑对瓶颈工序进行改善,作业改善的方法可参照程序 分析的改善方法及动作分析,工装自动化等工程方法与手段。 2.将瓶颈工序的作业内容分担到其他工序 3.增加作业员,只要平衡率提高了,人均产量相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