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宋文化变革

唐宋文化变革

政治上(1)唐初及唐以前,是明显的贵族政治;(2)唐中叶开始,读书人为官开始普遍,牛僧孺党人就是代表;(3)宋代以来,“士大夫”阶层形成,占据了主导。

经济上(1)农业A所有制的发展a汉唐之代,占田分等级,以均田制为基础;b宋以来,贵族所有制被地主所有制所取代,“田制不立”,私有制有了充分的发展;c宋开始确立的私有制,初步确立了土地产权制度,以地契为凭据,并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所承认。

B劳动者地位的变化a唐中叶以前,依附关系占据统治地位;b唐中叶之后,尤其是宋代以后,依附关系发展为契约关系,主客户之别不再明显;c另一个表现是不能所以虐待杀戮奴隶方面;d租佃制也在唐宋之际发端,这一制度是当时最先进的土地经营管理方式。

(2)手工业:从官营手工业的绝对地位,发展到了民营管理,具有雇佣性质。

(3)商业:宋代的商业发展,突破了唐代及唐以前市、坊的局限。

(4)货币流通:唐代为“钱帛并用”,宋代开始纸币和铜钱并用。

军事上(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形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材料二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

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

……(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

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取到丰富营养。

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

《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为流行。

……(西夏)已是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特点:唐文化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宋型文化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细腻丰满、忧患气息浓厚。

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声名远播,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

两宋积贫积弱,而周边少数民族勃兴,民族政权对峙,两宋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围困与进攻。

总之,唐宋文化的差异是由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力量的强弱来决定隋唐文化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

当时,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政治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国内各族人民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天文学方面,僧一行从实测中得到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测量子午线的第一次。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使这一时期教育空前发展,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文学方面,李白的诗作豪迈奔放、寄托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深情厚意,这是唐朝最繁盛时期的写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作则更多地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及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凋敝。

由于唐代城市经济繁荣,因此出现适应市民需要的传奇小说。

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加上宋元社会相对安定,对外交往活跃。

因而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利用,这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除此之外,天文学方面。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工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期东京的繁华。

两宋之交的社会变乱,在陆游,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中、都打上下深深的烙印。

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

而且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这样这个思想较为没有束缚,所以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国家的环境较为好。

所以当时社会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

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

而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且儒家思想已经基本确立,民族较为单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趋保守。

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放在统治人民,保证人民正常的生活,对于变革则始终是否定的态度,因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任何小变革都不是小事情。

所以才有了儒家思想的标榜,儒家思想反而在影响民族文化,于是就产生宋朝的文化,从而影响中国1000年。

关中地区在古代被称为“天府之国”,这要比成都平原得到这个名号要早500多年,这块土地土壤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就坐落在他的中央。

唐朝以前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都不甚发达,送往朝廷中央的赋税并不是很多,因此,位于朝廷“郊区”的关中就负担起了更大的责任。

古时期的关中如此富庶,可如今已不复往日的繁华,单作农业方面讲,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就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

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了解其过去,以古鉴今。

①《唐代区域经济研究》翁俊雄第一章、关内道:唐代关内道地域广阔,以今陕西中部、北部为主体,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河套地区和甘肃省东部地区。

关内道居黄河中游,黄河从关内道西部会州会宁夏(今甘肃靖远县)流入,北上经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东至内蒙古托克托,南折直到潼关再东流入今河南省。

关内道南部是渭河平原,即关中地区(潘岳:《关中记》东自函谷关,西至陇关,二关之间,谓之关中。

)人口最为密集,经济也较发达,秦、汉以来,关中地区农业发达,杜佑指出:“秦开郑渠,溉田四十万倾;汉开白渠复溉田四千五百余倾,关中沃衍,实在于斯。

”唐代关中农业虽不及秦、汉,但在本道内,也属发达地区。

②、论唐代关中的农业曹尔琴摘要: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关中地区处在渭河下游,渭河谷地也称为关中平原。

这里是渭河冲积形成的黄土地带。

远在战国时期,人们就评价它为上等的土壤。

平原区以北为黄土台原。

黄土台原在东西连绵起伏,由南向北呈三级阶梯状,逐渐升高,台原上部均覆盖有不同时期③、唐关中农业与长安城粮食供应研究赵建勇导论:唐都城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唐代关中地区,亦是唐帝国的最重要农区之一。

唐代关中农业与长安城的粮食供应研究,是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与区域经济史研究及历史时期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一个视界的结合点,也是区域农业史与区域灾害史研究与意义更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研究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唐长安城的粮食供应问题为有唐一代的重要政治经济问题,与唐代历史社会过程密切关连。

本论文尝试对关中农区最后一次作为最重要的农区在环境气候与粮食供应影响下的特点做出归纳,并通过对唐代长安城的粮食供应问题的系统考察,探讨此问题对于唐代关中农业诸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唐代关中地区农业灾害的与唐长安城的粮食供应的高度关联提出了“关中高度依赖模式”,并分时期研究了长安城粮食供应与关中农业及唐代漕运真实关系,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于唐代长安粮食供应与唐代政治的关系做了探讨。

三、本论文的主要观点虽然关中地区在唐朝时期的状况不是很理想,但是作为唐朝最大的粮食产区之一,他为唐中作出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

四、基本纲要:绪论:唐朝时期的政治中心——长安长安坐落在关中平原的中心,也就可以说当时的关中地区就是其政治中心。

要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解决民生问题,这是每个朝代在统治者都明白的,当然作为中国历史最强盛的朝代,唐朝统治者也是非常明白这个问题的。

关中地区作为粮仓,受到重视那是必然的。

1:关中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自然条件的限制,要了解其农业发展状况,就必须了解其自然条件。

关中地区比较良好的自然条件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给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而且,唐朝时期我国处于暖期,温度比现在的平均温度高,气候湿润,适合生长的农作物不仅仅是现在所能看到的,因此,唐朝时期观众的农业发展是很值得了解的。

2:唐朝时期关中地区的水利发展水利发展是判断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代的灌溉技术落后,农业靠天,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兴修水利。

关中地区虽然河流纵横,但其覆盖面也是不全面的,要使得整个地区都能顺利浇灌,水利工程师非常重要的。

3:中央政府的农业政策农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唐政府的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中地区的赋税制度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力度是非常大的,起着推动或者阻滞的作用,因此要了解农业发展就必须了解中央政府对其农业政策。

4:关中地区的人口及其饮食习惯古代没有机械耕作,所有的农业活动都是靠人力来完成的。

人口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的速度,因此,人口是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而人们的饮食习惯直接推动着农业结构的变动。

5:总论唐朝前期的农业发展是借助于隋朝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取得快速发展的,因此,关中地区的经济也是飞速发展的。

五、参考文献::《旧唐书》《通典》《全唐文》《册府元龟》《资治通鉴》《新唐书》欧阳修从整个国民经济看,宋朝并不贫。

首先看一下农业状况。

唐代耕地为620万顷,宋代524万顷(以上只据国家掌握的税田计算,不计隐匿的土地。

)由于唐尺比宋尺小,唐代一亩约合今0.783亩,宋代一亩约合今0.974亩,以上耕地换算成今亩,唐代耕地为485万多顷,宋代为511万多顷。

(参杜文玉《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

另外一种换算法,唐代耕地为337万顷,宋代耕地472万余顷,宋比唐多了百分之四十。

)宋代疆域虽然比唐朝小得多,耕地却比唐还多,可见,在土地开发的程度上,宋已超越了唐。

最能反映农业发展水平的是单位面积产量。

唐代富饶的关中地区亩产稻谷二石[4],而宋代许多地区亩产米已达到二至三石。

陈傅良说:“闽、浙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

”[5]宋代“稻子二石,折米一石。

”[6]据此将米折合成谷,则亩产达四至六石。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策》说:苏州一带,“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至三石。

”[7]朱熹说:浙东“六县为田度二百万亩,每亩出米二石。

”[8]王炎说:鄂州一带“膏腴之田,一亩收谷三斛,下等之田,一亩二斛。

”[9]最突出的例子是北宋中期明州(今宁波),由于有广德湖灌溉之利,“鄞县七乡民田”“每亩收谷六七硕。

”[10]开创了古代亩产的新记录。

唐代最盛时,每年运往首都粮食300万石,而宋代两淮、江南、两浙六路每年运往汴京粮食多达600万石。

宋代的手工业也非常发达,最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外国学者统计,宋代的铁的产量之多超过了英、法两国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的总和。

商业的繁荣更是有目共睹,城市坊区被打破,商店再不受城坊的限制,大量市镇兴起,开封、杭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大都市,杭州在马哥波罗的笔下简直成了天堂。

海外贸易大发展,指南针的发明和广泛运用,宋钱成了许多国家的通用货币,至今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经常出土宋钱,即是明证唐文化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气势雄减;宋文化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细腻丰满、忧患气息浓厚。

相关主题