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73~1619),一个被清史极度污蔑的皇帝,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中国因为他的存在而精彩!或许少一个朝代,中国早就进入君主立宪制,或许多一个万历皇帝,中国的近代史不会如此凄惨.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为明朝修史时的康熙皇帝,两个人的经历极为相似.在位时间长,最初都是有极强势的辅政大臣,有着堪称盛世的年代,有着辉煌的胜利,同样的后期倦政,也有着同样的失败.万历皇帝最大的失败是不断被满清宣传的萨尔浒之役,损失四万;康熙最大的失败是康熙五十六年六万军队全军覆没于准葛尔;而对应万历帝的矿税,康熙年间的国库有着骇人听闻的四千三百万亏空.两个轨道非常相似的皇帝一个被大肆宣传其缺点错误,甚至推论明亡于万历,真是天下奇闻. 要是明朝后面的几个皇帝能象万历皇帝对待熊廷弼那样对待大臣,明朝的历史将会长很多.而康熙则被宣传成千古一帝,前后近三十年的战争和混乱民不聊生(到二十八年尼布楚条约的签定),后面十几年的九子夺嫡,鸡飞狗跳都被轻轻抹过.不过想想也释然.谁让他有个好孙子,借着修四库全书把史书毁得毁,改得改,文字狱那才叫恐怖,比起他儿子盛世要用禁武令来维持有效多了. 虽然说好皇帝未必就是好人,但让我们首先看看两个人的私德.毫无疑问万历皇帝用情更专,至少比起从洗衣奴到蒙古公主都兼容并蓄的几乎如种马一般的康熙好得太多了.到万历四十多年双方白头万历和郑贵妃的感情始终不变,虽然不如明孝宗,但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仍然不失为道德楷模.关于万历酒色财气的诽谤.”色” 讲过了,”财”放到后面再讲.我们来看看酒,根据某些”历史学家”的考证,万历每餐必酒每酒必醉,整个一个大酒鬼,但是翻遍史书只有大明万历八年有一次记录,确实是喝多了.只要稍微了解明朝言官的威力,就知道明朝的起居注绝不可能隐瞒万历帝醉酒误事的事件,可是翻遍史料就是没有.而且更耸人听闻的是甚至还有人推论万历后期倦政是因为吸毒,前些日子到定陵,还听到一个导游喋喋不休,万历皇帝好酒而且后来对其骨骸监测,身前还吸过毒,这个简直就是胡扯,每餐必醉加吸毒能执掌中国四十多年?只怕不用几天就玩完了.而康熙虽然没有好酒的谣言,但是对打猎的爱好简直让人吃惊.如果说在承德是为了方便和蒙古各部联系的话,那么密度如此之大的出行这样的理由令人难以信服,一共四十八次的木兰围场,当然还有种说法康熙为了保证八旗军的战斗力,但是前二十年战事不断的时候需要这样的演习吗?后几十年需要每年重复同样的军演吗?只能让人认为康熙因为个人爱好而荒废国事.更糟糕的是康熙曾经自己宣称一日射兔三百一十八只,我说他那天绝对没有时间处理国事,这个推论应该没问题吧。
四十八次出巡,这种围猎的时间和金钱的消耗,和一餐酒比起来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就算万历皇帝真天天喝酒也拍马难及,要怪就怪万历偶然一酒没有和拉动内需联系起来.最后再来说”气”的问题,所谓气无外乎万历皇帝曾经杖责过太监,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清朝还要普遍和无情的多,甚至在乾隆以后入宫的太监只能姓秦,赵等几个姓.这一切是因为”英明”的满清皇帝认为明朝太监之祸尤烈,所以清朝对太监的责罚之恐怖让人震惊.不过如果麻子皇帝再活五百年,看到清朝女人之祸尤烈,会不会穿越回那个年代宣称不近女色?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两个人的执政历程,两个人的执政的开始非常相似.两个人登基之初都生活在辅政大臣的巨大阴影中.而他们的选择只有两个信任或者除掉这个人.如果说要除掉的话万历皇帝应该有比康熙更方便的条件.首先万历朝的权力是三位一体,相权,后权和内廷权力的一体.而后两种权力是完全依靠万历皇帝的存在,他们只关心和相权的合作与否,至于相权操与谁并不是原则性问题.其次对于首辅张居正来说,有着足以牵制他的对手高拱,哪怕此人早就不在任上;无论是在操作难度上还是成败的风险上,万历皇帝明显要较康熙容易许多.但是万历虽然和康熙一样对辅政大臣心怀不满,却没有选择除去张居正而选择了信任和重持,至少在张居正在世的时候两个人完美的关系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君臣关系之一.由此在这一君一臣的驾驭下大明王朝再次驶向了兴盛.而康熙有能臣而不能用.他的政治智慧确实不如万历,在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康熙行险一博,成功得非常侥幸.更糟糕的是清朝失去了满族第一勇将,各方势力从此蠢蠢欲动.而小皇帝本身显然没有足够的震慑力,一场旷日持久的兵祸将再次降临.双方不同的政治智慧,不同的选择,一个迎来了继仁宣之治后的又一盛世,一个将再次让神州沉浸在血与火中.大明万历初年,中国开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盛世.在江陵柄政期间,大明帝国效率空前提高,考政法成为一项光照千秋的法令.同时裁撤多个官僚机构,虽然没有明确的统计资料表明到底削减了多少官位,那是根据资料估算大概减少了两万以上官位,与此同时清查土地由5.1亿幕变成7.85亿亩,国家税源广开。
跟着是青史留名的一条鞭法,其核心是度地而税,穷人的负担不在沉重,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盛世已经出现。
一次伟大的税费改革!与之相对应的戚家军,李家将威镇四方.尤其是李家将的奔袭,即使是今日读史,也让人觉得梦回汉唐,实在太象霍去病和李靖了. 对蒙古鞑靼两大势力的分化, “树德于西,耀威于东”,从大明万历元年起修筑敌台1200座,恩泽数代百姓.甚至在三百多年后在整个民族生死存亡之际,长城抗战也离不开这些敌台.而更重要的是之所以他比所谓的"康乾盛世"更出色,是因为在那个朝代始终具有极大的言论自由,比起动不动就大兴文字狱的盛世,比起不断的有人因为一首诗一篇文章甚至一个词一个签名而被杀头灭族甚至鞭尸的所谓盛世强得太多了.而清朝康熙初年,黑云压城,如果朱三太子的恶梦不可避免的话,那么主少国疑而引起的三藩之乱只能说是咎由自取了。
这场长达八年的战争从东到西覆盖了中国的十几个省,国家财力空虚,老百姓苦不堪言。
乱世之中人命如草.随着时间的推移。
万历皇帝虽然失去了张居正,但是他的胆气和魄力并没有减弱。
这个年轻有为的君主不仅仅保留了一条鞭法,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有三次有名的征战,这三战不仅仅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更有力的打击了倭寇,此后三百年倭寇不敢在西窥中原.史称万历三大征。
大明万历二十年哱拜之乱,史称宁夏之乱,整个宁夏地区陷入糜烂。
面对这场哱拜和套部蒙古挑起的叛乱,万历皇帝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运筹帷幄,逐套部蒙古与贺兰山,真正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跟着挥师宁夏城,平定这场叛乱。
接着是播州之役,盘剧在四川,湖北险要地区的杨氏家族自唐起就世代统治这片土地,到明朝时封为播州宣慰司使,实际上还是一个独立王国。
万历二十八年明军大举征讨,三月突破娄山关天险,六月平定叛乱。
和中央政权几乎隔离千年的地方终于再回到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下.这两场战役时间都不算长,但应该看到这些地区道路难行,后勤保障极为不易。
比起乾隆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死了无数人才打下总人口不过几万人的大小金川。
万历皇帝的才能不知高过这个所谓的“十全老人”多少。
而康熙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也发动了一次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打击蒙古葛尔丹。
在这场惨胜的战役中,康熙表现出了一个军事家的能力,先引诱对方然后自己御驾亲征希望一举击溃对手。
但是在这场战争的进行过程中,康熙再次出现不该有的失误,导致粮草不济,饿死上千士兵。
每次读到这段历史,我都很奇怪,按说满族本来就是从塞外进关,运粮的路线关内可以漕运,关外在草原上,远比明军在播州之役中在没有路的崇山峻岭中运输要方便很多。
但是万历做的就是比康熙好。
接着再让我们比较一下双方的巅峰之作。
抗倭援朝VS收复台湾。
大明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基本控制日本,在这个堪称日本史上最强的年代里他发动了侵朝战争,朝鲜希望万历救援。
几乎是前两征的翻版,明军小规模的救援宣告失败。
万历皇帝调集四万大军救援朝鲜,一战收复平壤,接着在碧蹄馆面对绝对优势的日军明军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战斗力,在这场遭遇战中,人数少得多的明军和对方战成平手.但是日军震惊于明军的战斗力在十二万日军VS四万明军的情况下开始消极避战,明军组织敢死队乘机焚毁了日军城外的米仓,日军退缩至釜山。
这一仗以万历帝册封丰臣这个“蛮夷”而告终.大明万历二十五年,日军重新发动攻势,万历皇帝调动四路大军反击日军。
丰臣秀吉因为朝鲜战局不利而重病,日军在各方都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开始退却。
在日军撤退的过程中,中日双方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海战,明军邓子龙部三艘大海船封锁了露梁海峡,牢牢堵住日本人大小五百艘战舰,接着明军主力和受明军指挥的李舜臣部从后夹击对手,该役击沉和俘获对手大小船只450艘,彻底切断了从日本到朝鲜的补给,宣告了在朝日军的覆灭。
日军从此大概300年不敢西窥中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万历皇帝在江浙沿海集结了庞大的船队,一旦朝鲜战事不利,这支部队将直接进攻日本本土,可惜丰臣秀吉死得太是时候了,否则今日之中国极有可能再多出一个省来。
而根据某”千古一帝”命令编篡的史书,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称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
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
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
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把万历皇帝三大征做为明朝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对这个一脸麻子的”千古一帝”来说,历史无情的奚落了他. 在他的后世,中日双方再次爆发战争,中方斥巨资组建的北洋军队全军覆没,赔款2亿白银.割辽东,台湾,彭湖列岛,后来经过列强交涉,收回辽东再付3000 万赎辽费.而万历抗倭之役不过七百万军费,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一次高瞻远瞩恩泽后世的投入,胜利的光荣理应属于万历大帝,属于宋应昌,属于李如松,属于陈璘,属于麻贵,属于殉国的邓子龙,属于王京城外连名字都没留下的明军敢死队,属于每一个参战的明军将士,属于那个时代的所有中国人.历史终将还以公道,英雄不容被玷污.同样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一役.康熙的收复台湾一役因为现在台湾当局的论调而更具现实意义.应该看到在这战中康熙表现出了一定的魄力,从无到有打造了一支真正的海军,但是在面对内部分裂已经衰落的台湾郑氏的时候,这支部队如履薄冰的表现并不是那么让人信服,.一支横渡台湾海峡都战战兢兢的海军和一支扬威异域的海军部队,有可比性吗?最后再来说说尼布楚条约, 面对着后勤补给极为漫长的俄罗斯探险队,保护”龙兴”之地的清军仅仅是惨胜.在这场战役中清军的骑兵面对对方的火器的时候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但是号称学贯东西的康熙并不敏感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失去了一次改写中国近代史的机会.而中俄双方的和约为什么叫尼布楚条约?因为中国割让了贝尔加湖以东的尼布楚广大地区,和以后的不平等条约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没有赔款.以及签和约时比较体面一些。
闻一多先生在著名的《七子之歌》中就写到:“……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