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5、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
A、占人口的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2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26、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D)
A. 社会形态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
37、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D)
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是否能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
C、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发展和巩固
主要是看它:1、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
38、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
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B)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4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4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B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47、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 A )
A.人的社会关系又错了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类的共同利益
D.人的自身需要
1、社会存在包括( ABC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不随人的意识而改变的.社会关系虽然存在,但不客观
1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CD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存在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之前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发现的,包括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三人
12、“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B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AB )
A、和社会发展规律一致的活动
B、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C、按人们的需要和好恶进行的
D、按领袖的意志实现的
2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ABD)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24、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这表明(ACD)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25、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ABC)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生产力
D、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32、“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CD)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33、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CD)
A、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又错了
B、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摆脱既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C、人们可认识、利用社会规律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中,人们的自觉活动只有在认识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顺利有效的发挥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34、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由此(BC)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B、任何人的意志对历史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中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D、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不以任何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36、人民群众的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是(ABCD)
A、历史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的前提
B、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C、从长远年,人民群众能不断地打破原有历史条件的限制
D、人民群众可以不断地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37、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
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的作用的启示有 ( AD )
A. 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 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 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 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 T )
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6、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 F )
思想上层建筑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它包含了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
而社会意识中的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如自然科学等不会因人的利益、观念不同而不同,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F )
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8、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 F )
无论英雄人物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杰出人物的失误,还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纠正。
总之,最终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础。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17、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