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成与败
万历 培训过程
3 培训分析
1 人物概述
• 张居正其人
• 李太后与冯保
• 万历皇帝
1.1 名相张居正
明末最伟大的政治家。字叔大,号太岳,
祖籍安徽凤阳。生于公元1525年5月24日, 卒于公元1582年7月9日。少颖敏绝伦,7 岁通晓六经大意,12岁考中秀才,13岁 参加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
因考官顾璘(湖广巡抚)惜才,有意磨练,
未录取中举。16岁中举,23岁(嘉靖二十 六年 1547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
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嘉靖43年,任右春坊右渝 德(为裕王朱载垕侍讲侍读),隆庆元年(1567年)任礼部 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同年戳升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 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与高拱并为宰辅,年43 岁。穆宗六年,穆宗病殁,神宗登基,是谓万历。因万历年 幼( 10岁),张居正联合太监冯保、万历母李贵妃以“专政 擅权”罪驱逐高拱,令高拱回原籍,从此担任内阁首辅,任 内阁首辅、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学士。执掌国政十 余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在任上,开创了两项很恶劣的先例——章奏留中和经筵讲 义的进呈,他也因此被人批评为要为神宗的“荒怠”负责。 奏章 留中,就是皇帝对于大臣们送上来的奏疏不予理睬,放在宫中, 既不批示,也不发还。经筵讲义的进呈,就是皇帝不需要参加经 筵,经筵讲官们只需要把他们的讲义送到宫中就可以了。这两件 惯例的养成,就彻底切断了皇帝与大臣们交流的渠道。 其实,要让申时行为神宗的荒怠负责,无疑是不公平的。皇 帝既要亲政,大臣们就应当无为;皇帝既要无为,大臣们就更应 当谦逊地表示顺服。这才是神宗的心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神 宗从他的祖父那里隔代遗传下来的,除了自大心理之外,还有乾 纲独断的心态。神宗是一个权力欲极重的人,而且,与他的父亲 不同,他不是一个平庸的君主。他亲自布置组织了“万历三大征 ”,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几乎同时开展了三次军事行动:平 定哱拜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变。
实行考成法,对官员进行绩效考核,贪官闻风丧胆,政令传出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行;丈量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 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栗充裕,可支十余年;重用戚继光、李成 梁等名将,开展练兵,整饬防务,巩固了北部边防。这一系列举措 被称之为“万历新政”,使渐生亡相的明王朝重新获得了生机。 万历十年(1582年)6月20日,张居正因积劳成疾而卒。死 后增上柱国,谥文忠。但不到一年,万历11年(15834)就被籍其 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至天启二年(1622年)方平反恢复名誉
冯保还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书法家。根据明代崇祯年间太 监刘若愚的记载:冯保书法颇佳,通乐理、擅弹琴。他亲手制作 的琴,被当时的人当作宝贝来收藏。但我们今天有幸还能看到, 他在传世经典名画《清明上河图》后的题跋。北京房山兜率寺内 的一面石壁上,至今还保存着他当年刻下的《四十二章经》。据 说,北京故宫里的佛家宝贝“弥须山”,原来也是由他供奉的。 冯保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万历新政的一等大功臣,同时也 是一名奸诈弄权的大贪官。包括《明史》在内的诸多正史记载: 他因和高拱的斗争陷害高拱,还假传圣旨“司礼监与内阁同受顾 命”。他“贪财好货”,甚至曾接受张居正“七张名琴、九颗夜 明珠、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等贿赂。他花费 巨款,给自己建造生圹。在北京和河北深县(今衡水市)的老家 ,分别建造了两座叫做“双林寺”的家庙。而在他手上卖官鬻爵 的事也时有发生。 “处事忌太洁,智人贵藏辉”。正如这世上没有绝对的 黑与白一样。冯保不是一个绝对的好人,也非一个绝对的坏人。 而是一个矛盾重重,身上带着浓重文人气息的儒者。
从万历三大征看来,神宗绝不是一个平庸的皇帝。虽然他 好大喜功,但是他在给朝鲜国王的信中却始终强调朝鲜要力求 自保的事实。实际上神宗对于每一次军事行动,似乎都充分认 识到其重要性。而且,在战争过程中对于前线将领的充分信任 、对指挥失误的将领的坚决撤换,都显示了神宗的胆略。当然 ,神宗的荒怠、好色,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在这些的背后,是 明神宗的心机。在48年朝廷斗争中,神宗对朝政依然无微不至 。到了万历四十七年,明神宗身体极不好,已经没有精力,将 领的荒凉,使明朝丧失大量精兵。但可以说,明神宗虽然表面 上怠政,实际上万历一朝比任何一朝都忙。
冯 保:
字永亭,号双林,河北深县人(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 )。明朝著名改革家,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政治盟友。嘉靖年间入宫, 嘉靖时任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元年(1567年)提督东厂,万历元年 (1573年)神宗顾命大臣、司礼监掌印、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兼总 内外,权倾一时。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 出现复苏局面。万历六年(1578年),冯保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 ,自署官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司礼监太监”,万历四 年(1576年)五月冯保会同三法司进行全国“大热审”,昭雪了许多 冤狱。 冯保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他在司礼监任上刻了许多书,如《 启蒙集》、《四书》、《书经》、《通鉴直解》、《帝鉴图说》、《 经书音释》等,直至崇祯年间,还在宫中流传。他书法颇佳,通乐理 、擅弹琴,并造了不少琴,“世人咸宝爱之”(《酌中志·卷五》) 。张居正评价他:“勤诚敏练,早受知于肃祖(世宗),常听为”大 写字”而不名。”(《司礼监太监冯公豫作寿藏记》)张居正死后, 冯保因神宗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爵位。
1.2 李太后与冯宝
李太后:
名李彩凤,汉族,郭县人,隆 庆帝皇贵妃,万历帝生母。万历 登基后称尊号为慈圣皇太后,是历 史上有名的“母仪天下”的太后代表, 参政不乱政,秉国不贪权。教子甚 严,对张居正委以教子重任,为张 居正推行各项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 支持。
李太后出身平民家庭,父亲李伟是名泥瓦匠,15岁时父亲因生 活无着将其送入裕王府成为一名宫女,裕王正室陈王妃生有一女, 不久夭折。三年后李彩凤为裕王生下第一个儿子朱翊钧,即后来的 明神宗(万历)皇帝,两年后又生下第二个儿子(潞王)。李彩凤 因此晋升为才人,裕王登基后为隆庆皇帝,晋封陈氏为皇后,晋封 李彩凤为皇贵妃。隆庆在位六年去世,万历登基,李彩凤成为慈圣 皇太后,在10岁的小万历登基第一个月,她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司 礼监掌印太监孟冲撤换,由秉笔太监冯保担任;第二是撤换内阁首 辅,将高拱逐回原籍,由张居正接任。从此,她在皇宫依靠冯保治 理宫室,在外依靠和支持张居正推动了“万历新政”,在张居正的 改革下,使已病入膏肓的明王朝迅速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体现了其 参政不谋政,掌权不弄权的政治谋略。
1.3 万历皇帝
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 神宗,汉族,明穆宗第三子。隆庆 二年,立为皇太子,时方六岁。隆 庆六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 即位,次年改元万历。 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 长的皇帝。
万历前十年,大学士张居正辅助神宗处理政事,更张祖制, 社会经济发展较好。20岁时,张居正逝世,神宗亲政,有一段时 间勤于政务,发动“万历三大征”,巩固了边防。后期因和文官 集团的矛盾而罢朝近30年。在这一时期江南一带商品经济高度发 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全国经济总量达到了中国 古代的巅峰,但阶级矛盾也日益加剧,文官集团的党争使得政治 日益腐败黑暗,东北的女真趁虚兴起,种下了明朝灭亡的远因。 1620年驾崩,传位皇太子朱常洛。死后葬于十三陵定陵。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代历史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历史中以万 历纪元的时间,持续将近48年之久。 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神宗的儿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后 即去世,万历一朝应当足足是48年,即从公元1573年至1620年。 朱常洛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即位,九月去世。大臣们当 时建议以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以纪念这位短命的 皇帝。因此万历纪元未满48年。
钧被立为太子。有一天朱载垕在宫中驰马,跑得很快,朱翊钧对父 亲说:“陛下是天下之主,小心点别摔着。”穆宗听了高兴地跳下 马把他抱在怀里,并给予赏赐。陈皇后有病另居别宫,朱翊钧每天 都随母亲去探望,陈皇后听到他的脚步就很高兴,总是勉强爬起出 门迎接。皇后拿来经书考问他,朱翊钧总是对答如流,李氏也很高 兴。由于他的关系,两宫相处十分融洽和睦。 朱翊钧所受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这也正是他继位之初能勤政 原因。朱翊钧被立为太子后,穆宗皇帝便任命张居正为太子太傅。 每当太子读书,阁臣和太子太师都尽心辅导。朱翊钧的母亲李氏, 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对儿子的学习和生活要求 非常严格,如果不好好读书就要长时间罚跪。即使朱翊钧做了皇帝 以后,她也不放松。同时太监冯保对朱翊钧及其身边的人也管理严 格,正是由于太子太师等大臣的尽心辅导,李氏的严格管教,以及 他本人的努力,朱翊钧的学业进步很快,学习了不少治国治民的本 领。然而正当朱翊钧一心一意用功学习的时候,他的父亲穆宗皇帝 却沉湎于酒色之中,把国家大事全部推给张居正。
冯保是明代一个颇有争议的“太监政治家”。他历经嘉靖、 隆庆、万历三代皇朝。起先因书法出众受到明世宗赏识,当上秉 笔太监;后又凭借与明神宗的特殊关系(大伴)提督东厂;用一 身聪明颖悟、通权变达的本事,在大明朝的政治舞台上混得风生 水起。自神宗皇帝朱翊钧登基,冯保也攀上了自己一生权力的巅 峰。他受遗诏(也有说是“矫诏”)为顾命大臣,被神宗皇帝视 为“内相”。作为一个权势熏天的大太监,他颇识大体,主动联 手张居正,改变了有明一代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恶斗不断、内外 不睦、虚耗国力的政治格局;使得张居正能够畅通无阻、全力以 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开创了万历新政的新局面,也造就了 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年。冯保学识不凡,颇有文人风骨。他在好 友张居正的规劝与引导下,一刻不敢或忘自己的职责。对待神宗 皇帝,他既是一名忠仆,又像一位严师。他混迹深宫数十年,深 明“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明知天威不可触犯,但是为了报答李 太后的知遇之恩,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督促着新皇进步, 朱翊钧幼年时曾一度醉心于书法,就是受到他的影响。但最终他 也因此遭到皇帝忌恨,落得个抄家贬谪,老死江南的下场。
明神宗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10岁以前是裕王子与隆庆朝皇 太子时期。48年的皇帝生涯又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0岁到20岁, 小皇帝时期,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威,凡事依大学士张居正而行 ;20岁以后,亲政时期,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后期,虽然并不 上朝,但并不代表不管事,亲自主持万历三大征,就是明证。 皇太子时期: 嘉靖四十二年(1563)八月十七日,朱翊钧出 生,是朱载垕的第三子。嘉靖皇帝对于这个皇孙的出世并不高兴 ,而是产生一种愤恨的心理。因此,关于朱翊钧的诞生,没有人 敢报告皇帝,更不敢为之起名字。所以直到5岁时,才有了朱翊钧 这个名字。 嘉靖晚年更加多疑,他怕裕王朱载垕威胁皇位,连过年过 节都不准裕王去看他,更不用说平常问安了,这给裕王极大的精 神压力,但是嘉靖皇帝此时只有他这一个继承人了。1566年,嘉 靖病逝,朱载垕继位,是为穆宗。隆庆二年(1568), 6岁的朱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