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答: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①历史唯物论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是客观的符合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③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心主义主张英雄史观,夸大个别人物的作用,认为个别人物的思想和意识决定历史的发展。
2.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什么?答:他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式什么答: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5.在社会存在的三个要素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答: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题,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什么答:国家政权是核心。
7.什么是共产主义?答:共产主义是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去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
8.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矛盾?答::第一,这两个矛盾是其它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规定和制约其它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第二,这两个矛盾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规定了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面貌;第三,这两个矛盾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答: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0.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什么?答: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答: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12.意识形态包含哪些内容?答: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
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1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14.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第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1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答: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年轻的社会制度,一直处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对它基本特征问题的认识,也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问题作如下概括: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的问题。
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问题。
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的问题。
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
④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
而解决这一基本特征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这是因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长期历史人物,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问题,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我们要解决好这些基本特征问题,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6.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答: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不是消极地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它作为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特殊领域,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步性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①社会意识第一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和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以社会存在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③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却可能落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意识形态可能先进。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态之间能互相作用,其中政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意识形态有巨大影响。
⑤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后人总要集成前任的思想材料,并加以改造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属于社会意识,是正确的科学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能预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是联系人们的精神纽带,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深刻阐述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党对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1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
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只有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
只有把亿万人民凝聚在先进文化的旗帜下,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地集中起来,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焕发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才能继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伟业。
3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
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江泽民同志强调:“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努力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使我国加快进入世界生产力发达国家的行列,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只有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使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