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等。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生肖纪年:它是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肖兽名称作为年名和地支对应。
2、太岁纪年
木星运行轨道由西向东,这和人们常看的12辰方向相反,为解决这个矛盾,古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给它又起了十二个名字,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恰、涒摊、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和12辰方向一致,用它来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一年整走一个星次,运行一周11.86年,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纪年方法不精确又繁琐,后废不用。
这种纪年方法在《吕览》、《楚辞》中可看到。
邑万户: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
也叫“采地”、“封邑”、“食邑”。
采邑制盛行于周代,秋战国时期,兼并日渐剧烈,卿大夫的采邑也随之动摇,秦统一后,确立郡县制。
卿大夫在采邑内有统治权并对国君承担义务。
采邑为世袭,由嫡长子继承,大小按爵位的等级而定。
郎中:①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②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③唐朝到清朝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中庶子:掌管国君车马的侍从官,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
秦、汉为太子侍从官。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3足下:对对方的尊称。
译为“您”。
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设九宾:宾,同“傧”。
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4《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指潼关以东地区。
5【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
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用于季节,古代把人生分为四季,则把一个季节分为孟、仲、季三段,如初春(孟)、仲春(仲)、晚春(季)。
婚姻就是结为儿女亲家,女方父亲叫做婚,男方父亲叫做姻。
古代婚礼一般在黄昏时候举行。
6.寿:不光指人的寿命,在《鸿门宴》里特指敬酒或者赠礼物向人祝健康。
府库:府库,指收藏文书财物财物和兵器的地方。
如:籍吏民,封府库。
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
河南:黄河以南,河北,黄河以北,.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河右:古代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左: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即江东。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7跽:①. 长跪。
长时间双膝着地,上身挺直;②跽坐(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小腿肚上) ③又指半跪,单膝着地,顿首: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
“顿”是稍停的意思。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稽首: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
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更衣,指换衣服;换衣服的地方;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见《史记·外戚世家》:“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
如厕:到厕所。
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是坐在坐北朝南的位置上的,因而古人常把称帝称王叫做“南面”,如《易经》中“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把称臣附属叫做“北面”,如司马光《赤壁之战》中“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作为臣子朝拜君主,面向北方,一般按官位高低从东向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就排在右面,这也就形成了古代在大多数时候的“以右为上”。
因此,在堂内座位尊卑顺序依次为:南面(座在北而面朝南)、西面(座在东而面朝西)、东面(座在西而面朝东)、北面(座在南而面朝北)。
这样,表现在官职上,就是贵右贱左。
所以,“右迁”是升职,左迁是贬职。
在军队中,一般都是以左为上的。
如《赤壁之战》中,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同为都督,周瑜就尊于程普。
古人外出乘车,车上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的。
“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处车之右,以备倾侧。
”
兵车则不同。
一般兵车是御者居中,左右两侧各有手执兵器的甲士一人,居中的御者为统领。
. 9《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
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
战国时期用岁星纪年。
岁星就是木星,由西向东运行,绕太阳一周用11.86年古人发现大约12年后木星又出现在星空同一位置,于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并给他们起上名字叫,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纪年。
像岁在星纪,岁在析木、岁在大梁。
10子:爵位的一种;子:对男人的敬称;子:专指孔子;子:十二地支之一。
姿态。
7祖:临行记录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8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9.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10.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